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微拓谈娱乐 2024-01-30 07:55:29

文 | 慢纪硬核说

你敢相信,小时候我们视为榜样的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却“人设崩塌”?

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甚至连语文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贫苦的前半生

匡衡的人生之旅始于汉代的一座小城,即今天的兰陵地区,这里诞生了一日后名动朝野的人物。

生于一个贫寒之家,匡衡自幼便知世事艰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对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

尽管家中一贫如洗,他仍想方设法吸取养分,孜孜不倦于学术。

有一日,匡衡发现了墙角的缝隙透出的微弱光芒,这光芒成了他与外界知识联系的纽带,于是他大胆地在邻居家的墙上凿开了一个洞——这便是传颂千古的“凿壁借光”典故的由来。

匡衡不仅聪明,而且刻苦。

他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勤奋攻读。

他深入钻研《诗经》、《孝经》等古典文献,使得自己的学识日益渊博。

很快地,匡衡的名字开始在人们口中传来传去,他的名声也随着人们对他的赞誉越来越响亮。

汉元帝时期,匡衡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一步步走入官场。

他先是成为了博士,再升给事中,得以参与国家政务。

他劝谏皇帝节省开支,倡导道德伦理,因而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升任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从此他的政治生涯走上了快速通道。

随后,匡衡的仕途犹如坐过山车一般扶摇直上。

他以卓越的才能深得皇帝宠信,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荣升御史大夫,最后直至代理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此时的匡衡,可谓权势滔天,风光无限。

但是,权力的腐蚀往往在不知不觉间。

匡衡开始滥用职权,和宦官石显勾结,排挤忠良如陈汤等人。

他原本应该为民请命的职位,现在却被他用来谋取个人利益,逐步走向了堕落。

作恶的后半生

汉成帝继位后,局势发生了变化。

匡衡察觉到了风向的改变,于是转而向曾经的好友石显发难,联合其他官员一同弹劾石显,使之被贬为庶人,并在流放途中自尽。

虽然石显得到了应有下场,但匡衡此举也被视为一种背叛和不义之举。

与此同时,曾被免去的御史大夫张潭,因为不满自己被匡衡的陷害,决定反戈一击。

他在离职后被曝出了匡衡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扩大自己封地的丑闻。

张潭的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汉成帝对匡衡的不满。

除此之外,匡衡做下的两件恶事,也加速了他悲惨的结局。

(一)残害忠良

身为西汉名将。

匡衡与陈汤,两人在朝中的地位可谓旗鼓相当,但性格与行事作风却天壤之别。

陈汤以其骁勇善战著称,那句传诵至今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便是出自他口。

然而,正是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成为了匡衡眼中的钉,肉中的刺。

究其原因,无非是陈汤的赫赫战功使得匡衡倍感威胁,使他心生嫉妒,意欲除之而后快。

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匡衡心思缜密,犹如当年春秋时期魏国相国公叔痤与大将吴起的争斗。

他凭借一番巧妙的手段迫使皇帝罢免了大将军陈汤的职务,使得汉朝失去了这位名将。

倘若当时朝局不稳,战事频发,匡衡的行径必将招致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二)放纵儿子

而更为人诟病的是匡衡对其犯罪儿子的庇护。

长子匡昌身为朝臣,却在一次酒后的争执中将对方杀害,锒铛入狱。

面对此情此景,匡衡早已谋划好了退路。

但二子匡咸得知兄长身陷囹圄后,竟策划了一场劫狱行动,无疑令局势雪上加霜。

原本想遮掩家丑的匡衡未能逃过世人之眼,他所做所为一一举世瞩目,世人讥之:"上梁不正下梁歪",此言不虚。

匡衡,这位自称深谙《诗经》教诲之人,竟在教子之道上毫无建树,辜负了人们对他的期待。

由于这一系列丑闻的曝发,匡衡渐渐失去了皇帝的宠爱,受到了多名大臣的弹劾。

最后,汉成帝下令,撤销匡衡所有职务,贬其为庶人,遣返回乡。

匡衡的荣耀和权势就像一场黄粱梦,醒来之时,一切化为虚无。

晚年的匡衡孤单落寞,终老于故乡,留给后世无限的感慨和深思。

结语

纵观匡衡的一生,他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子成长为一朝重臣,又因腐败堕落而陨落,命运之轮无情而又残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谦逊和自省,不为功名所诱,不为利益所困。

唯有如此,方能无愧于天地,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0 阅读:11

微拓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