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宝“后母戊鼎”出土,日军连抢3次,到手后发现:上当了

旧梦的如风 2022-05-09 20:06:57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无数文物的命运和这个国家一样,历经劫难。或者说,使文物免遭劫掠,也是一次抗战。

比如说,1939年出土的国宝“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的故事,便是14年抗战大历史中,一段“惊心动魄”的插曲。

当时,国宝“后母戊鼎”出土后,便遭到了日军三次抢夺,为了保护国宝不被夺走,我国人民与日寇斗智斗勇,最终使“后母戊鼎”逃过魔爪。

那么,“后母戊鼎”是如何“逃出生天”的呢?这一切都要从1939年说起。

1939年正月十五之后,家住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找来家中的佣工吴希增等人,准备修缮自家被填平的祖坟。

吴培文家是安阳武官村有名的中医世家,这样的大户人家,是很注重风水的,一般情况下根本不会动自家的祖坟。但是安阳是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这里成为了许多考古学家、盗墓贼、妄图夺取我国文物的日寇的首选之地。

而吴培文家又是大户人家,祖坟很显眼,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招人耳目”。于是,当时的政府便让吴培文把自家祖坟的坟头给平了,再把周围的树给砍了,做些伪装,好叫日寇什么东西也找不到。

一番思考过后,吴培文最后同意平了祖坟。直到1939年正月初五,吴培文来到祖坟祭祖,发现自己祖坟被搞得乱七八糟的很不高兴。

吴培文认为,为了不让国家文物流到侵略者手里,祖坟被平了他没什么意见,但总要弄得整齐一点吧,乱糟糟的多难看?于是,在同族人商量后,吴培文等人决定修一修祖坟,不说要修得多好,至少要看得过去。

在确定好修葺的时间之后,吴培文便找来了家中的佣工。正月十五过完之后,吴希增等吴家佣工,开始修葺吴家祖坟。

吴希增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想既然安阳地底埋藏的文物很多,那么吴家祖坟底下,是不是也会埋有宝物?这样想着,吴希增便趁着吴培文不注意,用当时的民间文物探测器——洛阳铲在田地里头探找文物。

没想到,还真就让吴希增发现了宝物。

这一天,吴希增拿着洛阳铲在地里挖掘,大约是铲到地下十几米深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洛阳铲铲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

吴希增心中一喜,连忙将铲子取上来看,发现坚硬的铲子头都卷了刃,而这更加使他确信,这地底下一定埋藏着古物。

吴希增想要将古物给挖出来,但他想到光靠自己一个人,恐怕会比较艰难,因此当天晚上,吴希增就找到吴培文,告诉他自己在祖坟附近发现了古物,并同他提议挖出埋在地底下的藏物.

然而,这个提议却遭到吴培文的拒绝。见状,吴希增便威胁说:“反正我已经知道地下藏有宝物,你同不同意、挖不挖都是早晚的事!”

说罢,吴希增便离开了吴培文的房间。而在听罢了吴希增的一番威胁后,吴培文开始思考:究竟要不要挖出地底的宝物。

当时,安阳所面临的情况十分糟糕。

那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便对安阳这座小城进行了烧杀和掠夺。根据史料记载,安阳沦陷之日,日军就屠杀了1000多名老百姓。

而后在几日之内,仅安阳县城的百姓就有2299名同胞遇难。抗战8年,安阳的伤亡者总数达到12.73万人。陈赓将军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豫北地区每天都要打仗。这种情况,在整个华北战场都是十分少见的。

另外,当时在日军当中,还有所谓的日本“学者”,组织了所谓的文物考察队,明火执仗地在安阳,到处挖掘中国的文物。可见,日寇是如此的残暴和贪婪。

想到这,吴培文又考虑:埋藏在地底的文物,没被发现还好,如果哪一天地下的宝物被发现了,消息传到日寇那里,他们一定会霸占古物。同时,如果自己不组织挖,说不定哪一天也会被吴希增等人挖走卖掉。

于是经过一番思考,吴培文最终决定秘密挖出地下的藏物。到了半夜时分,吴培文组织了几个他信得过的人,到吴希增提到的地方,进行挖掘。

几人抓紧时间,挖了没一会儿,整个器物便显露出来,是一口大鼎!鼎的口朝东北,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

黑夜之中,大家看不清大鼎的具体样貌,但是鼎古朴、大气、威严之感,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众人惊叹不已。

吴培文也深刻地意识到,这样的文物,一定会让日寇争抢,于是为了保守这个挖掘出宝物的秘密,他要求几个挖掘者对天盟誓:谁要走漏消息,将遭天谴。

发完誓后,几人准备将鼎挪走保存起来,但是由于这个鼎太重,根本挪不动,因此挪鼎的时间放在了第二天夜里。

第二天,吴培文组织起40多人,一到深夜,众人便来抬鼎。大家用粗实的绳子绑紧大鼎,一鼓作气往上抬,可是抬出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看来,这口鼎暂时是挪不了了,只能在做准备另寻时间。为防别人发现,吴培文等人又将挖的洞口给堵了起来。

1939年3月19日凌晨三点钟,吴培文清楚地记得这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这个特大方鼎终于被抬出地面。吴家人也终于看清了鼎的样貌:

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并且这些纹饰各具形态,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看着眼前的巨鼎,吴培文突然觉得一股巨大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觉得这口大鼎将自己、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融合为了一体,他决心一定要藏好这件宝物,不让日寇发现。

经过日夜的寻找,吴培文终于找到一处看上去还算安全的地方,将出土的方鼎给埋藏了起来,并祈祷日寇永远不会得知这个消息。

然而不幸的是,即便在挖出鼎时,吴培文与知情者发誓绝不泄密,但是挖出宝物的消息却还是被村里的一个汉奸听说了。七八天后,这个汉奸便把消息传给了,当时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

得知消息的日寇,立马来到武官村四处搜寻。看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气势汹汹地横冲直撞,吴培文一颗心都快跳出到了嗓子眼,他在心里深深地祈祷着,藏起来的方鼎可千万不能被发现。

也许是吴培文的祈祷起了作用,日本兵最终没有发现鼎的踪迹。日军离开后,吴培文松了一口气,但是他觉得日寇绝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又找来当初发过誓的人,转移方鼎的位置,将其埋在了自家西屋的马棚底下。

果不其然,日军很快就进行了第二次搜索。而巧的是,就在这一天,天空突然刮起了强劲的黑风,风将粗大的树干都拦腰刮断,到处飞沙走石什么都看不到了,就这样日本兵很快撤走了……

方鼎再次逃过一劫,吴培文连忙赶回家,查看马棚的情况,却发现藏宝地西屋马棚完好无损。这一刻,从不相信老天保佑之说的吴培文,忽然感觉冥冥之中,或许真有老祖宗在暗中保护呢!

不久后,日本人第三次来到了武官村。这一次搜寻,比前两次更久、更细,看样子日本人是一定要把宝物给找出来。一段时间后,日本人真在吴培文的睡炕中找到宝物。看到宝物,日寇兴高采烈,很快就拿着宝物离开了。

但是,吴培文看到宝物被带走,却露出了笑容。为什么他是这种反应呢?原来,日寇带走的“宝物”是假的!

在日寇第二次搜寻之后,吴培文便考虑:虽然方鼎接连逃过两次搜索,但是日军没找到宝物,一定会不停来村里,直到找到为止,这样下去,方鼎能够逃过第三次、第四次吗?

答案很明显是不能的,于是吴培文决定去买个赝品,代替方鼎让日军找到,这样或许才能真正保住方鼎。

很快,吴培文就从古玩商那里,花了20块大洋,买了一只二尺多高、三只腿的铜器赝品藏到自己的睡炕里。接着,吴培文又对真正的方鼎进行重新掩埋,这一次,他将方鼎埋在了自家东屋地下。

尽管日寇已经带走了“宝物”,但吴培文还是觉得不安全,因为村子里还有汉奸作日寇耳目,因此为了躲避汉奸的监视,让国宝永存中国,吴培文在不久后便只身到外地打工,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

离开家乡的那些年,吴培文没有一天不在祈祷文物永存中国,好在直到日寇投降,他们也没有察觉异状。

1946年,在吴家东屋地下埋了8年之久的大鼎终于再次现世。大鼎很快被运到“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县东街4号萧曹庙院内。

当方鼎到达时,城内外百姓争相参观。当时的县长陈子明,召集了古董界行家,对大鼎进行了考证,认定是件远古时代的宝器。

而这个消息传到日本后,当年那些对大鼎进行了搜寻的日寇,才惊觉:原来自己上当了!但此时此刻,日寇再也无法得到方鼎了,因为中国人民胜利了,作为侵略者的他们已经被打回老家了!

1946年10月,适逢蒋介石60岁生日,于是当地的驻军,用专车将大鼎运抵南京,献给蒋介石作贺礼,首次在南京展出的方鼎,引起了社会的轰动。

1949年,国民党曾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不过最后因方鼎过大,又过于笨重,因此没有来得及启运。这样,宝鼎终于留在了人民手中。

1959年,几经波折的方鼎被调运至北京,并被收藏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因为鼎里刻有“司母戊”三个字,所以专家便此鼎称为“司母戊鼎”。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又认为叫“后母戊鼎”更加合适,于是这口鼎便有了两个名字。

不过不管此鼎有多少名字,毫无疑问的是,它是独属于我国的贵重文物,是“国之重器”,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而在当年那个环境中,冒死保护了国宝的吴培文等人,自然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并永被后人铭记。

吴培文与鼎合影

不过不是所有国宝都能像“后母戊鼎”一样幸运,许多文物直到现在,依然流落在外,不过我相信,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总有一天这些属于我国的国宝,会回到中国人民身边!

0 阅读:40

旧梦的如风

简介:喜欢什么都不喜欢,愤怒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