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中如何从“知道”到“做到”,谈谈我所看重的这三点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10-17 21:54:42

这些天我分享了对我家孩子非常有帮助的两个兴趣方向——编程和机器人。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在当下处于红利期,是非常有前景的特长培养。

虽然Joshua小哥哥是在三、四年级才开始接触这两项,但短短三年内,他的成长可以说是肉眼可见的,不仅在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上大有进步,还在许多竞赛中脱颖而出。

而Eric弟弟从一、二年级便跟着哥哥一起学,年纪虽小,但收获同样不小,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意思维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因为年纪小接触早,时间更充裕,在不少赛事中成绩竟都比哥哥要耀眼。

如果你也想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现在可以报名参加,可以私信我回复【编程和机器人】进行了解~

下面来开始我们今天的正文~

在国庆假期,我开始为哥哥准备他的小升初简历。对于广州市大部分家有六年级孩子的家庭来说,准备一份简历似乎已成为一种“默认操作”。

班上最近还发了通知,让每个同学把自己过去几年的活动、课外特长等资料发到班级邮箱,用来制作一个班级展示的PPT,记录这段宝贵的成长时光。

回想当初,哥哥在三年级时作为一名转学生,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那时,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无论是学业规划,还是学习目标,对我们而言都是完全陌生的。

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短短三年内,哥哥成长得如此迅速。并且他始终像8岁那年一样,目光坚定,眼中闪烁着梦想的光芒。这种内在动力,实在让我感到无比欣慰。

在国庆假期一边帮孩子准备简历,一边思考这段旅程,我发现这一切背后有三个关键因素,正是它们帮助我们走到了今天。

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它们,分别是信息差、认知差和行动差。

正是这三个概念,帮助我们从“知道”逐步迈向了“做到”,在这三年漫漫求学路上,实现了有效的成长和突破。

什么是

信息差、认知差和行动差

信息差、认知差和行动差,在我看来,犹如成长路上的助燃剂。

如果能充分理解并结合这三者,便能找到通向“知行合一”的关键,真正将所知化为行动,最终引领着人看到更高的风景,跨越困难和挑战。

如何理解这三个概念呢?简单来说,便是——

信息差:“我知道,但你不知道”。

认知差:“我们都知道,但理解深度不同”;

行动差:“我们都知道,也理解得差不多,但有人做得到,有人做不到”。

信息差知识的鸿沟

信息差是最基础的层级,它反映了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被无数的知识、资讯和观点包围着,但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却千差万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中考55分流率基本上已经成了公开的准则。

所以很多小学生家长也会希望孩子初中能够进入一所好的学校,这会为中考提供更多的保障,但是大家对小升初的了解可能常常停留在一些表面信息商,甚至可能依靠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作出决策。

而我也肉眼看到还有另一波家长,他们会去研究中考分流率背后对新政策的分析,会深入了解孩子接下来可能会有的机会,提前几年就开始为孩子的学术和综合素质发展做准备,让孩子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试错、成长,而不陷入被动的局面。

信息差的本质,在于掌握和不了解之间的差距。

了解更多信息的人,能够在早期阶段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信息匮乏者则可能被动、迟缓地反应。

当我们意识到信息差的存在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填补它。

我们当年转学的时候,恰逢双减,时代的巨变会让信息差鸿沟进一步增强,但是当我们沉下来仔细琢磨,其实能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少,只是大浪淘沙,越是靠谱、有用和真实的渠道,越是低调、专注和平和,这些筛查信息的能力,也成了我们的信息差。

获取信息只是第一步。跨越信息差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片面的观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信息差也需要综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来看,我也见过不少家长因为不愿意花时间做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错失可以培育孩子成长的良机。

正如投资中常说的那样,“你不知道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其实都是在信息差的背景下做出的。

如果你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无论对外部环境还是对孩子个性),所有的选择都只是基于盲目的猜测,那结果自然就不好确认。

认知差理解的深浅不同

我应该是全网最早一批跟大家科普很多信息差的博主,很多朋友连对“红领巾争章”的完整了解,都是从我这里知道的。

我自己每天也要吸收大量的信息,每周都有品牌方上门给我介绍很多产品,坦白说,我听到的“新概念”,绝对很多是你们想象不到的。

但为什么我不是什么都一股脑写成文章分享给你呢?

因为我也在判断信息差的真伪,以及如何理解、分析这个信息差的价值。

跨过信息差后,我们面临的是认知差。

认知差,指的是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了同样的信息,理解的深度也会有很大不同。

认知差的存在,往往使得同样的知识在不同人的脑海中,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数学老师反复强调“函数”的重要性,但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函数的定义和公式,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能够理解函数的真正意义,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有人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有人却只能生搬硬套呢?这就是认知差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在孩子眼中,学习可能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在家长眼中,学习是为了未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而如果我们从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职业,它是为了塑造一个人完整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具备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认知差距的背后,反映了一个人的经验、理解力和思维深度。

一个没有经历过社会竞争的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提早学习时间管理、独立思考这些“看似无用”的能力;而一位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可能已经深刻体会到这些“软实力”对个人发展的关键作用。

认知差不仅仅体现在个体之间,还体现在群体之间。

比如让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当年的“双减”,你看到了什么呢?我一个在教育局的朋友前段时间跟我说,双减政策下,体现在学校里有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大了。

为什么会变得更大了?是因为大家对双减政策的理解,本质上是很不同的,认知不同,做法自然不同,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如何弥补认知差?我们需要主动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不仅仅是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时代一直在变,我们除了积极求变之外,没有其他的更好办法了。

行动差,知行合一的艰难一跃

行动差是最难跨越的层级。

我们已经掌握了信息,理解了其深层意义,但为什么仍然无法付诸行动?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坚定地执行计划,取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却常常停滞不前,陷入拖延和无所作为的状态呢?

行动差往往源自多方面的因素:缺乏自律、惧怕失败、缺乏动力等。

比如,很多家长知道“亲子阅读”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也理解了阅读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但真正能够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家长却寥寥无几。因为“知道”并不意味着“做到”。

我说个我身边朋友的故事,俩孩子是同班同学,成绩相当。她们都知道早起背单词对提高英语成绩有帮助,也都制定了每天早晨7点起床背单词的计划。

一个月后,孩子A依然保持着早起背单词的习惯,而孩子B早就放弃了。为什么?是因为A的毅力更强吗?不,其实背后有一个关键的原因——行动的策略与支持系统。

A每天晚上,妈妈都会跟她提前为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设置好闹钟,并约定每天相互提醒,遇到赖床等困难情况,家长也做机动讨论,主动和A进行优化和鼓励

而B则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只是单纯依靠意志力去执行。当遇到困难或疲惫时,B缺乏外部的支持,家长又指责她没毅力,她最终就选择了放弃。

这样子的例子其实很多,你仔细看看班上同学就知道了。

行动差不仅仅是意志力的较量,更是策略和执行力的较量。

如果我们想要跨越行动差,首先需要一个具体且可操作的计划。

目标不能过于抽象或模糊,而是要具体化。比如,不要只是告诉孩子“要早起学习”,而是要制定明确的步骤:几点起床?学习多长时间?学习完后做什么?这些细节将决定孩子能否持续行动。

其次,找到外部的支持系统。可以是朋友、家人,甚至是老师,形成监督和反馈机制。当孩子感到疲惫或想放弃时,这些外部支持能帮助孩子保持动力,继续前进。

很多姐妹会很诧异,我家孩子能做成很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每件事情拆分出来,都是不停优化行动差的过程。

哪有没有鸡飞狗跳的生活,但不能都让孩子孤军奋战呢。

知行合一

我有时候也会常常感慨“知行合一”这句话,落到实际上,就是知易行难。

信息差、认知差和行动差这三层障碍,如同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信息差是最基础的,你需要通过主动学习和获取资源来填补它;

认知差要求你深入理解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度;

而行动差则是最终的挑战,它需要你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

从知道到做到,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场持续的自我提升与自我挑战。

只有跨越这三重差距,才能真正从知识的获取者,变为行动的实践者,实现人生的真正蜕变。

无论是孩子的学业规划,还是成人的职场成长,这三重差距都会时刻存在,提醒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行动,直到我们最终达成心中的目标。

希望今天的随笔分享也能对你有所启发。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