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大上市险企披露上半年保费收入,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3%。
具体而言,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分别实现增长4.7%、4.1%、3.3%和2.4%,新华保险下滑8.4%。
五大上市险企是保险业的一抹亮色,或者是“定海神针”。至少当它们的业绩能够保持增长,保险市场就不至于陷入“悲观”。
市场对于五大上市险企的业绩总体偏“乐观”,主要是伴随着保险公司主动调整产品预定利率,以及“报行合一”之后银保渠道费用下降30%,导致利差损风险和费差损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缓释。与此同时,利率不断走低,保险产品的相对利率优势吸引了原本银行理财、基金等投资者,保费收入得以保持增长。甚至,赶在“炒停售”的特殊时期,保费还可能爆发式增长。
不过,从长期来看,低利率和“资产荒”使得投资端承压,利差损风险始终存在。虽然负债端在不断“降息”,但这种错配的时间差让险企资产配置和久期配置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市 场
五大上市险企的上半年保费成绩单,也有6月的功劳。3%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即将在6月底下架的消息,让险企都“照例”实现了保费的突飞猛涨。并且,下半年被普遍认为要比去年同期好,对于险企而言,这是保险的中观环境自去年以来一直调整的结果。
但保险业的紧日子显然还在持续。事实上,如果不算上五大上市险企以及泰康,其他中小企业都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利润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压力。
这些压力伴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化,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一方面,负债端和投资端的两端承压,尤其是后者,对险企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现有的监管规则和规定,是在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之前出台的,与现在的险企境况不太一致,因此使得险企面临更大的监管合规成本,而在之前这种成本是比较容易消化的。
在过去一年,监管已经屡次出手,帮助险企在负债端和渠道端降成本,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进行调整,恐怕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促成。仅此一点,险企就应该对监管部门报以最大的谢意。但市场环境依然艰难,险企在增加产品、服务和创新的同时,或许还需要在一些监管规则上获得“松绑”,帮助险企在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获得援手,从而轻装上阵,更有底气应对市场挑战。
深 改
逆周期的调控和监管都只是临时的和短期的,真正的长久之道还在于我们念兹在兹、十分熟悉的改革开放。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决定》第18条将“金融”单独拎出,全面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从中央银行制度到完善金融监管,从健全资本市场到稳慎拓展金融互联互通,将这些年对金融领域的整顿实践和转型思考,变成具体的方向性措施,并形成新的顶层设计框架。
可以说,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到《决定》,关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并不断成熟和深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重新厘清金融机构的定位和功能,为实体经济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因此,改革是释放制度红利,为发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最终收拢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上,这也是当下理解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低垂的果实早已采摘完毕,我们现在面临的改革,是深水区改革,是啃硬骨头,是打破利益板结,是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跳”。既然是深水区改革,就无法套用“边际革命”的老办法,而需要强化系统集成、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齐头并进。
保险面临的改革任务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能够在聚焦创新发展、围绕民生福祉和着眼安全应急这三个着力点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并从中找到产业的新赛道和新周期。
这并不容易,但既然果实飘在高处,就不得不硬着头皮,竖起长梯,攀向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