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继位,风雨飘摇下的四大忧患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4-10-12 17:06:51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大唐第九位皇帝,代宗李豫在紫宸殿病故,享年五十三岁,其子李适继任,是为唐德宗!

李适时年三十有七,正在年富力强之际。应当说代宗交给李适的江山虽不能说山河破碎,但也绝非锦簇世界。

客观地看,代宗在位十七年,大败史朝义,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收复了洛阳、河北诸地。设计诛杀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三大宦官,收拾了权相元载,保持了大唐政权的独立性。重用郭子仪,多次击败吐蕃、回纥,维持了大唐西、北两个战略方向的相对稳定。启用杨绾、刘宴等治世能臣,致力整顿吏治、漕运和盐政,初步恢复了安史之乱后几近崩盘的社会经济秩序。

但他为人优柔不是果毅之君,做事又过于慎重,没有借助平定史朝义和仆固怀恩叛乱的大好时机,彻底解决好藩镇问题。对内、对外一味委曲求全、妥协忍让,导致内忧与外患交相充斥。

晚年虽欲有所作为,无奈突发重疾撒手人寰,整个国家在大体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呈现出四大忧患。

【01】日益强大的外敌

突厥式微后,吐蕃与回纥成为中晚唐历代帝王无法摆脱的两大梦魇。

先说吐蕃。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大唐忙于平叛,西北空虚之际大举入侵,接连攻陷兰、廓(青海贵德县)、河(甘肃临夏市)、鄯(青海西宁市)、洮(甘肃临潭县)、岷(甘肃定西岷县)、秦(甘肃天水)、成(甘肃礼县)、渭(甘肃陇西县)等州,河西、陇右全部沦入吐蕃版图。

并于代宗刚刚继位的广德元年(763年)九月,一举攻入长安。在长安城里祸害了十五天,还拥立了一个伪皇帝,最后在郭子仪的征讨下才悻悻然满载而归。

这对于曾经百战百胜的赫赫大唐,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祖先的无尚荣光与铁血军魂就此成为泡影。

之后,吐蕃每每在秋高马肥之际,沿着甘肃、宁夏、陕西西部一带呼啸而至。据《资治通鉴》记载,仅大历十三年(778年)一年,吐蕃就大规模犯边五次。逼的大唐采取“防秋”措施,从全国抽调兵力到前线轮流防御,给大唐民众带来沉重负担。

再看回纥。回纥在盛唐时期是大唐天可汗的一个小兄弟,与大唐关系很近,曾配合大唐消灭了薛延陀汗国。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应大唐要求助唐剿灭叛乱。但当他们看到大唐江河日下,便一改往日卑顺态度,变得据傲不恭起来。

许多回纥贵族、盲流、使者贪恋富庶繁华的长安,逗留其间买房娶妻、欺行霸市,百姓与官员敢怒不敢言。

一次,一名回纥人与人争执,拿刀捅伤了人家,有司将他关进监狱。他们的酋长赤心居然跑到监狱当众砍伤狱卒劫走此人,代宗听说后连问都没问一下。更可恶的是他们偶尔也会沿着内蒙及山西北部进犯,抢掠牛马人口,刷刷存在感。

总体上说,回纥虽令人讨厌,但他们贪恋的只是大唐的财物,对国土并不怎么上心,也就是占占便宜、打打秋风。

而吐蕃则在与大唐一个世纪的相爱相杀中强大起来,成长为半耕半牧的封建王朝。为了拓展生存领域,不断蚕食大唐国土,安史之乱期间,接连侵吞大唐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镇、十四军,把大唐公民当做他们的奴隶,对大唐危害显然更大。

【02】张狂得势的宦官

大唐的宦官得势于玄宗,那个因李白而精彩的高力士,并未做过什么坏事,不仅没有专权乱政,反而非常忠心,是玄宗政治上可靠、生活上贴心、工作上放心的得力助手,这也得益于玄宗本人能力超强驭下有方。能够开创一代盛世的雄主,自然不会整治不了身边宦官,但他种下了宦官生长的种子。

随着后世政治生态持续恶化,以及皇权控制能力的减弱,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巨阉相继出现,开始了他们在大唐历史上翻云覆雨的表演。

宦官一旦得势,给朝局带来的危害一定是颠覆性的,这缘于他们所处位置的便利性以及生理残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我们怎么可能奢求这些刑余之人拥有高尚德行,这完全不是他们的使命!

他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且还要像个正常人那样活得好,谁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就消灭谁!

代宗时期,宦官已全面介入朝廷事务,地方藩镇都派有朝廷的监军宦官,打探藩镇动向,参与军政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李辅国因在灵武力劝肃宗称帝,之后又拥立代宗有功,成为大唐第一个封王的权阉,一度权倾朝野。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大小宦官贪污的贪污、弄权的弄权,把朝廷上下搅的乌烟瘴气。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因平叛有功,朝廷派个叫马承倩的小宦官到他那儿去宣布表彰命令。一系列程序走完,李宝臣在马承倩将要返朝时,亲自过来送给他数百匹细绢。

马承倩觉得礼物太薄,竟当着李宝臣一众将士的面,把这些细绢扔了出去,还说了许多不中听的话,弄的李宝臣老脸通红。

李宝臣当年也算一号人物,做过安禄山养子,曾率十八名铁骑突袭太原城,众目睽睽之下劫走了太原尹。就是这么一位百战宿将,愣被一位小宦官搞得下不来台,可想而知宦官嚣张到了什么程度。

导致阉人当权原因很简单,皇帝还是小孩子时就成长于深宫,由阉人贴身照顾,自然有份亲近感在内。上位后,相较朝堂上自以为是的文臣和飞扬跋扈的武将,还是貌似奴颜卑微的阉人好使。

【03】互结朋党的文臣

文人相轻,自古至今概莫能外!

大唐入仕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门荫;二是科举。魏晋门阀到了唐朝虽已渐趋没落,但特权思想在整个社会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初唐时期,百废俱兴吏治清明,基本不存在弄权与党争的土壤。太平日子过得久了,第一代领导人慢慢老去,权贵集团不断产生,唐二代、唐三代甚至唐N代,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官场普遍现象。

科举制起于隋文帝,大唐全盘接收并在制度与程序上做了规范。这绝对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怎么高抬都不为过,因为它给予寒门阶层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平台,使唯才是举在现实中成为可能。

俗话讲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两种不同的准入渠道势必产生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肃宗、代宗时期,朝廷官员主要精力还都放在恢复安史之乱的各项秩序上,党争尚无时间去酝酿,但苗头已显。

宰相元载起于寒门,穷的连出生年月都没有记载。天宝元年(742年)高中进士,成为大唐基层县尉,之后在一路熬煎滚打,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修成人臣正果,整个过程历时二十年!

从他的成长履历看,简直就是一部暗黑创业史。

他揣摩上意,吹拍权阉,表里不一,笑里藏刀。他从至暗中走来,洞悉种种权谋,一旦掌权势必加倍偿还。

他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精通民情吏治,能把任何一项工作做好,但这出众的能力在没有德行操守护航的前提下,终将褪变成危害他人的巨大能量。

他牢牢把持用人大权,想当官必须走他的路子,客观上倒也起用了一些能臣,但即便是这些能臣,让他看重的也必须是先进入他的圈子,唯他马首是瞻。

他杜塞言路睚眦必报,一个叫李少良的官员说了他几句坏话,他知道后立即罗织罪名,将这名官员公然杖杀于府堂,从此再没人敢非议于他。

俗话讲不作不会死,他的种种嚣张行径最终惹来代宗不满,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将他逮捕,连同其妻王氏以及三个儿子均被处死。

抄家时,仅胡椒就抄出800石(约为20吨)。代宗大怒之下,于同年五月下令挖开他家祖坟,拆毁了他在长安以及东都洛阳的府第。元载一众党徒或流或杀,弄了个树倒猢狲散。

元载虽死,但他作为大唐寒门宰相的代表,却激励了一茬茬如他一样寒苦的读书人,沿着他的奋斗轨迹,沿袭他的处事方法出仕做官,为晚唐时期文官之间的朋党相争埋下伏笔。

【04】野蛮生长的藩镇

藩镇也称方镇,其设计者是大发明家唐玄宗,初衷是保疆拓土。

当时的大唐疆域辽阔,约有180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的近两倍。靠州、县二级行政区划,由中央直管数百个州,确实力不从心。

于是玄宗在全国设置了15个行政机构“道”,由朝廷委派中央官员兼任道的长官采访使。同时,为有效管理分布于边境的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诸多民族,稳控边防,给一线指挥员以临机指挥权,天宝年间又沿边防设置十个藩镇(相当于现在的战区),每个藩镇根据其战役方向威胁情况,编配固定员额的军队。

刚开始,朝廷控制力强,藩镇节度使任命完全听决于中央。节度使作为辖区最高军事长官,对辖区内军事事务负全责,可以根据作战需要在辖区内筹措粮草物资,组织防务建设。这种设置,极大发挥了节度使主观能动性,在拓展和巩固边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晚年的玄宗贪图安逸,放松了对藩镇的监管,致使安禄山悄然做大,引发了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边防藩镇在吐蕃、回纥的现实威胁下无法撤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大唐只能在内地也设置藩镇,并编配相应员额军队用以平衡和牵制边防藩镇。

到了代宗时,全国已形成藩镇、州、县三级行政区划,藩镇节度使(地盘小的藩镇为观察使)取代了临时的“道”,成了地方军政一把抓的大员。

当然,那时多数藩镇还是听令于中央的,能够按时缴纳贡赋,参与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诸如防秋、平叛等军事行动。但也有些实力较强的藩镇,因历史原因经常和朝廷闹点小矛盾,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出现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叛乱的忤逆行为。

代宗时期,比较典型的刺儿头藩镇当属河朔三镇、平卢淄青与山南东道。

河朔三镇指分布于今河北,以及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的卢龙、成德和魏博三个方镇。原来都属于安禄山势力范围,兵精粮足。当年,安禄山就是以此为依托,起兵席卷长安。

卢龙方镇,在今河北北部。辖幽州(北京)、蓟州(天津蓟县)、妫州(怀来、延庆等地)、檀州(密云)、涿州(保定涿州)、莫州(任丘)六州,编配兵员五万余人。

节度使朱滔是汉人,与下面几个老家伙相比资历较浅,三十出头,其兄长朱泚入朝做了宰相,受到代宗重用,位高权重,与朝廷关系较为紧密。但朱滔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为人贪狡有野心,他力劝兄长朱泚到长安晋见,并不是出于什么忠心,而是忽悠走了哥哥自己好当节度使。

成德方镇,在今保定、石家庄一带。辖恒州(正定)、冀州(冀州)、深州、赵州(赵县)、沧州(沧县)、定州、易州(保定易县)七州,编制军队五万人。

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志忠,奚族。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均为安禄山旧将,参与过安史之乱,后看情形不对投降朝廷。此人作战勇猛,身体壮健,但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忽悠。朝廷表彰他的功劳赐他李姓,也不知由谁挑唆,他偏要上疏改回张姓,代宗这人度量大,没与他计较。可没过几个月,他感觉不合适,又重新奏请继续姓李。由此可见这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经常受到田承嗣的调戏。

魏博方镇,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辖魏州(邯郸魏县)、博州(山东聊城)、相州(安阳、临漳一带)、贝州(邢台清河)、卫州(今新乡、鹤壁)、澶州(濮阳市西南澶水县)六州,编制军队五万人。

节度使田承嗣民族不详,老兵油子,阴狠狡诈,精于权术。代宗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嫁给了他的儿子田华,指望他能消停些。却被他视为畏己,多次与朝廷捣蛋,你打我、我就降,你一停、我就反。

有次把代宗惹急了,派朱滔、李宝臣和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他,并擒斩了他的大将卢子期。他眼见形势不对,立即向代宗服软,表示愿把自己捆起来到朝廷请罪。

同时,在南边用利益诱惑李正己,忽悠李正己说自己都是八十岁的人快入土了,孩子都不成器,地盘迟早会给你。还让人画了李正己的像,对着画像磕头,李正己非常开心,收兵离去。

在北边则以帮助李宝臣打回老家范阳(李宝臣是范阳人,今北京境)为由,让人在石头上刻了两句谶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意为“你李宝臣和李正己这两个帝王同时建功形势最安全,与姓田的合作就能攻占范阳。”——埋到李宝臣境内,并找看风水的说这地方有王气——李宝臣让人挖出半信半疑。田承嗣又派去一个说客告诉李宝臣,说田承嗣愿把沧州给你,并与你一起消灭朱滔。

李宝臣一听,和谶语说的一样,便信以为真!出动三千精骑(成德的骑兵很历害)偷袭朱滔,一下把朱滔打蒙了。

田承嗣看他们开始窝里斗,留下一句“逗你玩呢”,随即打道回府。一场危机消弭于谈笑之间,代宗也只能苦笑一声、不了了之。

还好他死在代宗前面,死后没把位置传给那十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而是传给了手腕、作风都与他相类的侄子田悦——打开了藩镇节度使“世袭制”的先河,给李正己、李宝臣这些老家伙做出了示范!

平卢淄青方镇,在今山东一带。辖青、淄、齐、沂、密、海、登、莱、曹、濮、徐、兖、郓等十五州,拥兵十五万,雄据东方,实力最强。

节度使李正已是高丽人,原为平卢军副将,驻扎营州(辽宁朝阳),后因前任节度使侯希逸不肯攀附安禄山,南迁至山东,他跟随而至。

接任节度使后,他参与平定汴宋(治河南开封)李灵曜作乱,借机抢夺五个州扩充自己地盘。他虽不似田承嗣那么张扬,却也暗中上下其手,与田承嗣、李宝臣,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打的火热。

山南东道,管辖今湖北地区长江以北、河南西南以及重庆东部地区,辖荆、襄、邓等六州,领兵两万。

节度使梁崇义原为来瑱部将,来瑱得罪宦官程元振被朝廷冤杀,他一直心存不满,只因实力较弱,不得已装出恭敬顺从的样子,却多次婉拒朝廷让他入朝的命令。对朝廷早已心怀贰心,伺机而谋。

这五大方镇彼此相接,利益盘根错节。有事时抱团取暖,无事时互相争斗,对朝廷阳奉阴为。其财政、军队、吏治、刑法全由他们自己说了算,俨然一个个披着大唐外衣的独立小王国。

面对这样的形势,德宗是继续延续父亲做法以退为进,靠妥协换取太平岁月;还是一改往日暮气革新鼎故,中兴大唐天下!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48

史海撷侃侃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