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窠臼”——王金厚人物画品读

荆门文化 2024-03-18 00:36:47

石孝义

王金厚的画室感觉有些“零乱”,宽大的屋子,一半是庄重一半是儒雅。从四周挂满墙壁的习作和画案上堆满的画稿来看,还是儒雅包裹了庄重。王金厚说:“我这一生三分追求是玉石研究,而七分精力都费耗在了绘画上,这两种爱好相互混杂又相互促进,今天我们只谈绘画,改天再续谈我的玉石研究……”

画室内的阳光很充足,一张超大的画案被阳光照得暖洋洋的,一卷卷的画卷便横七竖八地铺展在画案上。年近古稀的王金厚,一头长长的灰白头发披肩,艺术气息浓郁,老人看上去气色虽说不错,可因为犯着鼻炎所以说话总是有气无力的,不敢大声,可一聊起来,他的话便像脱缰的野马一般,再也收拢不住。他从他的学画历程说到了他一次次在画艺上的超越,从他痴迷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到他毕生追求的玉石研究,从每年一定要到全国各地去写生到他经常伏案创作到深夜……从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一位执著于艺术追求的老者大半生的足迹。

《伯乐相马图》 王金厚/作

幼年时,王金厚便对绘画有一种天生的喜爱,他说:“我爷爷是个私塾先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很深,家中更是藏书丰富,每次我偷偷溜进他的书房,都会为那满墙的古书所吸引,所以经常流连其间,尤其是为线装书中所附的一幅幅绣像所吸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喜欢上了绘画……”

而更加坚定了王金厚对绘画的爱好与追求,是在他就读于天津一百中学期间。一次偶然参观解放北路的一个艺术博物馆,王金厚第一次在那里见到了那么多绘画名家的作品。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说应有尽有,浏览其间,王金厚第一次被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与艺术之美所折服,晚上回到宿舍,他第一次失眠了,一幅幅作品在他的眼前浮动,他思考着前辈的作品,也在定位着自己未来的绘画之路。大浪淘沙,当一切浮沫沉淀下来之后,王金厚发觉他还是喜欢中国画中的人物画,他说:“那次观看展览,我觉得可以算是我走上艺术之路的启蒙,尽管那时还没触碰到绘画王国的大门。”

1964年,王金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从此真正地踏上了“学艺”之路。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的王金厚,开始疯狂地汲取各类艺术的营养,他全面系统地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素描、色彩、国画、美术字、图案、装饰等学科王金厚无不涉足。王金厚在绘画上的刻苦与灵气是一般学生难以企及的。每到周末同学们都急着往家里赶的时候,孤寂的校园里便只剩下王金厚痴迷地在绘画的海洋徜徉。那时,他总是两个星期甚至是三个星期才回一次家。

《牧童遥指杏花村》 王金厚/作

四十多年来在人物画的追求实践中,王金厚一直没有停歇过。尤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三十年中,中国传统人物画一次次受到外来画种与其他画种的冲击,从西洋的油画到连环画、年画,脚跟轻浮的画家们一次次地“跟风”而去,最终迷失了自己。而王金厚却始终如一地坚守在传统人物画的这块基石上——“八风吹不动”。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变革过程中,范曾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当时范曾的画风靡画坛,影响波及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在众多的“粉丝”中,王金厚也算是一个。他说:“我最早看范曾先生的作品时一下子便被打动了,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听了他的一些讲座,对我触动很深,他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来自于单纯的绘画,还有绘画以外综合的艺术修养。”可以说之后的王金厚最终承继了范曾笔法与线条上的许多元素,但又拓宽了范曾在笔墨与形式上的许多内容。这也是艺术家一直提倡的继承与发展吧!

王金厚的人物画,以古圣先贤和名流雅士为题材,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依靠线条造型,追求线条对绘画对象的直接描写,强调骨法用笔和笔墨渲染的创作理念。尤其他的用线,是在结合人体结构的“实法”上融入了飘逸自我的“虚法”。他的人物画创作始于早年临习陈洪绶和任伯年等人的传统人物画,后经过长年的艺术实践“脱胎换骨”逐渐产生了个人独特的笔法,这也是他师古而不拘古的结果。同时在中国人物画的思想内涵方面也有他自己的感悟,他广取众长,不断吸收各派的风格特征,陈老莲、任伯年、“四王”、八大山人都是他学习的榜样。他在率性的自我表现中,不断地吸收着传统笔墨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他将传统作为一种随心应手的工具,肆意地挥洒着心中的所感所想。

王金厚的人物造型能力极强,他在创作中,通过对素描关系的分析达到对肌体构造了然于胸的程度,又凭着他极佳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捕捉造型的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基本形体结构和动态结构,造型水平已趋于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确实是王金厚的独到之处。这种在对象基本形态基础上能够放笔直取,任意挥写的素养,也为他后期泼墨写意创作预留出了宽广的空间。

《钟馗嫁妹图》 王金厚/作

王金厚画的选材主要是中国古代人物,但他所表现的人物精神面貌和紧随时代的笔墨特征却是独树一帜的,虽说他的笔墨从传统中来,却又丝毫没有那种传统人物画中的呆板与坚守的生硬,而是处处流淌着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与激情,时代气息与人物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充斥纸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对绘画背景的处理上可谓是下了一番苦功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深入生活进行实地写生的结果,尤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加之又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的服饰与建筑、园林与器物等文化元素,使他的人物画焕然一新,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物画非常讲究线的运用,线是塑造人物形体的主要手段。王金厚在线的处理上非常注重线条的变化,进而将线的灵动与墨的枯润结合起来,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通过他那些挥洒不羁的线条和漫溢流动的墨色,彰显了画家个人在创作时的激情,同时也让人感觉到画家内心之中的一种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是他多年儒家文化修养所积淀出的结晶,这使他的绘画人物在浪漫飘逸的同时又深深地烙印着一种儒家独有的沉静之风。

艺术追求的本质目的是创造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理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每一位艺术家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乌托邦。画家通过对现实的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最终以笔墨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这或许是每个画家都在用毕生心血来追求的目标,然而要达到某种水平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绘画功力的深浅不同,艺术效果也就不同了。而当绘画功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如何使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对于一位画家来说,答案便是对绘画之外的综合艺术素养的积累和潜心修炼。在这方面王金厚更是颇费苦功,他对学习与读书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从他主编的杂志,他的诗作,他的画作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常说:我总感觉时间少、知识少。不难看出王金厚这种在艺术面前的极为低调的崇高心境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林冲雪夜上梁山》 王金厚/作

王金厚已过花甲之年,但他的创作热情却丝毫不减。读书之余他在一年中要有数月奔波在外,到全国各地实地写生成为他艺术之树长青不衰的重要保障。当他不断地将这些“养分”融入他的人物画的创作之中时,其作品便又有了一种“蝉蜕”般的新意。在艺术道路上,他总是不断地探取新的内容与技法,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品位。他所创作的几幅人物画作品,如《风尘三侠》《板桥听竹》《采风》等,便创造性地采用了大胆的泼墨手法,配以简练的用线,使作品粗犷豪放、凝练概括,颇有质朴醇厚的大家之气。(石孝义 2015年第3期《名家名作》

王金厚

王金厚,天津人,1947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著名人物、山水画家,也是我国玉文化专家和著名玉雕艺术评论家。

历任天津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扬州八怪研究院天津院院长,天津百中国画院院长,南开画院荣誉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先后在天津、上海、长沙、厦门、福州、扬州、汕头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天津市美展和全国专业性画展并获奖。出版有《王金厚画集》《王金厚国画集》《王金厚诗画集》《王金厚速写集》《王金厚人物画集》《玉海津澜》《琢磨》等。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卫视台,多次为王金厚播出专题片。多次被聘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

0 阅读:1

荆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