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今宵去,青龙踏春来,2024年的除夕,百年难遇,好运连连

家有庭院木樨香 2024-02-11 17:22:12

青山古洞何处寻?

龙吟九天泽芳尘。

踏遍江南山溪水,

春风吹来草木新。

春已至,青龙踏雪而来,玉兔不舍离开,临别,赠送人间一场梅花雪,留下一片梅花香。

2024年会出现两次日食,一次月食,是百年难遇的青龙年。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青龙又名“苍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青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方之神。黄帝受命于天,威名天下、福泽四方。从此,龙便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成为中国的象征。自汉代开始,龙成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

2024年为什么会被称为青龙年呢?因今年干支是甲辰,地支辰是龙,天支是甲属木,而木为青色,所以甲辰被称为青龙。

六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汉武帝时期的甲辰年,《春秋左氏》问世,成为我国儒家经典之一。1964年甲辰龙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我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2024年,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欣喜呢?大家一起许愿吧。这个除夕夜,大家举杯畅饮时,看春晚,聊家常,送祝愿。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沿着时光隧道,看看古代的人们,怎么过除夕?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除夕夜挑灯工作,写迎春的桃符。新年到,瑞雪飘。面对来年好光景,欣喜万分,桃符上的草体字,潇洒飘逸,一如诗人的好心情。

四更时分,杯中半盏屠苏酒,余温尚存。陆游看着窗外的雪花,写下这首除夜雪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唐贞观年间,国家繁荣强大。恰逢除夕,皇宫内外,共迎新年,辞别旧岁。一代明君李世民,感慨万千,写下守岁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斜照宫殿,岁月的痕迹,让华丽的宫殿多了几分神秘,更为动人。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以夕阳斜照,“年华”装点宫殿,突出暗示题旨,富丽堂皇之感跃然纸上。

“辞”、“去”、“带”、“入”、“舒”、“卷”,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让原本枯燥的守岁,变得灵动自然。身为一国之君,却能娓娓道来,文笔亲切,实在难能可贵。李世民的这首守岁,也是初唐时难得的一首好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紧承首联,点明除夕的时节,在冬春交替之际。去冬雪与入春风的对比,让人心中升起无限暖意,也从侧面烘托了除夕的氛围:暖气洋洋、其乐融融。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盛开的梅花,四溢的梅花香,更觉春意盎然。同时紧扣首联对句,突出宫中守岁的情景:宫廷内外.张灯结彩,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守岁辞旧,热闹不失庄重。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紧扣“守岁”主题,胸怀天下。由宫廷而至天下,让守岁的气氛更为浓烈。

举国欢庆、共度良宵,辞旧迎新,是唐太宗对大唐百姓的祝愿,延续至今,我们也从文字里感受到了这份温暖。

宋代杨缵,学识渊博、品行端庄。多才多艺的他,善作墨竹,爱好弹琴,又能自度曲,与姜夔一样,精通音律。杨缵一部紫霞洞谱,流传于世,他自度的一枝春 ,填词竹爆惊春,可谓经典。一枝春,出自贺铸的《绿头鸭》,“风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文字,穿越到宋代,与当时的人们一起,过除夕。

几声爆竹,惊醒了春天。街头巷尾,喧嚣一片,千家万户敲击箫鼓,声音响彻夜晚。暖帐上坠着五彩流苏,缕缕轻烟从炉鼎中升起。

此情此景,诗人把把酒杯放在一边,忍不住用自度的新曲,写了填了这首词,写下新年祝福:

一枝春·竹爆惊春 杨缵 宋代

竹爆惊春,竞喧阗,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诗人亲自谱曲、填词,歌声婉转,清新自然。年尽日暮,诗人虽是随心抒发内心地感受,但也不能少了当年刘郎豪放的风度。

诗人备好屠苏酒,以待春天。试想,不久的将来春风吹绿杨柳,人间一片青青色,恐怕会惹得腊梅嫉妒吧?

只是,此时尚早,宫壶未晓。宫壶,为宫中报时的铜壶,词中特指时间早。人们走出家门,街上的行人、马车,络绎不绝。更有精美的绣车,充盈道路。

这夜晚的明月、拂晓的花树,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记录在这首鹧鸪天里,温暖天下人,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我们。

文字记录了诗人的情感,让其成为永恒。因此,喜怒哀乐忧思惊恐悲,这些变化万千、转瞬即逝的情绪,在文字里有了痕迹。

与赵翼、蒋士铨一起,人称“乾隆三大家”的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他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不惑之年的袁枚,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除夕是家人团圆的节日,袁枚在父母去世后,写下一首伤心:

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

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

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

六十三岁的袁枚,在父母离世后,度过了第一个孤单的除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回首六十年的岁月,有父母陪伴的日子,是那样温馨。拥有时未曾珍惜,如今失去了,徒留懊悔。可是又能怎样呢?

如今却已与慈亲天人永隔,又是一年除夕除了懊悔又能做什么?弹琴派遣,更觉时间之快。端起曾向父母祝寿的椒酒,泪如雨下。

曾经的欢笑,历历在目;父母的容颜,如在眼前。那些相聚的时光,真是一刻千金。如今想要为双亲做些事,弥补自己的愧疚,却再无可能。

在袁枚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他的遗憾,也让我们懂得,珍惜亲情、珍惜当下,尤为重要。

古代的民间,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一家人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由来已久,民间俗称"熬年"。

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将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除夕守岁的习俗,在清代李慈铭的一首词里记录的很清楚:

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屠苏酒,驱邪避疫,古代的人们除夕合家饮此酒。李慈铭的这首词,质朴清新,喜气洋洋,幽默风趣。

除夕夜,合家“岁筵”,其乐融融。鸡鸣添岁,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写出天下人的心声。

不知李慈铭的灵感,是否来自白居易?白居易在除夜一诗中有过相同的感慨: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青山隐隐居蛟龙,

龙吟九天泽芳尘。

踏访千年古禅院,

春回燕归草木新。

2024年即将到来,谁家庭院木樨香在此祝愿屏幕另一端的你,新年新收获,共迎青龙新春!

0 阅读:1

家有庭院木樨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