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原著)第一则写的是“祭天地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在桃花盛开的桃园结为生死兄弟。三人“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盟誓之后,“同拜玄德老母”。然后,以祭福物聚集三百人,准备起兵。
桃园结义这段书写得很奇怪,刘关张三人宰乌牛白马祭天地、拜玄德老母,其中隐藏着大明一段机密。怎么回事呢?
桃园结义,隐写“他年我若为青帝”?《三国志》中并无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的记载,更为桃园结义的故事,这段流传几百年的精彩传奇,本出《三国志平话》。原书是这样写的:“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忠于原书,只加了“花开茂盛”、“同拜玄德老母”两个细节就为桃园结义赋予了新的内涵,隐写了一段新的历史。
《三国志平话》以刘关张三人为主线,奉刘氏为正统。但是,这个正统最终归结于刘渊。汉王刘渊擒斩晋怀帝,祭于刘禅庙,后又灭晋,称光文帝,延续了大汉正统。刘渊是匈奴族,因其远祖冒顿单于娶刘邦的宗女为妻,与刘邦约为兄弟,其后人便以刘姓。说到底,刘渊还是匈奴族人,假借大汉之名而试图入主中原。
这部平话刊于元英宗至治年间,其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大元立言。《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这部平话的讲史线索,也点化了其中一些故事。但是,首刊(有争议)于嘉靖元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却是以《三国志》史料为“假语”,隐写的是大明封藩而引发的藩镇之乱。
所谓“假语”,是借用前朝历史以及前人之语,隐藏真事的“诗禅”笔法。所谓“诗禅”,即以灯谜等瘦词隐语,写不能明写的事,讲不能明言的话。这种文言表达方式,始于元代,盛行于永乐年间。
嘉靖时期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说:“古之所谓瘦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迹,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召景言入直,以备顾问。”杨景贤,就是戏剧《西游记》的作者,这部杂剧就是以瘦词写成的讥讽大明的诗禅作品。
从书中诸多隐喻符码解读,《三国志通俗演义》大致是永乐至宣德年间的作品,现在所说的“罗贯中”并非元末明初人,其生活的主要时段在明朝,应当算是明朝人。这件事,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解读《水浒传》的文章中也曾做了辨证。这里,先按下这个话题,且说“桃园结义”中隐藏的真相。
《三国志平话》中,没有说桃园结义的时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以“花开茂盛”点明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这一句,不仅是时序交代,更是照应开篇故事中的大青蛇。两个故事衔接起来,就隐藏了黄巢《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桃园兄弟中,隐藏了即将“升屋”化龙的大青蛇。
《水浒传》中,写了一段宋江江州题反诗的故事,宋江所题七绝的后两句写道:“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隐写的是朱元璋,并借用开篇故事中的“朱瘟(温)”隐写大明“五代”藩镇之乱。
朱元璋曾仿黄巢《不第后赋菊》写了一首《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大明“五代”,指的是朱明“水木火金土”五行字辈,与黄巢相关的穿上黄金甲的是开启五代之乱的朱温,朱元璋笑黄巢没有穿上黄金甲,自己却是做了皇帝的。《水浒传》“假语”妙言,就在书中写了一段瘟疫,此瘟疫即朱温(瘟)。
《水浒传》的笔法,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学来的,但却在前辈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是四大名著中“诗禅”手段最高明的一部诗禅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桃园、桃花,《水浒传》中则有桃花村、桃花山。后来的《西游记》则有烂桃山、蟠桃园,《石头记》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还隐藏了桃花扇。那么,四大名著为何都写“桃花”呢?
桃为木兆,花是曹化?桃,拆开为“木兆”,什么意思呢?这个寓意,《水浒传》开篇词讲得十分清楚。很多读者质疑,《水浒传》开篇词恐非原著就有,有后人作伪之嫌。实际上,《水浒传》的开篇词是全书“立意本旨”,讲的就是“七雄扰扰乱春秋”,借用汉初七国反叛,隐写大明藩镇之乱。
《水浒传》假语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故事,隐写大明真事,开篇词就是全书的主题。因而,在开篇词最后写道:“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新月为朔,朔即北方,隐写封在北方的玄武大帝起兵靖难,夺了大明皇统。朱棣,就以玄武转世自喻,所建武当山真武道场中的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隐喻来源。
朱棣是朱家五代字辈中的木字辈,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中的“木”就是朱棣的代码。后来的《西游记》、《石头记》中的“木”,则隐含了大明三轮木字辈皇帝,尤其是朱由检、朱由榔这两位亡国木字辈君主。
施耐庵说“霎时新月下长川”,大明将因“七国之乱”而速亡。因为朱棣挑起大明诸侯(朱猴)之乱,则“恐伤弓远之曲木”。弓远即张,在《水浒传》以及四大名著中都写的是张宿,张宿为朱雀七宿中的朱雀翅膀,“张飞”在书中的一大寓意就是燕人张翼德,意思是朱雀以及燕雀张开翅膀,隐藏了《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的“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寓意燕王夺位。
《水浒传》其实已经预见了大明将亡于朱家木字辈中的由字辈皇帝,“曲木”是“二由”,梁山大聚义时,一轮大金盘坠入梁山正南。这段情节假语赵匡胤《咏日》:“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预言大明将如北宋那样亡于“金”,且将出现南明。
这就是四大名著中“桃”的总寓意,《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没有见到大明灭亡的历史,但却预言了大明“封建必亡”。后来的两大名著则见证了大明以及南明的灭亡,以“木”为始以“木”为终,都是一部完整的大明兴亡历史。
花,即草化,是“曹化”的谐音。《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太祖)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姓”。被封在邾国的是吴回祝融陆终之子的曹姓后代,朱姓是从曹姓“化”出的。所以,桃花、花和尚、花果山、花袭人之“花”就隐写了大明朱姓的来历。
四大名著均以靖难之役为大明历史重要节点,假语朱元璋封藩、朱棣篡位,大明二祖(嘉靖之后)是大明灭亡之“兆”。从木字辈到木字辈,所以,《石头记》集四大名著之大成,以“草胎木质”隐写了这段朱明历史。
桃为木兆,花为曹化,“桃园结义”这段故事隐写的就是大明藩镇之乱,后文书中,就有十八镇“诸侯(朱猴)”起兵靖难,矫诏清君侧。
东汉废除封建,本无诸侯,诸如汉寿亭侯之类只是爵位没有封地。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侯,实则“朱猴”。
乌牛祭地,刑白马以封建诸子刘关张三人以乌牛白马盟誓,分别说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乌牛”所隐藏的寓意。刘备属牛,这是借喻,本藏“朱”字,因为“乌”是吴回“吴”的谐音。
吴回,是颛顼帝重孙,帝喾所封之第二代祝融火正。融,大明也,大明国号就出自这里。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四大名著中的“黄”假语《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的“黄冠”赐冷香丸,天香生朱元璋的“黄”,隐写的是黄帝。
黄帝姬姓,颛顼帝是高阳氏姬姓,故而,书中有“乌鸡国”、“无稽崖”,谐音吴姬国、吴姬鸭,就是大明之假语。《西游记》中的朱紫国,则是以邾子国谐音隐喻大明。
《大戴·礼记》:“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以牛祭祀,是诸侯之礼,刘关张杀乌牛祭地,隐写的就是诸侯(朱猴)。
以白马盟誓,借用的是《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邦恢复周制,大封诸侯。周武王封建诸侯是以同姓为王,也有外姓诸侯,汉高祖却只封刘氏,还着重于封建诸子。由此,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元年,朱元璋在文楼考察朱标的学业,问汉初七国之乱究竟是谁的责任,朱标说是七国的责任。朱元璋反驳道:“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
大明高皇帝把七国之乱的原因归结为两点:刘启做太子时因下棋而杀了吴王世子,刘启做了皇帝后又轻信晁错之言削藩。因此,执意效仿周武王与汉高祖“封建诸子”。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九子一侄为藩王。
《三国志通俗演义》“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融二子正在家对坐弈棋”、“观人着棋”,等等大量弈棋的细节,就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而在《水浒传》中,则以“棋子布”等隐语大明封建诸子。《西游记》中有《烂柯经》,太宗文皇帝借弈棋羁绊魏征救泾河龙王。《石头记》以迎春为弈棋高手,大丫鬟名叫司棋。
四大名著可以相互印证,不仅限于此前所讲的“天香”、“香花灯烛”。所以,我说,四大名著一脉相承,读懂一部,其余如观掌纹。
“祭天地桃园结义”这段故事,与大青蛇一并构成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假语前朝事前朝人之前朝语,隐写的就是大明诸侯之乱。青,东方木色,就是指的木字辈的燕王。《水浒传》中有青州知府慕容彦达,即“暮容燕达”、“木荣燕达”,点化的就是“日暮逐燕”,然后燕子“高飞上帝畿”。
同拜玄德老母,正是封建诸子的假语《三国志平话》桃花不开,也就没有写“木荣”。这部平话也没写“同拜玄德老母”,也就没有“封建诸子”的隐喻。拜玄德老母,正是隐写的“封建诸子”。
母,是“木”的谐音,其本义是“牧者,养牛人也”。《说文解字》:“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乳,“从孚从乚。乚者,玄鸟也。”玄鸟出自《山海经》,其初始形象是燕子。所以,王逸注《离骚》:“玄鸟,燕也。”
燕,在四大名著中都是燕王,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以“玄德老母”隐写了以玄武自喻的燕王。这一笔,与乌牛白马并起来解读,就是大明封建诸子的寓意。
桃园结义是这样的隐喻,那么,桃园三兄弟刘玄德、张翼德、关羽又是谁呢?他们真的就是真实的三国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