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打响,然而不到20天,队伍连打败仗,锐减至不到1000人,这让毛主席十分着急。
但他很快发现,有一名同志带的队伍,没一个人逃跑,打仗很积极。
这让毛主席感到非常的好奇,有一天,他便请人到自己的住处,同他长谈了一番。
这位同志比毛主席小了12岁,非常年轻。
谈过话以后,毛主席按这位同志所说的做,果然再也没人逃跑,连战连捷。
后来,毛主席还在这位同志的帮助下,进行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编,即“三湾改编”,这位同志也被认为是此次改编的“高参”。
那么,他究竟是谁,而在毛主席的早期革命中,他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青年同志
毛主席注意到的这名同志,名叫何挺颖,那么,主席找到他谈了些什么呢?
秋收起义打响,意义重大,这是新生的党第一次公开亮出武装的旗帜。
同时,这也是毛主席军事指挥的起点,但很快,他就遇到了困难。
秋收起义后面的十多天里,部队接连吃了好几个败仗,起义前,他们组织了5000多人,而起义后部队仅剩下1000人不到。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除了接连打败仗,有不少同志牺牲以外,还有一部分同志因为各种原因离队和逃跑。
对此,毛主席曾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首先,为什么会经常吃败仗,很大程度是因为起义前没来得及完成统一领导。
大革命被破坏得太突然,革命局势急转直下,秋收起义是为挽救革命而诞生的,所以准备上有些仓促。
这样的准备就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在作战中,各队的军事主官有自己的主张,谁也不服气谁。
这个问题,在芦溪遇袭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此战中逃跑现象不断发生,足以见得其缺乏领导的问题。
其次,为什么逃跑,也是因为革命局势的低迷,还有不少同志的思想还不够坚定。
也就是说,部队在思想工作上做得不是很到位。
想到这里,毛主席心中十分着急,一方面他希望能尽快脱离吃败仗的情况。
另一方面,他希望能和同志们进行沟通,从实际情况入手,提出一套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法。
这个想法,自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后,就一直盘旋在毛主席的脑中。
很快,他注意到在政治工作干部中,有一位同志的队伍与其他部队不一样,这位同志就是何挺颖。
那时,他正在1团担任连队的指导员,这位同志是个大学生,毕业于上海大学。
在加入队伍之前,北伐期间,他就已经担任过团指导员一职,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
之后,他又被安排到武昌当地的政府,担任警卫团的指导员,而他政治工作方面的才干也逐渐显露出来。
毛主席注意到何同志后,曾观察过他带的连队,发现他的连队氛围和谐,大家对他这个指导员都非常尊重。
要知道,那个时候,队伍当中有不少人称指导员为“买狗皮膏药”,根本不放在眼里。
并且,何同志的队伍中,没有一个离队或者逃跑的。
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他特地请和同志过来,同他进行了一场谈话。
两人简单寒暄两句后,毛主席开门见山,把工农革命军的问题给说了出来。
他最忧虑的问题是,部队究竟要怎样才能团结,不散掉、垮掉,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何同志听后,思考片刻,他说,吃败仗和缺少趁手的武器并不可怕,这也不是部分同志逃走的主要原因。
他认为,真正导致队伍人数锐减的,应该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
此话一出,便与毛主席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随后,主席说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必须建立起前委的领导,要让大家听前委指挥,不能自作主张。
何同志深以为然,接着又问主席,如何实现这个方案,他认为领导地位不是一天就能树立的。
主席点点头,希望他能继续讲下去,于是这位同志又说,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部队中的党组织入手。
何同志觉得队伍里的党支部设立得还不够多,没有思想上的教育,就没办法让部队团结。
作为一个曾经担任过团、连指导员的同志,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何同志心中有一份心得。
他认为,可以将党支部设立到每个连队上,班和排要建立小组,营以上则可以建立委员会。
这样一来,只要军队里有重大事件,就可以通过支部和党委来讨论,确保决策有利于党领导部队。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与何同志一番谈话,给了毛主席新思路。
不久,在毛主席的主持下,队伍行至三湾时,进行了一次改编,将指导员改掉,设立了党代表的制度。
这些代表深入到军队的基层组织,专做军队的思想教育,如此一来,部队里没有纪律,出现逃兵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自那以后,人民军队终于走上了正途,逐渐发展起来。
而提出这条建议的,是年仅22岁的何挺颖同志,他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在三湾之后,他又做出了哪些成就,令毛主席赞不绝口?
井冈山上
1927年秋收起义后,何挺颖同志与毛主席一起,进行了“三湾改编”。
而在这场划时代的改编以前,这位年轻的同志就曾展露出,与他人不同寻常的思想。
他的革命思想萌发于中学时期,1920年起,他在汉中联立中学读书,偶然之间读到了表哥寄回来的进步刊物。
如《努力周报》《独秀文存》等等,他接收到了课本之外的知识,学习到了新思想。
随后,他参加了当地的斗争活动,为参与“五四运动”的北京学生声援。
在这个过程中,他萌发出了救国救民的想法,他认为自己应当寻求一条道路,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1925年,他顺利考取上海大同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更多的革命刊物,还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这为他后来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做了铺垫。
不久,“五卅”运动爆发,他参加了讲演队,同其他学生一起,冲进租界抗议。
这年6月,他加入了共青团,并决心走到群众中去,寻找拯救中国的方法。
在他参与抗议后的下半年里,他转到上海大学,也就是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读书。
在那里他见到了邓中夏、瞿秋白等同志,听了他们的授课。
这一期间,他的思想飞速成长,政治觉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不久,北伐战争打响,那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期,经过短暂的培训,他接触到了军事,并到李品仙部,担任团指导员战斗。
汪精卫发动叛变后,他到国军二方面军战斗,随后便与同为党员的卢德铭团长参与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在那里,他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6月,他被选为红四军的军委,这肯定了他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努力。
在井冈山会师后,他又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
同样也是这一年,湘赣边界上发生了“八月失败”,斗争中有不少同志牺牲了。
为了救下幸存的红军,毛主席带着31团3营,前往当地支援友邻部队。
而何同志则带着31团1营还有32团的同志,守住井冈山这片阵地。
这年8月底,不出他们意料,湘军、赣军都盯上了井冈山,他们得知红军主力去湘南后,还没回去。
这正是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这两个军阀立刻组织4个团,进犯当地。
在黄洋界,红军战士们同敌人3个团,展开了斗争,这一战也是井冈山斗争中尤为惨烈的一战。
何军委与其他同志得知此事后,立刻赶到当地,同敌人展开了争斗。
虽然敌人的装备优良,但他们丝毫不惧,面对敌人的进攻,沉着应对。
那个时候,他们没有足够的枪,就想别的办法抵抗敌人。
比如,他们会组织军民来砍竹子,削出竹片,把他们泡成坚硬的竹钉,插在土坑里。
而后,他们再在上面做掩护,铺上草地,这样一个伪装就完成了。
1928年8月30日上午,湘军出动,直直朝黄洋界冲了过来。
何同志他们占据了优势制高点,一眼就看见了在下面冲锋的敌军。
一声令下,炮火齐开,湘军没有想到红军手里还有火炮,被吓得畏畏缩缩,往一旁的草丛里蹿。
这可正合何同志等人的心意,敌人一头钻进了竹钉阵中,许多士兵被扎得鬼哭狼嚎。
而井冈山的军民们,则趁着敌人无法动弹,拿石头朝对方砸去,除此之外,还用垒木打击敌人。
他们就靠着这样的方法,打退敌人3次进攻,黄洋界后续战斗中,经过大家的努力,湘军被大家打得仓皇逃窜。
原本想要来支援的赣军,看见湘军的惨相,也不敢向前了。
战斗结束后不久,毛主席等人回到了井冈山,曾作诗2首,肯定了他与军民们的成果。
然而,作为毛主席早期革命中的战友,何挺颖同志并没能跟随主席走到最后,当年发生了什么事呢?
痛失爱将
何挺颖同志作为毛主席早年的亲密战友,同他一起建立起了井冈山根据地。
然而,令主席遗憾的是,这位同志没能同他一起继续革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28年10月,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不久,在湘赣边界,他们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
在会议上,何同志被选为了当地第二届特委委员,这足以见得当地军民对他的信任与肯定。
1个月后,红四军前往新城各地,进行了秧歌的政治、军事训练。
这一次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战士们深入群众中,实践思想,彻底铲除大家心中一些落后的思想,树立起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何同志被调到了红四军28团,担任党代表一职,他还同宣传队的同志一起,写下《红军进行曲》。
以音乐的方式,教育战士们,在革命路上坚持斗争,不畏黑暗,坚决扫除邪恶,实现革命。
他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晦涩,常常是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这点与毛主席的教育方式相契合。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指挥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红四军的28团变得更加团结,战斗力也显著提升了不少。
1929年1月14日,他跟随毛主席、朱老总,带领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踏上前往赣南的旅程。
10天后,他们在大余,与敌人展开了激战。何同志在开战前,动员大家。
他说,要大家打起精神,对敌人造成切实的伤害,那一次作战,每一级的团组织,团委都可随行。
时间非常紧迫,他讲完这些后,便立刻赶往了前线,负责指挥作战。
然而,也正是这一次前线指挥,他不幸在战斗中受了重伤,需要送到后方治疗。
毛主席得闻消息后,内心十分关切,他弟让陈毅将军转告林帅,一定要照顾好何同志,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治疗。
然而,何同志并没能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和关切,1929年1月,部队开始向东转移。
夜晚他们急行军时,遭遇了敌人的袭击,而那时伤口还未好全的何同志,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去。
由于那时,部队里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这位年轻的同志就这样牺牲了,年仅24岁。
远在别处的毛主席心中悲痛不已,他那亲密的战友还未能实现革命的夙愿,便离开了人世,这是主席心中的遗憾。
而在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也从未忘记这位,同他改编军队,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51年3月,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写信给汉中政府,询问何同志家属的生活情况。
后来,何同志的亲属还寄来了一份文件,希望毛主席能够批准,并询问了不少问题。
1954年,毛主席抽出时间来特地为那份文件做了鉴定,并回答了亲属提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当年何同志所做出的贡献。
在毛主席的选集中,也曾四度提到何挺颖同志,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也可见得,毛主席与何挺颖同志的战友情谊有多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