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瑞典人讨厌中国!持续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为何发展成这样?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08-01 20:34:36
前言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都有所改善。

然而,瑞典这个北欧小国,却依然对华保持着强烈的敌意,甚至高达85%的瑞典国民都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以至于他们一直与排华、辱华事件挂钩。

而实际上,这种歧视行为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早在18世纪,瑞典人就已经开始讨厌中国人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历史纠葛至今都难以化解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北欧寒夜中的冷漠

2018年9月2日,斯德哥尔摩的夜空下,一场令人心寒的事件悄然上演。曾先生携带着年迈的双亲,怀揣着对异国他乡的憧憬,踏上了瑞典的土地。

他们期待着温暖舒适的住处,却不曾想迎接他们的是冰冷刺骨的对待。曾先生来到预定好的酒店,可因为房间只能白天入住,而被拒之门外。

他只是希望年迈的父母能在寒冷的夜晚在酒店大厅里稍作休息,哪怕付出额外的费用,也在所不惜。

然而,酒店工作人员的回应,却如同一盆冷水,将这一家人的期待彻底浇灭。并且口口声声要求曾先生一家人"滚出去",并且还直接就报了警。

警察的到来,非但没有缓解局势,反而将这场噩梦推向了高潮。这些警察粗暴地对待这一家三口,仿佛他们不是需要帮助的游客,而是危险的罪犯分子。

曾先生的父亲被毫不留情地从椅子上直接拖到地上,其母亲也遭受到了无端的暴力对待。这一幕幕令人发指的场景,在寂静的夜色中愈发骇人。

最终,这一家人被瑞典警察无情地拖上了警车,抛弃到远离市区的郊外坟场,仿佛被整个社会遗弃在陌生的环境里。

黑暗中,曾先生一家孤立无援,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刻,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身体上的寒冷,更感受到了异国他乡人性的冷漠。

这起事件本应到此为止,但瑞典媒体的反应,更是火上浇油。他们非但没有反思这一不当行为,反而借机大肆炒作,甚至制作了充满歧视和侮辱性内容的"辱华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处处充斥着他们对中国人的恶意与嘲讽。从带有侮辱性的标语,到不完整的中国地图,每一个细节都在表示着制作者对中国的偏见。

面对如此恶劣的行径,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立即做出强烈反应,要求瑞典电视台停止播放并发表正式道歉。

然而,节目制作人最初的态度却是拒绝道歉,并且还言之凿凿中国人可能是误解了他们的意图。这种傲慢无理的态度,更加激怒了中国的民众。

在强大的外交压力和舆论的谴责下,瑞典电视台的部分负责人,最终向华人社区代表表示了歉意。

可是,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显然无法平息中国人民的愤怒。直到2019年4月,涉事节目主持人主动辞职,这场风波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这一系列事件,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瑞典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对华偏见。它不仅仅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氛围的缩影。

根深蒂固的偏见

瑞典对中国的敌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追溯到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在其著作《自然系统》中,首次将人类分为四种:欧洲白种人、美洲红种人、亚洲棕色人种和非洲黑人。

这种分类方法,看似科学,实则暗藏着种族歧视的种子。林奈对中国人肤色的描述,更是充满了偏见。

最初,林奈使用拉丁词fuscus(意为暗褐色)来形容东方人的肤色。可到了1758年,他又改为luridus,它在植物学上是"枯萎、病态、死一般"的意思,很明显是对整个种族的贬低。

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犹如顽固的杂草,在瑞典社会中生根发芽,历经三个世纪仍然难以根除。

即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偏见仍在瑞典社会中顽固存在。它影响着瑞典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近年来,瑞典在多个领域,表现出了对中国的抵制态度。

文化差异,无疑是造成这种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瑞典人的直接开放,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犹如两条平行线,难以相交。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交往中,更深深影响着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

例如,瑞典人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批评也毫不掩饰。

而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表达和面子观念则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国际事务中,瑞典的直言不讳有时会被中国视为无礼和挑衅,而中国的含蓄表达则可能被瑞典误解为虚伪或不诚实。

曲折的双边关系

尽管当前中、瑞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但回顾历史,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瑞典的友好。1950年1月14日,瑞典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这一善意之举至今仍被中国人铭记于心。

瑞典外交部长奥斯丁·安登致电周恩来总理,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无疑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

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总是平静地流淌。近年来,中、瑞两国关系经历了诸多波折,犹如过山车般起起落落。

从人权问题,到经济纠纷,再到文化冲突,种种因素,都在考验着这段脆弱不堪的国际关系。

2020年,瑞典对中国5G技术的抵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瑞典禁止华为向该国移动公司供应5G设备,并要求已安装的华为5G设备在2025年1月前拆除。

这一决定不仅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直接影响了瑞典自身的5G网络建设进程。这种"宁可自损八百,也要损人一千"的做法,反映了瑞典对中国的深深不信任。

同样,"新疆棉"事件,也对瑞典品牌H&M在中国的业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典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全面败退,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关闭了大量门店,甚至其子品牌也退出了中国市场。

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问题,更反映出了中、瑞两国在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上的巨大分歧。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但希望依然存在。2023年的报告显示,尽管争议依旧存在,瑞典商界、市政府和大学,仍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机遇。

事实上,中、瑞两国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如果能够抛开偏见,真诚合作,中、瑞两国必将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中、瑞两国关系的未来,犹如一幅未完成的画卷,需要两国共同努力来描绘。化解偏见、增进理解、加强合作,这些都需要双方迈出坚实的步伐。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中瑞两国能够重新找到合作的契机,建立起互信和理解。期待着,曾经的"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能够再次展现出开放、包容的胸怀。

结语

在这个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国家之间,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才能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瑞关系谱写新的篇章,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资料来源:

《中国游客瑞典受辱涉事酒店伦敦总部:对中国游客遭遇表示难过》—环球网—2018年9月22日

《瑞典电视台如此辱华,是可忍孰不可忍!》—人民日报—2018年09月23日

《瑞典辱华节目给出的这个“道歉”,用心险恶!》—环球网—2018年9月30日

0 阅读:0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