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就追科学家!新学期,带孩子来追这五颗真正的星吧!

杜小肆的解忧杂货店 2023-09-07 15:16:10

新学期带孩子读什么书呢?我真心推荐《这才是你该追的星》这套书。

全套共五本,分别讲述袁隆平、钱学森、茅以升、詹天佑、李四光五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

每位科学家都是“大神”级的人物,是当之无愧的闪亮之星!

在我看来,这本书很特别的地方是,全书的故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以科学家自述的方式来撰写,更适合孩子读,也适合家长读给孩子听!仿佛面对面与科学家对话一样。

“真正的偶像,一定会给他人带来人生的引领。他们不仅是你的偶像,也能成为你的‘梦想成真的护佑之神’。”

孩子们在阅读科学家们故事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某一个瞬间戳中:

有趣的、温暖的、励志的或是催人奋进的,从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自此,他们命运的齿轮可能也会开始转动。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科普小贴士,孩子们在获得成长启迪的同时,还能收获科普知识,简直是彩蛋般惊喜的存在!

话不多说,分享让我印象很深的几个故事——

作者:付小平、付翊霖

“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90多岁的袁隆平,尽管身体大不如前,却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

为了方便行动越来越不便利的老先生搞科研,湖南省农科院就在袁隆平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自从有了这块“自留地”后,他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一天不看,心里就空落落的。

被称为火炉城市的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可不管天气多炎热,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

每天的第二次“问诊”,都是大家只愿躲在空调房里的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是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那块试验田,可他却偏偏要坚持每天都下楼去田里看看。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科学家终身成就奖

1950年,钱学森准备离开美国回国。

但在离航班起飞只有5天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张限制出境的公文:“禁止离开美国!”同时还查扣了他本来打算托运的8个行李箱。

为了限制他离开美国,还通过媒体抹黑他,说在他的行李中查获秘密资料。

钱学森处境危险,甚至一度被逮捕,在被关押的日子里,他受到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15天里体重掉了30磅(约13.6千克),并且失声了。

他在15天里,一直被严密关押,不能和任何人说话,每天晚上狱警每隔15分钟就打开一次电灯,让他得不到任何休息。

被保释后,他和妻子通过模仿儿童笔记等多次辗转,终于送出了一封求助信。

在外交部的介入后,钱学森历经艰难险阻顺利回国。

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坚持不懈努力下,1960年,是我国导弹发展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国终于研制出了“两弹”中的一弹:导弹。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我国桥梁专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在茅以升9岁的时候,端午节前一天,几个同学约他第二天一起去看赛龙舟。

因为吃多了妈妈包的粽子肚子疼,端午节,茅以升没有与小伙伴们去。

当天,同学们挤在文德桥上看赛龙舟的时候,人太多了,桥栏杆突然被挤断,不少人掉到了水里,有没有来得及被救起的同学。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自此,要“造出不会塌、不会垮的大桥”的念头就这样埋在了他的心底。无论走在哪里,他都对桥特别关注。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辱,足以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中国近代铁路的拓荒者,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局办会兼总工程师。

他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为中国第一次完全用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资金,独立建设这条重要的铁路干线工程而欣慰。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国第一次独立承建京张铁路干线的重任落在自己的身上而深感责任重大。

这项任务是否能成功,关系着国家的荣辱。英国人甚至挖苦说:“中国能够修建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诞生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而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再过50年。”

甚至《哈勃周刊》上写道:“每一个中国人能把火车推上南口关口到张家口,因为在那10英里的距离却足有1800英尺高。”

面对这些质疑,詹天佑坚定地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经过艰难的实践与努力,詹天佑带领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震惊了世界,也有力推动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记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李四光: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

1935年5月,在考察黄山期间的一天,为了了解冰川活动时的岩石风化情况,李四光带领学生来到始信峰。

他让学生们在山下等着,自己带着锤子、绳子、木楔,纵身登上陡壁。当他爬到山腰时,发现没有落脚的地方,就把木楔打在石缝里,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爬。快到峰顶时,他被一个光滑到连木楔都插不进去的大岩石挡住了。

他就紧贴在岩石上,观察周围情形后把绳子往右上方甩去,绳子正好挂在一棵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松树上。他双手抓紧绳子,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往上爬,受到外力的小松树摇晃起来。看到这里,有的学生失声叫了起来,有的学生捂着眼睛不敢看。

几经努力,李四光终于登上岩顶,采集到标本,装进地质包,然后绕道回到山下。

李四光从容地对学生说:“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韧性,并随时做好献身的准备。年轻人更要锻炼这种意志,才有希望在科学上取得成就。”

这套书中还有更多科学家们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等着孩子们来解锁!

将这些梦想的、勇敢的、努力的、爱国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中,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也是孩子们未来披荆斩棘的强大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