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王扶之回乡探亲,和车夫聊了一路,到村口喊了声爹

秀才说文史 2023-09-21 07:21:19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父子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场景,相信新中国解放初期的每一位将士都体验了一把,他们少时背母离乡参加革命,让年迈的父母在家等候,望眼欲穿。

今天要说的这位将军叫王扶之,他在离家多年后返乡探亲,途中乘坐一位车夫的驴车,两人聊了一路,到家才知道车夫竟然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听来不禁让人鼻子酸酸。

王扶之1923年9月24日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一个贫苦家庭,他五岁丧母,父亲靠给地主打长工把王扶之抚养长大。1935年,十二岁的王扶之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从此离乡别父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革命大熔炉的历练,他从红军战士逐渐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奉命入朝参战,任志愿军39军115师师长。

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回国后的王扶之才有了回家看看父亲的想法。

王扶之离开家时才12岁,算得上少小离家。离家时父亲和爷爷身体都硬朗,一转眼18年过去了,他们是否安好?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王扶之收拾好行李,备了些礼品,一个人踏上了回家的路。按当时王扶之的师长待遇是可以配备专职司机的,被他拒绝了。他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回家探亲这是个人私事,不能麻烦同志们。二是朝鲜战争刚刚落下尾声,意外和新一轮战争可能随时发生,他只想安安静静回家,然后及时回来复命。三是低调返乡不会惊动地方政府,也免得为他们添麻烦。从中也不难看出,将军平时的生活简朴、高风亮节。

毕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王扶之对家乡的印象已比较模糊,随着离家乡越来越近,回家的路他记不起来了。 就停下来向路旁一位赶驴车的老汉问路。老汉是个热心肠,他问王扶之从哪里来,要去哪里。王扶之告诉老汉,自己要去王庄,附近可有个王庄?一听说王扶之要去王庄,老汉愣了一下说,:“俺就是王庄的,正好赶车回家,顺便载你一程吧。”

既然顺路,王扶之就没有推脱,急忙道了声谢,老汉帮忙把行李放上驴车,王扶之就座了上去。一路上两个人边走边聊,相谈甚欢。

老汉问王扶之:“后生是做什么买卖的?”

王扶之答:“我是当兵的。”

听将军说自己是个当兵的,忽听将军说自己是个当兵的,忽然勾起了老汉一段伤心事。老汉说:“我也有个儿子,出外当兵快20年了也没有个信,不知道是死是活?要是还活在世上,也像你这个年龄了。” 老汉说着眼角泛出了泪花。

看聊到了老汉伤心处,王扶之急忙安慰了老汉几句,转换了聊天话题。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村口。

老汉停下驴车问王扶之:“王庄到了,后生要去哪里?后生是来走亲还是访友?”

“我是回家。”王扶之答道。

老汉说:“你这娃,我在这村里都生活几十年了,咋不认识你,你是谁家的娃?”

“我叫王扶之,出去当兵快20年了。”

老汉一听当场愣了:“我儿子就叫王扶之,难道你是我娃?”

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也难怪父子没认出对方来,双方变化太大了。将军离家出走时还是稚嫩少年,如今已是中年。自己心目中那位英俊潇洒的父亲,经岁月摧残已经满脸皱纹白发苍苍。

听老汉说自己儿子就叫王扶之,将军急忙丢下行李一把抱住了老汉:“爹,我就是王扶之啊。”

见老汉有些慌乱,王扶之又道:“爹,你再仔细看看,我就是你的娃,你娃回来了。”

直到这时,老汉才缓过神来,原来,坐在自己牛车上和自己聊了一路的后生,竟然是自己离家20年的儿子,自己还愣没有认出对方来。这真是“父子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随后,两人抱头痛哭。

为了新中国革命事业,又有多少热血男儿少时别母离乡,让年迈的父母一生等候。等到革命胜利,有的母子团圆,有的埋骨他乡,再也没有回来,给父母留下终生遗憾!对于王扶之将军来说,有生之年还能够再次看到父亲,这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后来,王扶之把父亲接去同住,弥补了对父亲终生的亏欠。

0 阅读:0

秀才说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