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印军阻击中国军队5000人,基本全部阵亡,死后却被政府遗忘

正观历史 2024-10-06 22:06:50

2006年10月12日,印度媒体《Bharat Rakshak》发布了一篇名为《对阿希尔殉道者的不公正》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印媒描述了当年发生在被印度称为楚舒勒的地区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120名印度士兵阻击5000名中国军队,参与战斗的120名印军死亡114人,但这些战死的人却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他们认为这是一场付出巨大代价的战役,战死的士兵值得被纪念,于是就有了这篇集讲述、控诉、抱怨于一体的文章。

一、印度要血耻,班公洛战役

在《对阿希尔殉道者的不公正)文章中,Bharat Rakshak先是讲述了发生在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们是这样描述的:“1962年,印度媒体一改之前傲慢的态度,开始关注中印边境线附近的紧张态势。”从这里可以看出,印度当时上上下下都对边境的战争非常重视。

为了筹备这场在印度看来收获颇丰的战争,国防部门从10年沉寂期中苏醒过来,“跨越山区、积雪、不适合居住和难以接近的地形”。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尼赫鲁下达命令:“国防军的开支必须保持在最基本的、可行的最低限度,这样可用于发展的资源就不会被无益和不必要地使用。”尽管当时印度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支撑他们发动战争,但尼赫鲁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他愿意为此赌上一把。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尼赫鲁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他为了从中国领土上获得一部分领土,不惜举印度全国之力发动战争。尽管当时尼赫鲁的目的是为了所谓的“印度大联邦”,但这个目标也是尼赫鲁为自己将来的仕途铺路,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尼赫鲁一手策划的“里窝那计划”完全就是个人野心计划,他把印度的军队当作了自己晋升的工具。

为了试探中国的态度,尼赫鲁在1962年10月之前曾经多次命令印军在中印边境线附近袭扰中国边防部队和领土。中国对印度的态度一直都是非常友好的,一直希望能和印度方面坐下来好好谈判,解决双方关于领土的争端。

尼赫鲁却认为中国在害怕,不敢迎战,因此印军在中印边境的活动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便有了1962年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边境发动大规模侵略的行动。

面对印军的一再挑衅,解放军在1962年10月20日向印军发动大规模反击行动。

在战争伊始,我们把几年来奋力克制的怒火全都发泄了出来。印军在我们长期忍耐的过程中占领土地,挑衅边防部队,他们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在1962年10月20日交火开始后,解放军以极快的速度推进战线。根据印度媒体在文章中的报道,“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进攻南高楚,爆发了一场全面战争。因此,身着夏季制服和全副武装部署在平原的部队被紧急送往北部边境。”

印军没有想到中国会对他们发动反击行动,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不得不把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部队提前运往中印边境线上的高寒地区。

二、班公洛战役惨败,120人死亡114人

真正的交锋开始了。

由于印军并没有做好应对我军反击的准备,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都是仓促、慌张,完全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相比之下,解放军表现出更加成熟的表现。在反击战开始之前,解放军着手备战,往在边境集结兵力,运输战备资源(准备了三个月作战物资),大部分部队在交火前就已经适应了中印边境高寒地带的气候环境,同时,在此之前也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后勤补给到位。

解放军已经装备上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武器装备,虽然在性能上还无法和当时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比肩,但优于印军当时的武器装备。印军使用的都是欧美国家和苏联在二战中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且不说这些装备的性能已经落后,就连质量也无法保证,很多都是从部队中退役下来的装备,再加上高寒气候的影响,根本无法正常使用。

这一点在印度媒体的文章中,也得到了承认:“中国军队完全适应了他们厚实的软垫制服,并且对他们的人数和优越的武器充满信心。”

这就结束了吗?印度媒体会专门写文章歌颂解放军吗?这完全不符合他们的作风!

印度媒体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彰显中国军队的强大,进而表现出印军的英勇品质,并借此控诉印军英雄未得到英雄应有的待遇。

根据印度媒体描述,1962年10月24日,印度陆军部队把来自阿希尔(Ahir),哈里亚纳邦南部的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及所在部队的120人,全部空运至楚舒勒地区。

下飞机后,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连长沙坦·辛格少校接到命令,率领部队前往楚舒勒附近的班公洛地区执行任务。他们这次的任务是,保卫距离中国军队阵地不远的、海拔16000英尺的、世界上最高的飞机跑道。

当时在中印边境线附近和解放军交火的印军,基本上全靠空中力量提供补给和运送弹药、装备,所以他们对这条飞机跑道尤其看重。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将沙伊坦·辛格少校率领的精锐部队,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安排至此。

当时印军和解放军在第一阶段的作战已经接近尾声,印军在整场战斗中始终处于劣势,一直在被解放军追着打。鉴于这种情况,尼赫鲁非常着急,他迫切的想要看到印军在战斗中获胜,这也算是没有让打他们这个“战争发起者”的脸。

但事情会按照他们预料的那样发展下去吗?

三、114人被冰雪覆盖,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接到命令后,辛格少校立即率领部队前往任务所在地。到11月17日,辛格少校已经带着印军建立起了有一定防御能力的阵地工事,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火力点。

当时印度陆军部队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的人数有限,但执行任务的范围却很大,为了顺利完成任务,辛格少校只好利用工事,才能将战果尽可能地扩大。

1962年11月18日凌晨,正在机场跑道附近进行防御的辛格少校接到哨兵消息,他们所在的班公洛阵地已经被中国军队全部包围。

当时解放军突击分队兵分两路从热琼沟口出发,趁夜色向印军阵地摸进,南路分队的第7、第8连通过攀登热琼山向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驻守的“阿印9号”阵地南侧迂回。由于山高坡陡,雪深路滑,我军战士穿着厚重的棉服,背着沉重的装备,在缺氧、行动困难的情况下抹黑行动,足足用了9个小时才走完了8公里的路程。

北路分队第9连的战士们的前进距离较远,乘车闭灯行进到山脚下后又经过7小时的爬行后才到达指定战斗位置。在作战部队挺进的同时,友军部队切断了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在“阿印8、9号”阵地的退路,顺利构筑完成了包围圈。

得知被中国军队包围的消息后,辛格少校立即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但不率先开火。他们现在兵力太少,再加上已经包围,如果再主动出击,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考虑到战况复杂性,辛格少校决定按兵不动。

等待会让辛格少校反败为胜吗?不可能,失败是必然的!

1962年11月18日凌晨,各作战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解放军发起了行动。炮兵部队早早的对山谷中的印军哨所、机场和指挥部阵地进行了打击,各种型号的重型迫击炮、无后坐力枪和火箭弹在阵地上咆哮,每一个声音都在印证着印度陆军的失败。

解放军在第一轮的炮火进攻中,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炸掉了印军21个暗堡。

在后续的作战中,辛格少校率领印军战士们顽强抵抗,他频繁游走在各个阵地间,给战士们加油打气。但无论做再多,终究是无用之功,兵力没我们多,装备没有我们的好,战斗力没有我们强,失败是必然。

战斗结束后,印军库马盎联队第13营C连包括辛格少校在内的114人的尸体全部留在了雪山之上。

关于当时的战斗,在印度媒体的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中国人开始包围印度阵地,在野蛮的肉搏战后从侧翼或后方占领了它们。在查理连中,三名伤员到达了山谷的营总部,五人被俘,连队的其他人仍然在他们的阵地上。”

关于班公洛战斗的结果:“1963年2月11日,一支印度小队爬上了班公洛阵地,发现了和印军战士一起死亡的辛格少校,他们手里拿着.

武器失效,被冻住了。战斗中,中国军队的数量与印度人之比接近20倍,但印度人依旧意志坚定,在绝对劣势下进行了激烈反击,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骑士精神和无畏的勇气。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未提及具体伤亡数据)”

见此情景,印媒认为就这样把辛格少校的尸体留在雪山之上是极其的不尊重,并在文章中发表了严重抗议,他们认为辛格少校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值得印度人纪念。

他们认为,辛格少校的光荣事迹完全值得政府为建立一座英雄级纪念碑。但是印度政府没有这样做,114人的阵亡没有任何表述,仿佛被遗忘。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我们澄清。1962年11月,印军在班公洛战役中共派出120人的部队,114人死亡。我解放军部队在此次战役中共牺牲61人,伤131人,与印度媒体所谓的“伤亡惨重”完全不符。

诚然,在该文章中,抛去立场不谈,关于辛格少校战斗精神的报道值得我们承认,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英勇的精神并无法扭转结果。

4 阅读:1315
评论列表
  • 2024-10-11 04:43

    查不到2006年中印冲突的任何消息。小编确定2006年发生过冲突?

  • 2024-10-11 18:46

    阿三故事编写宇宙第一,排气管、山羊、蜥蜴瑟瑟发抖

正观历史

简介:先辈用血肉,筑起我们今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