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有多猛?回忆抗美援朝,美军士兵曾抗议说:你们放了原子弹

旧梦的如风 2022-05-09 20:09:16

喀秋莎火箭炮是首款投入实战的量产型火箭炮,但该型装备的研制历程绝非一帆风顺,如果回顾这段历程,会发现苏联喀秋莎的量产时间几乎紧贴着卫国战争爆发前夕,这是由于苏联在该型装备研发中出现了长期的拖延。

自从苏联于1933年成立火箭研究所以来,陆军和空军使用的各型火箭弹便大多由该研究所进行研发。1938年,火箭研究所改为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第三研究所,至此,该研究所开始研究各型技术水平更高的火箭及发动机,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真正面世的仅有一些火箭。

时间来到1937年,第三研究所的主要领导在大肃反中先后离开研发岗位,研究所的工作有所迟滞。直到1938年10月,喀秋莎火箭炮的雏形才正式面世,使用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展开车载实验,其发射轨采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的设计,每排有12条发射轨,其指向与车头方向垂直,设计很新颖,但结果仍不理想。

1939年4月,改进后的喀秋莎火箭炮样车完成了试射,该样车的发射轨达到了8条,其上下均可悬挂火箭弹,最大悬挂数量为16枚,发射轨能够实现一百八十度旋转,已与量产型号区别不大,这年年底,喀秋莎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

按理来说,通过试验后的装备距离入列服役只有一步之遥,但由于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库利克、红军炮兵司令沃罗诺夫等人的分歧,这款火箭炮仍未正式服役。

直到1939年9月,这款火箭炮开始试装苏联红军以用于测试,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最先分到其中5辆,并于1941年在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中投入量产。而从试射成功到量产,苏联足足拖了三年,几乎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前夕才实现量产。

由于生产自共产国际兵工厂,喀秋莎火箭炮以俄文单词共产国际(Коминтерн)的第一个字母K命名,将K字母印在了发射架上。红军战士对此不明所以,便以一首同样以K字母开头的战争歌曲《喀秋莎》为其冠名。

这一俗称迅速在红军内部传播普及,以至于后来就连苏联高层都习惯了这一俗称。在喀秋莎量产当年,也就是1941年7月14日,苏军一个连使用7辆喀秋莎对驻守某小镇的德军第五步兵师发起齐射,使其损失惨重,上百发从天而降的火箭弹甚至让德军以为这是来自一个炮兵师的攻击,以至于仓皇逃窜。这是世界上火箭炮在实战中的首次应用,其打击效能可见一斑。

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其身影出现在在苏德战场上的许多重要战役中,几乎每一次齐射都会给德军带来重大伤亡,这款装备也因其十六根发射管的造型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只不过,雨点般密集的132毫米火箭弹演奏出的是死亡的音符。

1942年11月9日,苏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投入了143个师、100多万兵力,1216架飞机,近千辆坦克,15500门火炮向围困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发起了战略反攻。其中,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让德军官兵闻之丧胆,将德军阵地化为一片火海,有力推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相比于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等传统身管火炮,火箭炮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射程更远、爆炸威力更大、机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传统身管火炮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火药爆炸的高压燃气推动炮弹飞向敌人,而为了承受高强度的膛压,这些炮弹不得不采取“皮厚馅薄”式的妥协,增加弹体厚度,减少内部装药。

以苏联的ML-20型152mm加榴炮所发射的OF-540高爆破片弹举例,这款炮弹重达43.6kg,但装药却只有6kg。而与火药爆炸驱动的“一锤子买卖”式炮弹对比,安装了发动机的火箭弹可以不必在出筒时承受较高的膛压,不仅能够提高射程,还能增加装药以提高爆炸威力。

喀秋莎火箭炮的最大射程达到了8.5公里,由于上文提到的其发射时所承受的过载和应力远低于身管火炮,因此可以实现“皮薄馅大”式的炸药装填系数,加之其132mm火箭弹的战斗部采用TNT炸药,所以爆炸威力应与152mm榴弹相当,能够实现消灭敌步兵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摧毁敌防御工事的目标。

以喀秋莎火箭炮为例,这款火箭炮仅需7-10秒就能打光16枚132毫米火箭弹。可见,与每分钟发射3-5枚炮弹的二战榴弹炮相比,火箭炮的打击效率更高,覆盖面也更广。而与传统的牵引式火炮相比,整体车载的喀秋莎能够做到快速转移,时速达到了90公里,如此高的机动性无疑提高了全车的生存性。

当然,火箭炮也不是没有缺点,其缺点一是精度不佳,二是装填耗时长,三是火箭弹价格高。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火箭炮的第二、第三个缺点印象深刻,由于装填耗时长,且当时我军没有取得朝鲜战场上大部分地区的制空权,为了避免珍贵的喀秋莎火箭炮被美军猎杀,我军想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方法。

这种方法便是:平时将喀秋莎藏于山洞,并提前选好阵地,测算射击诸元,在需要使用火箭炮时,发射车直奔阵地,打完就撤。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发喀秋莎火箭弹的造价相当于8两黄金,为此,我军对每一发火箭弹都十分珍视,只有在必要时才将其投入战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拥有约120辆喀秋莎火箭炮,全部隶属第48军炮兵第21师下辖的五个团。1951年8月,所谓的联合国军依仗大量陆空兵力发动夏秋季战役,分别从西线涟城方向、中线铁原至临津江以东方向、东线金城方向对我军发起进攻。

中线的美骑兵第1师、东线的美第7师在其陆空火力的帮助下,攻占了志愿军第27军、第47军的部分阵地。时间来到9月1日晚,此刻美第7师的两个营正在后洞里阵地进行休整,这片阵地是他们刚从志愿军手中夺下的。

为了夺回阵地,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里两个营的美军展开反击作战,志愿军炮兵21师203团趁着夜色秘密抵达发射阵地,随着24门喀秋莎火箭炮同时齐射,在384枚火箭炮将美军阵地摧毁殆尽后,27军79师235团一举夺回阵地,这便是我军使用喀秋莎的第一战。

原志愿第15军政治部文工团分队长沈少华回忆起攻占后洞里阵地后的情景,对喀秋莎火箭炮的惊人威力表示感慨:“那个阵地上大概只有两个士兵活着,都昏过去了,它这个震动很大,把人震昏过去了……俘虏他以后,他抗议说,你们放了原子弹。”

两个营的美军,仅剩两人,喀秋莎的威力可见一斑。能让美军误以为我军使用了原子弹,更反映了喀秋莎火箭炮的震慑力。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一轮齐射,美军阵地基本没活物。

不久后的1951年10月,炮兵21师202团便奉命使用喀秋莎火箭炮,配合47军迎击美骑兵第1师。美骑兵第1师是我军的老对手,曾在云山战役、清川江战役中与我军交手,对我军的战斗力深有感触,因此,此刻美骑兵第1师正依托添木洞、正洞阵地的坚固防御工事躲避我军炮火。

炮兵21师202团趁着夜色在涟川以北的青木洞等地占据发射阵地,47军采用引蛇出洞的方法,先扫射美军阵地并吹响冲锋号,让美军以为我军发起步兵冲击,正当美军从工事中鱼贯而出试图扫射我军步兵时,他们要面对的却是炮兵21师202团齐射的喀秋莎火箭炮。

火箭弹划破夜空,在敌方阵地上绽放出死亡的火花,直接歼灭了400多名美军,47军乘势夺回阵地,喀秋莎的惊人威力同样可从此役看出。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在持续43天的交战中,前7天7夜是第一阶段,鏖战中的双方对阵地展开反复争夺,当美军对五圣山旁的高地发起进攻时,15军军长秦基伟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提出需要喀秋莎火箭炮的请求,洪司令员遂将炮兵21师209团配属给参战的15军,由15军军长秦基伟进行指挥。

10月19日,209团接到当晚投入上甘岭战斗的命令,于是全团24辆喀秋莎火箭炮在当天下午便悄无声息地奔赴阵地。这天下午四点半,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15军的104门火炮首先开火,引诱美军出动,待到美军出动后,209团的24辆火箭炮对其进行了先后齐射。

喀秋莎火箭炮在摧毁美军阵地后迅速撤出,从进入阵地到撤出只用了13分钟,足以见其机动性和威力。在喀秋莎的帮助下,15军分别以4个连和3个连的兵力向两处高地的美军发起反击,并最终全歼1400余名美军,这天午夜成功夺回阵地。

10月30日晚,志愿军各部紧密配合,采用与10月19日同样的战术,全歼敌军一个营。11月11日,炮兵21师209团全团炮火齐射,掩护兄弟部队对守敌发起冲击,最终全歼敌军1个营。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先后发射了十次,对此次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推进作用,是我军的致胜法宝之一。

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中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中朝联军与联合国军在此次战役前已计划签署谈判协议,但南朝鲜李承晚部却选择负隅顽抗,猖狂地宣称南朝鲜将继续与中朝联军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决定发起金城战役,粉碎李承晚部的妄想。

此时的我军已经和南朝鲜军形成了2 : 1的火力优势,因此在金城战役中,我军形成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的战役级对敌火力优势,炮兵21师在洪学智调遣的十个汽车团的补给下,对敌阵地实施了69轮齐射,投射炮弹1900吨,歼敌数万,成功配合6个军行动,收复160余平方公里的阵地。

1953年7月,在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战斗后,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凯旋回国,为了纪念喀秋莎火箭炮在战争中的贡献,军械部将一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此刻,喀秋莎火箭炮仍然在博物馆中,静静诉说着那段战火硝烟中的辉煌历史。

0 阅读:52

旧梦的如风

简介:喜欢什么都不喜欢,愤怒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