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人的天性,一个人的脸能透露出他的内在精神和气血状态。你看不论佛像也好,菩萨像也好,脸上都很干净,红润而有光泽。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内无壅滞、气血和谐、营卫周流、阴阳平衡,那么他就是一个精神焕发的状态,情绪也很稳定,面部和皮肤就有弹性,有光泽,摸上去比较柔软,饱满而富有温度,这是健康皮肤的一个标准。
而如果一个人风寒不避,七情内起,总是做一些与生理违逆的事,那么就会气血内伤、阴精流失、阳气暗耗,自然面部和周身皮肤都得不到气血的濡养,从而失去光泽和弹性,表现出苍白、萎黄,或有暗斑、眼袋、面皱等。因此,我们说,养好气血就是在养自己的皮肤。
美从何处来?
✿ 读懂了大自然,就读懂了美
我们常常讲「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我们通过感知大自然就能看懂美从何处来,四月初北方各地的海棠花次第竞放,而柳芽和桃花开的更早,真应了杨万里的那句诗,「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
《内经》说春三月的时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海棠之所以开的那么美,就是得了春三月的阳和之气。我们从小就背课文中的一首诗,「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万物的光辉就从阳气中来,从风调雨顺和土中来。而且,天气越热,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万物就越繁盛。
✿ 三焦阳气与人体的美
放诸人身,勃勃的生机就在于各自的气血,尤其是气的层面,而气就指阳气、神气。
《内经》中还有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则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对于大自然和人体而言,阳气的动力才是生生不已的根本,当然也是美的根源。
如果,阳气衰少了,任凭再怎么涂搽浓抹都只是一种遮掩,而不是内在的自然释放。
中医还讲「三焦阳气」,上焦管着心肺之气,大约从头到膈膜这个范畴;中焦统脾胃之气,从膈膜下起到脐中都是中焦的领地,从脐中一直到足,这是下焦,管着肝肾之气。三焦分别对应天、地、水,而中焦脾土起着调和阴阳枢纽的作用。
郑钦安说:「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我们说,心之华在面,脾之华在唇,肾之华在发,我们通过面、唇、发的光泽情况就可以大致断定三焦阳气的虚实情况。
面色苍白、粗糙、斑点等皮肤的问题
都可能与三焦阳气有关
✿ 皮肤与中焦:没有光泽、水斑
三焦里,如脾阳不足,就像锅中火力不够,蒸汽无法上达,饭食亦无法蒸熟,或土温不足,阴寒弥漫,地上的庄稼无法生长,枝叶无法有力的伸展。我们说「阳明脉衰」,就是指脾胃机能衰弱了。
《内经》还讲:「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可见经脾胃运化的饮食精微最终都转化为气血濡养脏腑、皮肤和毛发。
如果后天脾阳弱,痰湿蓄积,除了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以外,势必会出现肌肉消瘦无力,面色苍白、青黄或萎黄,皮肤没有光泽,毛发干枯,如果夹有湿邪水饮,甚至会出现水肿、眼袋、水斑等,水斑就是水邪滞在皮表无法气化掉。
而光泽,其实就是气血充实于肌表、营卫和谐的表现。当然亦有肺胃壅热导致的皮肤热证如粉刺、毛囊炎等,多见于青春期的孩子。
✿ 皮肤与上焦:面色苍白、粗糙
假若心肺之阳不足,上焦的阴血化生亦受影响。我们还知道,肺主皮毛,实际上,皮毛的光泽与否就是气血通过「肺朝百脉」的职能散布到周身发挥的濡养作用。
心肺之阳的先天之根在于肾,后天之根在于脾土,《老子》在第三章中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一方面的意思就是要人们重视下焦肾的能量,骨即属于肾所主,这样上焦才能宣化有力。
假若一个人先后天都没有大问题,肺主呼吸的功能是正常的,就不会出现上焦阳弱血虚的问题。反之,日久出现肺气虚,心血不足,表现为面部苍白,血色欠盈,周身毛发稀疏,没有光泽,有的人还表现为皮肤粗糙,部分毛窍闭塞,汗毛无法透达出来。
阳气在人身是有盛衰的自然规律的,对于女子,二十八岁阳气达至鼎盛,从三十五岁始,「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四十二岁始,「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对于男子,四十岁始,「发堕齿槁」,四十八岁始,「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可见,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自然衰少,面部及皮肤、齿发皆失去气血的濡养而老化。但是,如果养生得当,消耗减少也是合乎科学的。
✿ 皮肤与肾精:没有光泽、晦暗
汉语词汇中有「面如死灰」、「形同枯槁」、「无精打采」这样的成语,站在中医学角度上,本质都在说气血,而气血的根就在肾之元阳。
如树干及枝叶的根就在地下,但是根中蕴有元阳之气,土壤及根部才不至于太过寒凉。我们说一个人神采奕奕、眼睛炯炯有神就是肾精的作用,如果肾精不足,反应于外,就是没有光泽。
我们说肾精就是包括父母给予的先天能量和后天生殖之精,它们都封藏在下焦坎水中,而这个肾精是饱含阳气的精,不是死着的状态,正是有了这股阳气,肾精方能借后天脾土之力转化为阴血,并且周流全身。
还有一点,就是肾阳能够通达周身离不来脾土的通透,如果中焦壅滞,湿邪太盛,一味地扶助肾阳可能会产生壅热胀满之弊。若肾阳衰弱,反应至外表,会有形寒怕冷、目光晦暗、面部㿠白、没有光泽、头发稀疏、肥胖,或产生水饮导致水气上冲导致斑秃症等。
✿ 皮肤与肝气的疏泄
还要提及一点,就是肝气的疏泄作用,它的表现主要还是在于对阳气的的条达作用。
有谓是「女子以肝为先天」,情绪对女性的影响是至要的,很容易波及脾肾,干扰月信的正常规律,形成气滞血瘀,出现月经不调、带下杂病,气血滞在表,面部可能会出现黄褐斑、肝斑,皮肤发暗不够透亮。
像一些过早出现的老年斑,也是一种血瘀,因为在表的阳气不足,营卫循环无力,瘀血才不容易化去。这时候,逍遥散就有了用处,可加白蒺藜、蝉蜕,坚持服用,也可化去色素沉着。(文中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平和的情绪、均衡饮食和艾灸
帮你养出好气色
✿ 皮肤的养护从心灵开始
有经典如是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清净故,端正无比,以端正故,一切人见心得清净,爱乐瞻仰」,可见,情绪和心理确实可以影响气血,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容貌和气质。
一个经常生气的人,他的肌肉就是偏于紧张和僵硬的,肝之气血的运行薄疾而容易瘀滞,日久就会面部晦暗,瘀象就会显现出来,如果热盛,会有长痘、粉刺等。
总之,七情是气血内伤的主谋,对此,郑钦安有言:「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可见,拥有一颗善良和安静的心灵,这是美的根源。
✿ 通过艾灸调理气血,也是在调理皮肤状态
《扁鹊心书》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并说:「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并有歌诀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
可以说,通过艾灸来调理气血,强壮元阳是保养皮肤的一大法宝。
艾灸关元和命门和可强壮先天肾水,足三里可强壮后天脾阳,气血双调。对于那些脾肾俱不足,面色萎黄或苍白无泽,多有面斑,肌肉瘦削之人,艾灸足三里就是很好的方法。
建议选用手持悬灸或麦粒灸,时间选在上午不饥不饿时为宜,可悬灸左右各半小时,麦粒灸各七壮,二至三日一次,坚持灸下去。当然,若有气滞血瘀之证,可加合谷、太冲以行气活血,周身阳气不振的,可加大椎穴以振发阳气。
除了艾灸,还有很多面部的外用美容法,比如按摩,把双手搓热了,以劳宫穴为受力点,对整个面部进行按摩,然后进行提捏,这样可促进面部气血的运行,散去一时壅滞的气血。当然,最好对整个头部和颈项都按摩一遍,把整个上焦和外部的营卫气血给打开。
还有外用的药物如膏、散,可洗可敷,常用的药物有白芷、茯苓、白芍、当归、白芨、白附子、僵蚕、杏仁、甘松、牵牛子、零陵香、白蔹、细辛等。
✿ 内服药物,调理气血
有属表里皆热证的,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有属胃热上冲者,可用清胃散,湿热熏蒸的,可用三黄汤;
有脾阳虚而夹湿邪者,可用理中汤合六君子汤或胃苓汤加减;
肾阳虚证,当用肾气丸;
脾肾皆虚寒者,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还少丹加减;
脾气虚兼心血不足者,可用归脾汤或人身养营汤加减。
(文中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食材的四气五味关乎皮肤健康
《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见平常食用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都是可以养正的。而食材各有其四气五味,而四气五味皆会归入对应的五脏六腑,化于气血之中。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经验,一旦吃了一些味道比较重的食物如蒜薹、洋葱等,它的味道会遍及全身,甚至小便中都有它的味道。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可见四气五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
日常可以居家食用一些调脾理气、对气血好的的药食两用品,平和缓慢地补养,如芡实、茯苓、山药、扁豆、薏米、大枣、陈皮、玉米、太子参等。
也可吃一个流行千年的八珍糕。据《上用有参底薄》记录,清朝乾隆皇帝要「每日随着熬茶时送八珍糕」,这一吃就是很多年,足见帝王对八珍糕的喜爱。
慈禧也喜吃八珍糕,直至晚年服食八珍糕从未间断,晚年的她体态容貌都保持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