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喽啰”出现在第二回书中,摽兔李吉说朱武、陈达、杨春在少华山上“聚集着五七百个小喽啰”。后文书中,占据山寨的梁山好汉,都是聚集喽啰的强人。但是,从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大名府,关胜议取梁山泊”起,梁山再无喽啰,都是“军马”。
从喽啰到军马,意味着梁山不再是贼寇,而是官军了。这是怎么回事?“有分教”:欲知其中缘故,且看本文的解读。
喽啰,本义就是山贼草寇“喽啰”,出自唐·郑綮《题中书壁》诗:“侧坡蛆蜫蜦,蚁子竞来拖。一朝白雨中,无钝无喽罗。”这首诗写的是蚂蚁抬肉的事,一场冰雹,了无兵灾,蝼蚁无肉可拖,也就无影无踪了。此处的“喽罗”,应当指的是蝼蚁,也就是蚁子。
比施耐庵稍早的贾仲名在《对玉梳》第二折也有喽罗:“剗地你拽大拳人面前逞喽罗,请起来波小哥!”这个“喽罗”则被解读为聪明伶俐的人。恕我不敢苟同喽罗此义,贾仲名写的喽罗意思是耍小聪明的人,在大拳人面前犹如蝼蚁般渺小。
看了很多资料,也查阅了《水浒传》之前的一些“喽罗”寓意,感觉施耐庵写的“喽啰”出自《题中书壁》,没有引述《对玉梳》。之所以出现聪明伶俐这个义项,大概也与蝼蚁有关。《水浒传》当出自郑綮的诗意,指的就是山贼草寇,不同的是,罗加了个口字边,写成了“喽啰”。
《题中书壁》,“中书”指的是唐代中书省,唐中宗光化元年(898年),郑綮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闻制诏下”,唐中宗任命郑綮为宰相,这首诗应当是这个时期写的。什么意思呢?
郑綮做庐州刺史时,遇黄巢掠淮南,“綮移檄请无犯州境,巢笑,为敛兵,州独完”,《题中书壁》应当是借黄巢事,隐写时局危机。蝼蚁有穴,即“巢”。侧坡,指倾斜的时局,蛆蜫蜦指僵尸朝政中的臣子与皇帝,其中,蜦,“蛇属也,潜于神渊中,能兴云致雨”。白雨,即冰雹,又称白珠。朱温属猴(申),就是白珠。
《题中书壁》的寓意就厉害了,其中讲到了朱温灭黄巢的历史,也隐含了包藏祸心的朱温。光化二年(899年),郑綮去世。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弑杀唐昭宗,改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
如此,“喽罗”还能做聪明伶俐之人解吗?《水浒传》第二回写高俅发迹,第一句话就是“且说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就是借朱温写大明朱瘟。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第一名就是开启五代之乱的后梁太祖朱温。嘉祐三年之瘟疫,就是朱温(瘟),借后梁太祖暗写大明太祖“封建诸子”引发的朱瘟,也就是《水浒传》主写的靖难之役。
前面的文章讲过,《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朱元璋出世,仿写的是《旧五代史·后梁太祖本纪》中朱温的出世。巧合的是,朱温生于猴年,大明建于猴年。朱温开启五代之乱,朱元璋则开启大明五德循环,也就是以“水木火金土”为字辈的“王伦”,五德循环为帝。五代就暗喻了朱明五德,太祖武德皇帝实为太祖五德皇帝。
喽啰本作喽罗,隐写的是黄巢、朱温等山贼出身的皇帝。因此,《水浒传》中的喽啰就被实写为山贼了。但是,罗为何加了个“口”呢?
喽啰,以朱娄国隐写大明《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这段话,我反复引用,不引用就讲不清四大名著为何隐写的是大明历史。
邾国又称邾子国、朱娄国,还有邹国,后又三分为邾国、小邾国、滥国。其中,朱娄就是喽啰之“喽”的来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大致成书于永乐至成化间,绝不敢写朱楼、红楼之类。而大明灭亡后,《西游记》、《石头记》则大书特书朱楼、红楼,甚至,《西游记》还写了个朱紫国,朱紫国就是邾子国。
“两记”中的朱楼即朱楼,是以朱棣为头的木字辈皇帝,一直写到大明以及南明亡于木字辈皇帝,因而,“楼”加了个木字边。“两记”中没有喽啰,但却写了非常多的“罗”,比如阎罗,阎罗即燕羅,就是隐写的带头挑起大明藩镇之乱的燕王。
羅,四糸隹,燕王就是朱家老四,糸为蚕吐,“糸,五忽也”,忽,亡也,四大名著“羅”中之糸就隐写了大明亡于五德。糸同丝,“琴瑟也”,也是被借喻为“四王”。
隹为短尾鸟,寓意大明金陵皇城建于南方朱雀之地燕雀湖上,又隐藏了燕王。所以,《水浒传》中有焦挺,《石头记》中有焦大、油炸焦骨头,《西游记》中干脆直言人参果“遇火而焦”。焦,以火烤群鸟,大明最终亡于“焦”,也就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缢杀后,纵火化为“油炸焦骨头”。
《水浒传》没有见到大明灭亡的历史,却在书中预言大明将亡于第三轮木字辈中由字辈皇帝,而且,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更将出现南明。
施耐庵没有见证大明灭亡,却见证了建文帝化为焦大的历史。书中隐写,建文帝是在燕雀湖上的玄武门,被刚刚从金川门进城的大明天策上将射杀,然后投入皇宫大火而成“没面目焦挺”。
“喽啰”本有出处,施耐庵也借《题中书壁》诗,在书中以“敢笑黄巢不丈夫”暗写了大明太祖以及朱温(为主全忠仗义,久闻足下是个仗义全忠的好汉……)。历史真实中,朱元璋确曾笑过黄巢,其《咏菊花》诗写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喽罗写成“喽啰”,加了个口字边,一喻朱娄之人,以朱娄隐写朱明。二是两个口字合为“吕”,隐写朱标侧妃吕氏所生之朱允炆。书中所有的“两口”,都是“吕”。
《水浒传》中的喽啰,写的就是草寇。所谓草寇即曹寇,大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以朱温比太祖,无论是燕王还是试图再次以叔并侄的朱高煦,土木之变、夺门之变中的兄弟,都是“曹寇”。再引申一步,施耐庵认为所有皇帝都是夺位之草寇,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禅让。
喽啰是曹寇,那就与“有分教”相关了。什么是“有分教”,为何除第七十一回梁山大聚义收束全书之外,每回书的结尾都是“有分教”呢?
有分教的“有”,隐写大明太祖封建诸子《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章回体小说,以“回”为目,回末以“有分教……欲知如何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以回为目,总共是二百四十则故事,虽然有的篇目结尾也以“且听下回分解”,只是借用了说书人的口气而已。直到明末清初毛纶父子篡改原著,题书名《三国演义》时,才合为一百二十回,拟定“回目”。
施耐庵为何以“回”为章节呢?这就又要说到上面引述的《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朱姓家史了。被周武王封在邾国的,是吴回祝融之子陆终的曹姓后代。朱元璋以颛顼帝转世自喻,他们家出了火正祝融,因而以“融”为国号,“融,大明也”。朱元璋于是自称吴国公、吴王,他就是大明的象征。《水浒传》“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杀飞天蜈蚣王道人,就隐写了吴国公、吴王。
“有分教”就与“回”有关,纵览四大名著,也就是《水浒传》以“有分教”贯穿全书,《西游记》只有两回书的结尾用了这三个字。看来,以佛门故事隐藏大明历史的《西游记》作者,也没有领会这三个字的真正寓意。
那么,什么是“有分教”呢?这三个字,讲的就是大明封建诸子而引发的藩镇之乱。
有,《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有,就隐写了“明”,且大明有“食”,也就是日食月食,是残缺的意思。古人称月食为天狗吞日、天狗吞月,《水浒传》中就有三处情节写到了狗,梁山还有地狗星。书中的“狗”,隐写了两段大明历史。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子,总共封了十大藩王,其中九家是皇子藩王,也就是书中屡次写到的“九”,比如九纹龙、九天玄女、蔡九知府,等等。洪武三年,是农历庚戌年,属狗。
还有一次,就是我反复讲到的洪武十五年(1382年,壬戌)年发生的“以白帽加王”的历史。所以,洪太尉误走妖魔后,高俅发迹引出梁山好汉,抬举高俅的徽宗天子就是生于壬戌狗年(1082年)。
此天狗吞日月,就是“有分教”的“有”。
“分教”,隐写大明太祖与太宗《说文解字》注解“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别,分也,从重八”。施耐庵妙手点化,就隐藏了“重八”。
封建诸子,就是大明太祖所为。因为重八,所以大明动了刀兵。刀,在《水浒传》中是“道”的谐音,隐写自称玄武大帝转世的朱棣,也就是大明太宗文皇帝。有分教的“教”,寓意大明因“分”而导致朱家大火并。
教,以拆字法拆开是“反文孝”。大明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中都有“孝”字。反文孝即反皇帝,其中就有建文帝与太宗文皇帝。
朱棣假借《皇明祖训》奉天靖难,夺了建文帝皇位,违背祖训,把太祖亲手所立之“朱皇孙”赶下了皇位。《水浒传》中说,靖难之役就是发生在大明的玄武门之变,是皇位争夺战,哪里是什么“清君侧”?书中隐写,建文帝如李建成那样,在金陵皇城之玄武门被天策上将射杀。
大明之天策上将是朱棣次子朱高煦,太宗文皇帝身后,此“牛二”效仿其父要夺侄子宣德帝朱瞻基的皇位。所以,梁山地煞前三名“朱皇孙”之后,就是丑郡马宣赞。其实,朱瞻基也是朱棣亲手所立之“朱皇孙”,书中又以“孙立”暗喻了这两段历史。
分教,来源于释家十二分教,也就是释迦摩尼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共分为十二类。十二分教有一个演变过程,有的教派认为只有九分教。这也隐写了曾入佛门之大明太祖,以及在狗年所封之九大藩王。
“有分教”写在每回书的末尾,寓意“回”将因为大明太祖封建诸子而终结。“有分教”三个字,其实也是《水浒传》主题的高度隐写,寓意大明实亡于太祖“封建诸子”。太祖封藩,即误走妖魔,妖魔即草寇,都是“喽啰”。
施耐庵活到了靖难之变?小编胡说八道
暗里阴阳,低贱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