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难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10-09 21:22:38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育体制,特别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于外,成绩、分数和排名的过度单一的评价方式,特别容易让孩子们产生自卑和压力。哪怕是成绩前排的学生,都不容易有松弛感,太紧绷的学习状态会让“丢分”和“排名下降”变得难以适应。

于内,个体评价的“一刀切”现象太常见,孩子自身的个性和兴趣往往都是次要的或者边缘化的选择,这会让本应该“和而不同”的个性,变得或鹤立鸡群或格格不入,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己很差劲。

于关系,社会还是批评多,表扬少,过于关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会让孩子觉得无论自己再努力,其实也不够好,很难有对自身评价和安全感的真实体验。

孩子的自信心岌岌可危,但社会可能连”自信心“的概念都并不了解。自信心并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每个人对自己能力的真实认知。

在心理学里,自信心无限接近于自尊心。

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克服道路上的障碍,认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并且尊重自己,为自己感到骄傲。

每当孩子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挑战,他们那种“我觉得我能处理好这件事情”的感觉,就会受到挑战。

如果孩子能处理这些问题,那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如果不能,自信心就会减弱,甚至负面生长。

但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直接挑战孩子自信心的问题,太多太多了。

1

自信心被打击的情况

可太常见了

跟姐妹们说下我家孩子遇到的困境。

数学曾经一直都是孩子心中的优势学科,毕竟校内基本上都是满分,但这种感受,到了五年级后就不再有了。

五年级时,孩子第一次拿到奥数比赛不及格兼倒数的时候,他就特别沮丧。一开始是不服气,觉得是粗心、偶然失误、头脑不清醒的原因造成的。

三个月后,考了第二次,还是不及格兼倒数,孩子沮丧的同时,开始慌了。因为老师直接把他叫过去,给我发信息,要劝退他。

看过《棋魂》的漫画吗?小时候不太能理解的淘汰制,活生生就在我脑海中蹦出来了。到了他这个阶段,就是淘汰制的,不合适就退出,末位淘汰制是基础,总有人进来,也有人出局。

老师当着我的面跟孩子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孩子,我不缺优秀的学生。”

”你孩子不是能力不行,是心不在这里,他没有进步的决心。“

”到了这个阶段,玩心还那么重,浪费时间也浪费钱。“

“小升初很残酷的,只看结果。”

哥哥当场就哭了,我简单跟老师说了两句很惭愧,谢谢老师提醒,我会重点跟进,我们把小升初想简单了,我们回去后会好好讨论。

后来老师给了哥哥最后一次机会,就是1个月后的排名测,如果低于xx分,就自动出队。

我家孩子的情况并不是偶然事件。

我所在的群有不少初一、初二的学生家长,也会感慨现在孩子挺难的。

比如9月份刚开学,就已经考了两次大考了,一次是新初一开学测,一次是区统测。听说有一间重点学校开学测平均分才50出头,区统测平均分80多分。

群里家长说,“以前小学个个都90+,刚上初一就不及格,孩子回家都在哭,怎么受得了啊。“

不仅学习,哪怕是生活日常,我相信你能举出很多例子。

写字写的慢会直接影响做作业速度和成绩,进而影响孩子自信心;

班干部竞选失败了进而不再参加任何一次竞选,觉得自己还会再失败;

害怕上学是因为觉得学校老师不会喜欢自己,想做好老师交代的事情却总受挫;

……

如果你观察到孩子有以下表现,你都可以大致判断孩子正处在“自信心被打击”的状态:

1. 害怕挑战:面对新任务或挑战担心自己做不好,当老师布置稍微难一点的作业,孩子会说“我做不到”“我不想做”

2. 依赖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停寻找大人或老师的指导,而不愿意自己去尝试

3. 避免尝试新挑战:因为害怕失败或者出丑所以拒绝参加新的活动,比如不愿意回答课堂上的问题,或者拒绝竞选、拒绝加入校队等等。

4. 自我贬低:比如你听到孩子说“我不行”“我很笨”“我做不到的”这些

5. 过度在意: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容易感到焦虑或不安。

6. 容易放弃: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了,比如幼儿园孩子拼积木拼错了,就把整个积木推倒,发脾气并不想再尝试

7. 孤立自己:避免和别人的交往,不参加团体活动等。

如今大环境,逆境多顺境少是大势,那我们怎么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呢?

2

我们无法代替孩子

承受一切

看到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大家对他的评价下滑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冲动想要挡在孩子前面,告诉世界“他一点都不差,他很好”呢?

孩子被老师劝退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受,不服气啊,觉得这不是事情的全貌。

但即便如此,关于孩子的自信心,你我也需要知道一个关键事实,是——

我们无法代替孩子去面对这些挑战

首先,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不能来自大人的建议。

自信心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好与不好都是”内在的感觉“。

孩子如果依赖大人或者外界事物来获得这个认知,那么他就很难从自己身上获得这种感觉。

“我们孩子怎么会差呢,你的优点可多了,在我心中你就是最厉害的孩子了。”——无差别的表扬容易带来虚假的自信。

“你的确就是不如xx,这次成绩看出来你有很多地方要改,你要赶紧改起来,不要太骄傲。“——无差别的指正容易带来更大的打击。

“我告诉你可以怎么怎么做,你听我的去做就对了。”——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失去飞翔的力量。

”这算什么挫折,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一次失误嘛。“——忽视和轻视无法让孩子和父母缔结更稳定的关系。

这些话都不好,你要有勇气尝试把这几句话都摘掉。但问题来了,摘掉后,那可以说什么呢?

做父母真难。我当时也很纠结要怎么跟孩子聊才好,怎么聊才对,怎么聊对他的帮助更大。

每一段养育关系,最难的并不是父母做了什么不做什么,而是父母如何去影响孩子,让孩子由内、从心地想做到什么、认识到什么。

就好像那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家长的我们,怎么做可以让孩子建立一个更为健康、积极、长期有益的自我价值呢?

3

表达感受

始终和孩子站一起

行为和感受是密不可分的,在问题面前,先别急着想怎么办。

我当时跟孩子聊了两个观点,一,我能真正切切的理解他的感受和不适。

我当时大致是这么跟他沟通的:

“好、不好这些词都是相对词汇,参照标不同,你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相反感受。

比如你现在的成绩,放在之前,你感觉排名啊分数啊成就感都很不错。

但如今你遇到更多的专业选手了,就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老师提醒的内容你可以对事不对人去看。

所以你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自我评价,你发现你以前引以为傲的强,在专业选手面前还只是个新手呢,你便会感到非常沮丧、难过和挫败,这种感受我是能明白的,让人很不舒服。”

我这里用的策略是代入角色卡策略。

我相信你肯定经历过自信心的受挫和沮丧的时刻,尝试用代入、思辨的角度去跟孩子分享你的想法,你也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你知道情绪管理训练里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吗?如果你让孩子感觉良好,他们今天或此刻的确会感觉良好,就好像我刚说的那段慰藉孩子的话,我家孩子是有被安慰到的。

但如果你告诉他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感觉良好,他们就可以在余生中运用这些技能,这也是为什么,情绪管理的引导中,感受先行,但行为要跟上。

所以,紧接着,我向孩子表达了第二个观点:这个挑战,不一定是坏事,看你怎么看。

我当时大致是这么跟他沟通的:

“你此时此刻就站在一个学习的十字路口。

左边通向业余选手,你往左走,平原一路坦途,你会轻松一些,压力没那么大,自我感觉也会更舒适;

但往右走,你会走向专业选手的爬山之路,高处不胜寒,到处是荆棘,你会摔倒无数次,被打击无数次,需要克服一个一个关卡,才能更上一层楼。

选择左边,哪怕你感受再轻松,但你还是业余选手,而这个状态,只要你想进步更大,你一样也会来到这个十字路口,面对这个选择题。

选择右边,哪怕你感受再沮丧,但你已经迈入专业选手之路,你可能会感到各种不适,但每一次的突破你都会变得更强,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也蛮想知道,孩子你想选哪条路呢?”

我这里用的策略是抗挫力沟通卡里的开放式探讨策略,以及糅合了我们学习自驱力课上的“向左转向右转心法”。

就是把人生的选择题还给孩子。

到这里,我是想知道孩子自己的想法的。但哥哥想了很久,问了我一句:“那我怎么选更好呢,妈妈?”

我大致是这么回答他的——

“我不好替你决定呢,孩子,我不确定我想的是不是你也渴求的。

但我认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此无论你选择左边还是右边,我们都不能荒废不前。

如果你选择平原,那我们就去建建房子搭搭村庄,学了那么多东西你可以去开脑洞应用起来,一起想总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

如果你选择高山,那我就陪你一起过关闯将,遇到问题就一起想想办法呗,只要是往上走的,就不会越不过那座山,随着经验的积累就会更有方法和策略,速度和体能也会增强,那就一定能达到你想去的地方。

要不你也想几天,过三天我再问问你,我们在下次上课前聊一聊。”

讨论到这一步,其实是真正意义上地,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他可以选择放弃或者退出,但他的体验不会因此而停止;

他也可以选择坚持或者不放弃,他的体验也不会因此而停止。

这里是很多家长会觉得卡壳的地方,我思考过因为大概率,大家都会直接等同于:放弃=失败,坚持=成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孩子可以不竞选班长,但他/她依然可以学着积极参加活动;

孩子可以不学奥数,但他/她依然可以学着积极提升综合水平;

孩子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都是暂时的、波动的,但如果他想要变得更强,他/她就不能停止体验这种“勇敢面对挫折”的经历。

我们大概反复讨论了好几次,每次哥哥很想要我给他答案,我都没有给出答案,我让他再想一想,你也再想一想,拉上弟弟也一起想一想,毕竟弟弟以后也有可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最后大概过了三四天吧,哥哥跟我说,“妈妈,我决定不了,我现在下不了那么大的决定,但我还是想坚持一下,在下一次考试前,不想那么早就放弃。”

到了这一步,就是从感觉迁移到行动,行动的改善,也会进一步改善感受。

3

解决问题

才是解决方案

情绪管理为什么如此重视感受,是因为感受是人安全感的地基。

如果我们感受更好,思考和表现就会更好,但同样的,如果人们开始表现得更好,他们也会开始感觉更好,开始感到成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

它们是双向循环、互相奔赴的关系。

如果只是感受良好,但不开始行动,那么这个“好的感受”很快也会被磨灭。

如果只顾着开始行动,却从没让孩子体验过良好的感受,那么这个“开始的行动”很快也会无力持续。

所以感受先行,行动在后,这是所有成功养育的秘诀!敲重点那种!

因此,能更为持久地帮到孩子,让孩子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孩子有勇气走出舒适区。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就是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有勇气地走出舒适区。

解决问题往往才是解决方案。

对于Joshua哥哥来说,他考试不及格,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在情绪上去面对它,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在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不仅仅是不把失望发泄在别人或者运气身上,还包括了不过度责备自己,并开始真正脚踏实地、面对问题一点点尝试去破局,寻找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把愤怒、悲伤、沮丧放一边,然后沉下心来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及格”,并且思考“以后如何能及格”,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为什么走出舒适区会比待在舒适区里,对孩子的自信心培养更有帮助呢?

因为逃避并不是真正让孩子感觉到更好,安逸会让孩子得到一些短暂的满足,但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良好体验。

我试过不少方法,如果你也想帮助自信心低且行为停滞不前的孩子,你不妨也可以参考下我的策略,或许里面有哪一点可以真正帮到你解决你当下的困境。

当孩子开始反思的时候,是他成长的关键一步。

哥哥第一次不及格的时候,找了不少理由,比如粗心、偶然失误、头脑不清醒,第二次的时候,他发现这几个理由说不出口了。

第一次的时候我没反驳他,我也不认为是“借口”,因为我的确也不清楚,他说的那几点肯定是有可能的啊,粗心大意、偶然失误和头脑不清醒。

所以我在三个月后,第二次考试前,特地提醒他,你这次要细心、看题仔细、昨晚睡得也好了吧,减少失误。

考完后我没有问他考得如何,我问他觉得这次有没有信心、认真做题呀?考试的精神状态如何?哥哥点点头,说不错。

但第二次,还是依旧不及格、倒数。

这个“理由”的可信度就到此为止了。

那些他以为是原因的原因——“粗心、偶然失误、头脑不清醒”——全部都靠边站了,我拉着他对照自己的试卷,和正确答案,过了一遍。

哥哥一边过一边哭,这个算错了,那个写错了,这里少一步,那里多一步……我问哥哥,“那你觉得如果把所有的这些那些错误都捡起来,你觉得你可以多加几分呀?”

哥哥当时很郁闷地一字一句跟我说:“起码多加50分。”

当你发现孩子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我们的确要帮助孩子找到导致他们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原因,这里需要我们准确地去识别问题。

发生了事情,过程是怎么样的,需要找出他们需要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

第一次失败,认为自己是因为大意失荆州,是人之常情,包括大人也经常对孩子说“你下次别那么粗心啦”。

先别急着否定孩子,可以相信并观察。

如果真的是因为粗心,第二次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如果出现反复,那核心点是:基本功不扎实。

知识存在漏洞,就跟女娲补天的那块天一样,就是技术出现了问题。

如果你的轮胎坏了,但维修员却说是机动车坏了,那车还是无法真正被修理好。

发现症结是很重要的一步,但如何带孩子去找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有些时候,大人是可以给出比较妥善的建议的,但总有一些领域,是你不知道要给什么建议才是对的。比如当时我的感受是,我也没学过奥数,也没接触过奥数赛道,我更不是女娲,没补过天,我可以怎么帮他呢?

现在他才是自己的“女娲”,他要“补天”,那我要给他什么建议,总不能让他自己去“自行想办法”吧。

所以当时,还是回归到最初的学习和生活本源,想一想不同事件下我们可以怎么样帮到孩子。

学习上,你可以考虑从错题分析上找突破口,把过去的课程、教案、作业一起重新看一遍,同时做知识点图谱,先把老师教过的、自己学过的、自己做过的题都先掌握透彻,再去看自己是哪块知识存在漏洞,专项再补。

社交上,你可以考虑从最小的挑战开始,如果班长竞选太难,那可以试试从临时的小组长、值日生、小委员等开始,或者是秋游的活动、班上的汇演等等,让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逐渐体验从成员-小队/组长的感觉。

作业完成质量不高,那就优先把时间给作业,和孩子一起研究哪些是效率比较低的事情,如何替换或者把时间省下来。这个过程中,什么课外兴趣班都是可以申请请假的,哪怕一两次没上看回放也不会真的耽误孩子。

……

我相信你一样可以想到很多,因为方法,真的永远都比问题多啊。

4

虽然社会处处是挫折

但人生可以处处有希望

在陪孩子学习的这几年生涯里,我也学到了一个词,叫:学会等待。

蔡崇达的《命运》里有个道理我觉得说得很透彻,便是:

苦难不过是生命的土壤,是在枯萎中碾落成泥,还是深深扎根、破土而出,都由你自己说了算。

人生在世,最可怕的不是跌入谷底、陷进泥潭,而是没有起身继续前行的勇气。

每个人的成长,必然会遭遇各种狂风暴雨,挫折困顿,一旦遇到挫折,就在原地踌躇不前,受到打击,便对未来失去信心,那便只能任由命运摆布、沉沦了。

但父母再怎么想帮忙都好,这实质上还是孩子要去想明白的事情,命运犹如风筝,那条线是把控在孩子自己手里。

我只能引导,陪他多想一想,在做决定之前把自己的内心梳理透彻,往往这一步做透了,后面的方法、工具、资源,远远比他想的,可要多太多了。

但如果孩子始终想不清楚呢?我会给每个犹豫不决设定期限,也会向孩子申请要“授权”:

“如果你觉得下决定特别难,那你相不相信妈妈的判断,如果这个阶段对你来说很难想明白,那我给你个建议,你听我的方法走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效果如何?”

能在更多的选择里支撑孩子前行,这是我认为家庭可以给孩子的善意和温度。

陪孩子渡过难关的过程,也是让孩子能慢慢掌握自己的方向盘的过程,完成这一步,父母就可以退出了,是费心思,但那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7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