年号趣谈——李治和武则天这两口子是真能瞎折腾啊

巧凡评历史 2023-06-11 02:44:06

我们如今使用的公元纪年法,有一个很大的便利之处就是很容易倒推之前的年份。比如我们问别人“你今年多大啦”,答曰“我是1990年生的”——虽然答非所问,但只要我们的小学数学及格,就能轻易的推算出这个人今年33岁。

常见的纪年法中,除了公元、年号和王公即位年次外,就是干支纪年法了

可这种事要是放在100年前,可能就让人头大如斗了,因为在那时候年号纪年法的余威犹在。比如人家回答“我是光绪二十一年生人”,你该怎么推算?

01

其实明清两朝还算好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因为复辟、更改国号这样的“不可抗力”使用过两个年号以外,剩下的26个皇帝在位期间从未有过改元的记录。所以对这两朝的皇帝,我们可以用年号作为他们的惯称,比如洪武皇帝、康熙皇帝什么的,绝对不会把人搞得一头雾水。

明清两朝28个皇帝中,除了朱祁镇和皇太极外在位期间均未改过年号

再往前,就没法这么干了。为啥?还不是因为那些皇帝们总喜欢乱改年号!

比如“发明”了年号这玩意的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间就改过11个年号,平均不到5年就要改一回;三国时的东吴末帝孙皓在位16年改过8个年号,平均两年改一回,其中“天玺”这个年号只用了6个月就废掉,跟闹着玩似的;西晋的晋惠帝司马衷在位16年换过10个年号,换得比孙皓还勤,而且还是在“元康”这个年号用了9年的情况下——最短命的年号“永平”享年才区区3个月而已。

频繁的更换年号,不但会增加王朝的行政成本、降低效率,尤其是给百姓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而刘彻创立年号这种东西时的初衷,是用来记录所谓的“天降祥瑞”——有一次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出土了一口宝鼎,刘彻觉得这是个吉兆,应该以纪年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他便创立年号为“元鼎”,并一口气向前追加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4个年号。

又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6和4是昭示吉祥的数字,所以西汉一朝每隔4或6年就定期更改一次年号,非常有规律。不过在王莽篡汉以后,年号的时长就没有了定制,换不换或啥时候换通常要看皇帝的心情。

于是大多数皇帝开始放飞自我,动不动就换个年号玩玩。这就导致从刘彻首创年号的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到辛亥革 命后改用民 国纪年的2027年间,一共出现了632个年号,平均每个年号的“保质期”只有区区3年出头。

年号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可不仅仅是皇帝的自娱自乐

当然了,在那些中原王朝无法完成大一统、出现多个政 权并立的时代,也会出现多个年号并用的情况。比如在公元1043年的时候要是召开一场国际会议的话,大宋朝的代表会宣称这一年是庆历三年,辽国代表则会认为重熙十二年是正统,西夏代表会表示天授礼法延祚六年才是绝对真理,大理国代表可能会偷偷举手报告说俺们那旮旯现在是圣明三年……要是日本和越南也有机会参会的话,还会冒出长久四年以及明道二年这俩年号,那场面就得更乱了。

要想不这么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操起刀枪一路砍杀过去,把那些敢使用“异端”年号的政 权给干掉或打服。比如西夏跟北宋大乱斗了半天,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国力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只好求和,跟北宋签了个庆历和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西夏去帝号,对宋称臣,宋仁宗赵祯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西夏必须使用北宋的年号。当然了,李元昊在自己家里关起门来继续拿他的那个“天授礼法延祚”年号自娱自乐,宋人就管不着了。

02

在历史上保质期最长的年号,毫无疑问就是“康熙”了,足足使用了61年。乾隆、万历和嘉靖这三个年号能够紧随其后,除了其主人霸占皇位的时间足够长的原因外,还是更应该感谢明清两朝从不轻易改元的传统。

康熙、乾隆、万历、嘉靖这4个年号,加一起共使用了214年

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10个年号

而在非明清年号中寿命最长的,是我们可能不太熟悉北魏高祖皇帝拓跋什翼键。这个北魏王朝的奠基人在位39年,矢志不渝的要将拓拔部从鸟不拉屎的代地发展成中原霸主,所以“建国”这个年号恰如其分,哪里舍得换?

不过当时的代国影响力太小,那么在正统的非明清王朝中,哪个年号最坚挺?答案是“绍兴”。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随即改元建炎。不过建炎这个年号实在是不怎么吉利,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大的印记就是所谓的“建炎南渡”,说白了就是赵构被女真人一路撵着屁 股逃命,而且一逃就是三、四年,可是遭老大罪了。

直到他逃到越州时,传来了女真人撤军的消息,乐得赵构恨不能连翻一串跟头,觉得这是个大吉兆,大宋江山中兴有望,遂下诏曰: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爰因正岁,肇易嘉名,发涣号于治朝,霈鸿恩于寰宇,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

赵构不光把年号改成了绍兴,还效仿昔日唐德宗逃难时改梁州为兴元府(今陕西南郑)的故事,将越州升级为绍兴府,同时为府衙题字“绍祚中兴”。

越州古称会稽,始建于东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时为越国都城,在历史上长期担当浙江首府。直到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又顺手一鱼两吃的给越州改了名,绍兴才由此得名,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先有绍兴这个年号,后有古会稽改名绍兴

只要女真人不打上门,赵构这个胸无大志的皇帝就甘愿一路躺平,年号也懒得换,所以“绍兴”一口气用了32年。直到他禅位给养子赵昚(即宋孝宗)、不得不改元了,“绍兴”才正式下岗。

这里再插句闲话——要是赵构没搞禅让且继续懒得改元的话,那么“绍兴”这个年号的寿命可能长达58年,不仅远远超过了万历和嘉靖,距离康熙和乾隆也仅数年之遥。

而在更多情况下的年号,使用时限不如“建国”、“绍兴”唯一的原因,其主人并不一定就是个“渣男”,更大的理由是活得时间不够长。

从秦到清,总计有122位皇帝终生只使用过1个年号,但其中大部分可能不是不想改元,而是压根没这个工夫——像金末帝完颜承麟登基后改元“盛昌”,然后不到1个时辰后就被宰了,大金朝也没了,还改个毛线?

除了完颜承麟这个倒霉蛋外,历史上还有超过40个帝王在位时间不足1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当然既没时间也没心情跟年号较劲。

而在明清之前,在位时间超过3年仍未改过年号的皇帝,只有46个。

在其中仍不乏短命之主和亡 国之君,但更多的是像刘庄、曹丕、冯跋、刘义隆、萧道成、陈顼、李渊、李纯、李炎、李忱、柴荣、完颜雍这样不错的皇帝。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号称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

明清两朝之前在位时间超过3年且从没改过年号的皇帝汇总,数量实在是不多

李世民在位23年,年号始终只用过一个——贞观。

这位贞观大帝的一生,对外开疆拓土,先后征服东 突 厥、薛延陀,高昌、龟兹和吐谷浑等数国,获尊号“天可汗”;对内横扫大半个天下,所向无敌,同时又能下马治天下,使得大唐王朝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治国的特点就是秉承实用主义精神,轻易不瞎折腾。比如年号这玩意,从刘彻开始就总跟虚无缥缈的天意吉凶挂上钩,天降祥瑞了需要纪念一下得改,三病五灾了需要换换运气也得改,到了最后甚至皇帝做了个奇怪的梦,也得改个年号应下景。

而李世民压根就不信这一套。改年号对他而言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可对于偌大的帝国而言,却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去支付皇帝随心所欲地成本。有这个闲钱,多喂饱成千上万百姓的肚皮,他不香吗?

所以为啥李世民能成为千古一帝而别人就不行?

不瞎折腾年号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从这件小事中亦可见一斑。

03

老话说虎父无犬子,从这点上看,唐高宗李治不愧是李世民的宝贝大儿砸——在他的治下,“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第十五》),史称“永徽之治”;对外李治延续了开唐以来攻伐犀利的传统,先后灭西突 厥、百济和高 句丽等国,使得大唐王朝的版图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总面积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

虽然托了老子的福,但李治的作为配得上“大帝”的称号

但在年号这件事上,李治的想法却跟李世民截然不同,特别喜欢折腾,甚至可以说到了偏执的程度。

即位之初,他循旧例改元永徽,这谁也挑不出毛病。到了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政的贞观旧臣间的矛盾,因为废后(王皇后)事件而激烈爆发。故此,他在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后,宣布改元显庆,似乎是要意味着与前朝旧臣、旧政决裂。

可是李治刚把老家伙们统统踹开后不久,自己的身体也垮了,不得不让他的前小妈、现皇后武则天共同执政。而随着健康情况日益恶化,尤其是双目逐渐失明以后,李治愈发的迷信通过改元来给自己换换运气——最初的永徽、显庆还能用上个6年左右,从龙朔开始,长则3、4年,短则1年不到就要随便找个借口换个年号,其中最短的“开耀”仅存在了5个月就寿终正寝。到了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时李治病入膏肓,为了冲喜紧急改年号为“弘道”,还加授全国80岁以上的老人以刺史、郡君等空头官衔,同时给朝廷百官包括内廷宦官在内统统加官进爵并大赦天下,以营造普天同庆的大好氛围。

这样一来,会不会就能感动上天,让他的病情痊愈或者好转?

只可惜老天爷木得感情,弘道元年刚过去1个月,李治就一命呜呼了。

不过经过这么一番瞎折腾,李治在位35年间共搞出来14个年号,在历朝历代帝王中无人能出其右。

李治频繁改元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迷信

当然,李治想拿这个第一还得加个限定条件,那就是“男皇帝”。

为啥?因为李治的媳妇比他更能折腾。

李治挂掉以后,太子李哲(即李显)登基,武则天作为太后临朝称制。后武则天废黜李哲、改立李旦,又于载初二年(公元690年)将亲生儿子踹到一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一代女帝自此降临人间,直到16年后被另一个大儿子背刺,唐朝才重新复国。

在武则天摄政以及执政的23年间,一共出现过20个年号。只不过最初的“嗣圣”跟她关系不大,为啥?还不是因为李哲这娃不听话,要不然咋把武则天气得把他废掉呢?

而妈宝男李旦上位后,治国理政的唯一宗旨就是“听妈妈 的话,别让他受伤”——没错,是他而非她。李旦很清楚自己的老娘是个什么样的狠角色,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所以心甘情愿的当座泥塑的菩萨,一切都跟着老娘的指挥棒走。

别的咱不说,起码在改年号这码事上,武则天从此开始了放飞自我的旅程。反正李旦第一次在位期间弄出来的5个年号,都被后人统统记在了武老妈 的头上。

李旦登基,改元文明,这没啥说的。可在8个月后,武老妈就决定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作为大唐帝国新的首都。平头百姓搬个新家还得请客吃饭庆祝一下呢,更何况偌大的一个朝廷?所以把年号从文明改成光宅,是不是很合理?

在改年号这码事上,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仅仅3个月后,最大的一股反武拥李势力——徐 敬业造 反集团被剿灭。武老妈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此消于无形,怎能不长出一口大气、再大肆庆祝一番?于是“光宅”提前谢幕,“垂拱”粉墨登场。

所谓垂拱,就是啥也别干,只管喘气吃饭睡觉就得了。这暗示还不够明显?

于是数年后,武老妈一脚把亲生大儿子李旦踹一边去,亲 自登上了那个象征着天下至尊的宝座,成为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

04

现在的女生,普遍比较爱“炫”。无论是新买了个新包包、去哪儿旅个游、吃到了什么好东西甚至出门先迈的是左脚,都一定要发个朋友圈恨不能秀给所有人看,心情才会美美哒。

现在的女生买个包包都忍不住要秀给人看,更何况人家武则天弄到的可是偌大的江山?

否则,生活就好像缺了点什么,干啥都没劲。

今人喜欢干的事,其实古人也差不离。

只不过那会儿没有手机和互联网,所以绝大多数女生只能炫给身边人看,或光靠一张嘴去宣扬。不过世间最魔鬼的东西莫过于权力,只要有了这玩意,一切时代或技术的障碍都是毛毛雨。

比如对史上权力最大的女人——武则天来说,就没什么能阻挡她把自己秀给全世界看的欲 望。

今天看到了月食,哇,好神奇,那就改年号为“如意”纪念一下吧;今天有颗旧齿脱落却又生出了新牙,所以“如意”赶紧滚蛋吧,朕要改元“长寿”;今天感觉好无聊,那就给自己加个美美的尊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吧——这么狂拽酷炫吊炸天的天才创意怎么能不向全国人 民宣告一下,那就把年号改成“延载”吧;今天又去嵩山旅了趟游、封了个禅,自然要让天下万民体会到朕的快乐和荣耀,就再改个元叫“万岁登封”吧……

反正武则天在位的近15年间,一共整出来个14个年号。再加上李旦在位时的6年5个,合计在23年里换了19个年号。

如果说武则天登基前改年号还有政治意图,登基后就纯粹是为炫而炫了

其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龙”。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有个神龙政 变,就是宰相张柬之等人起兵攻打皇宫,囚禁了重病中的武则天、拥立李显(即李哲)复位,废周为唐。可问题是老张他们造 反的那天是长安五年正月二十二(公元705年2月20日),直到次日李显以太子的身份宣布监国,才改元神龙的——因此这次改变了历史走向的宫廷政 变,应该叫做长安政 变才更准确。

直到丙午日、也就是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五(公元705年2月23日)李显才登基复位,但并未再度改元。所以神龙这个年号,既是李唐的,也算武周的,但肯定不是按照武则天的意愿改的。

但从李世民病逝到李显二度登基,在这57年间李治和武则天光是年号就折腾出33个,差不多一年半就换一回——要知道整个唐朝289年间也就改元过74次,这两口子就占了其中的近一半(44.6%)。

这种随心所欲的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时混乱时局的一种体现。

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网络、电话,一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靠的不是人腿就是马腿。偏偏在当时大唐(或大周)的疆域又是史无前例的广大,骑快马从长安或洛阳出发,要抵达帝国的四境没准得跑上大半年之久。要是使者比较倒霉,又在途中遇到强盗或被老虎吃了,那么位于边疆的大唐军民可能要在一两年的时间里,都不知道朝廷那边发生了什么。

在那个信息传递不是靠嘴就是靠腿的年代,改年号的成本极高

打个比方——武则天因为给自己加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所以改元证圣。万一去安西四镇传达这个消息的使者跑丢了,那会发生什么?大唐西疆的将士们可能不光会错过女皇陛下的“万岁三连”(即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和万岁通天这3个年号,累计使用时长才两年),还可能在他们使用的文书中,出现本不该出现的“延载二年”、“延载三年”等记录,从而导致行政、人事等方面的混乱。

更重要的是,一个王朝要是连历法都不能统一的话,那叫啥?叫国将不国!

别以为这是在危言耸听,类似的事情还真出现过——安史之乱后,安西四镇与内地的联系被吐蕃隔绝,不知道唐德宗李适改元“建中”,所以一直在使用“大历”这个年号。

“大历”寿止十四载,可在后来出土的安西文物中,不时出现“大历十五年”或“大历十六年”的记载。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安西大都护郭昕遣使者借道回鹘归朝,才得知朝廷早已改元,被他们奉为正统的“大历”早就成了老黄历了。

可以想象孤军奋战的郭昕得知这一消息后,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所以此后的历朝,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两口子的经验教训。像两宋延绵319年,哪怕在出现了宋仁宗赵祯和宋理宗赵昀这俩改年号狂魔(分别是42年换了9个和40年换了8个)的情况下,一共只使用了57个年号;元朝97年间也只是用了15个年号,改元的频率进一步下降。

到了明清,干脆除了像复辟和改国号这样极特殊的情况外,压根就不再改元了。

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0 阅读:37

巧凡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