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

雨树披纷 2024-10-28 18:04:27

我老师断言:贾宝玉这小子,把他放进社会里,要饭都会饿死。他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

其实,贾宝玉并非老师说的那么不堪,他好歹也是中了举人之后才遁入空门的。

老师只是借贾宝玉,敲山震虎,警策班级里那些狂妄学子。

七十年代末,在同学中,“读书无用论”的流毒尚未肃清;“人不轻狂枉少年”,在校园还颇有市场。

时逢越剧电影《红楼梦》复映,中学校园里,掀起“红楼梦热”。语文老师趁热为我们恶补《红楼梦》。

讲到贾宝玉,说他是含着一块玉石出生的。这玉石是他的命根,一旦系在脖颈上,就一刻也离不开;如果丢了,他就会“失魂丧魄”。

说到林黛玉进大观园,宝玉跟她攀谈时,发现她没有像他脖子上挂的那块玉。

宝玉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了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老师当即也“发作”起来,贾宝玉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字:狂。

该读书的年纪,就该认真读书;该玩乐的年纪,就该尽情玩乐;到了谈婚论嫁成了家,就该夹着尾巴做人做事。

语文老师说:少年青年,最该定下心来读书,这个年纪的狂病,是最没药治的。

对老师的旁敲侧击,很多同学不以为然,根本就是东风吹马耳,个别同学还取笑老师书呆子、老学究。

倒是一些同学,听老师的话,有“宝钗”的性情,少年老成,步步为营,埋头做每个年龄段该做的功课,越成长越有出息。

能够很好的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进入社会上成功的概率相对更高,这在科学上已有了定论。

古人说过:少年子弟,宁可终身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回头看时,那些少年轻狂的同学,把时光倒置,觉得自己牛,怼天怼地怼老师,怼知识怼文化怼规矩。

他们各自形成小团伙,社会上俱下的泥沙、混杂的龙蛇,他们把“泥”“蛇”给兜揽了过来,躁动、逃课、暴力,行为不端不正起来,毕业后没几年的“严打”,他们中的几个人就摊上了。

“漏网”的同学,把该做的功课给错过了,时光的流沙将他们隐埋,长大到老,不见多大能耐。

退休后的同学聚会,曾经“狂”病一时的同学,对退休金的低微,吐槽最甚;对社会的“不公”,怨气最重;最令他们破防的,是每每有人被喊上退休前的官衔,尽管这是聚会禁忌,但他们的反应也太过度了。

座上那些笑而不语的同学,因为践行了老师的一席话,一生少走了很多弯路。人有几个一生?哪里经得起那么些弯路的折腾!

同学都进入了耳顺之年,他们人生的答案,或许就在老师怒骂贾宝玉的那席话。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