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被华尔街投行拿捏的现状是我国券商自力更生的必修课

李国魂 2024-03-19 20:07:08

券商是不是IPO撤单潮的始作俑者?

第一,华尔街任意唱空唱多,我国券商不知如何应对

大家一定还记得,2023年7月4日,高盛专门针对中国银行股的长篇唱空分析报告《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12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平安银行。无论是评级卖出还是买入或者中性,都暴露出高盛骨子里对中国银行业的极度负面评价甚至敌视态度。

美国高盛

美国摩根士丹利

8月3日,摩根士丹利选择在中国最高层刚刚宣示力挺股市之际。其总部策略师宣称“下调中国股票评级,该报告将中国股市评级下调至持股观望,并建议投资者应在这一轮的上涨中获利了结。

2023年12月5日至7日,美国评级机构穆迪穆迪先后宣布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1不变,但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将8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降至“负面”;将10家中国保险企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前景展望也下调至负面。

同时对我国香港澳门信用评级做出负面展望。这是近七年多来穆迪首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美国穆迪l

但是,很遗憾,我们内地头部券商很少有一篇高质量的反驳报告,反而是自媒体和中小投资者自发展开反击。

与境外券商投行肆意搅动中国股市的行径进行对比,我国境内券商不仅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报告,相反,他们的研究报告恰恰成为自身最大的软肋。连续多年研报违规是券商的核心问题之一。证监会指出主要问题是研报结论缺乏数据支撑、无法保证信息来源真实性、工作底稿信息缺失、引用数据信息陈旧。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年我们的券商所出的投资价值报告,基本贯穿这样的立场:如果提高利率,中国股市必然下跌;实施降息,人民币出现贬值,股市肯定下跌。甚至认为表现优异的中国经济都成了他们报告当中股市下跌的背锅侠。结论就是中国股市的主旋律就是下跌。

券商的研究报告赌咒发誓推荐的股票竟然80%跑输大盘,甚至被特别处理直至退市。忽悠投资者成为多年屡教不改的顽疾。

事实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券商们根本无法取信于投资者,谁又是中小投资者可以信赖的托付者?境外券商投行恶意做空中国股市的行径依靠谁来反戈一击?

好在国家在危急关头果断调整中国证监会的领导班子,起到扭转乾坤的定力。回头再看这些华尔街投行的嘴脸,可谓吃相实在难看。他们的嘴已经无法称之为正常的嘴了。难道整个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在他们唱空唱多的几个月之内完全颠倒了吗?

今年2月以来,摩根士丹利短短10日之内连续3次唱多。

2月29日,发布研报,监管政策立场变化、对私营部门提供支持、房地产市场企稳、物价指数回暖等因素,都在助推A股市场复苏,并吸引资金流入。同时,管理层对针对量化的监管,超万亿元量化基金为代表的投资部门被要求收缩杠杆,减少了对中国股市的系统性冲击。因为高频策略趋同,很容易造成不同私募管理人的程序化买卖信号趋同,进而构成同涨同跌的反馈。

3月4日的报告指出,整体而言,A股市场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去年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定价较为充分,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将进入平稳运行的态势,对市场压制作用要弱于去年,市场对边际改善将更加敏感,赚钱效应有望显著增强。

3月5日的最新报告认为,全球长期投资者撤出中国股票市场(A股和港股)的行动已经按下暂停键。

高盛唱多也开始不遗余力。其研究部发布的3月份最新研报,中国已持续加强上市公司股东派息和回购、投资者保护以及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决定维持对中国A股的高配评级、对H股的中性评级。预测2024年MSCI中国指数(明晟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预期收益为10%,企业盈利增速预计为8%到10%。

3月8日,高盛宣布推出日本交易银行业务,关闭东京分行。声言资金在撤离印度日本股市进入中国市场。摩根士丹利随声附和外资减仓日本和印度股市,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股市资金流出压力已经消退,外资已经停止撤离中国股市。

外商独资公募联博基金指出,根据“联博中国A股市场情绪指数”的过往走势,目前市场情绪已接近市场底部,是投资股市的好时点;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2024年降息,资金有望回流中国股市,全球货币环境有利于A股市场;而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A股市场目前的市盈率为10.3倍(数据截至2024年1月26日),在全球主要股市当中是估值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相反,我们看到国内券商仅仅是转发一下境外投行券商的唱多消息而已。今年一个季度即将过去,我们基本看不到所谓的头部券商有什么参考价值的报告出台。相反,看到的还是对转融通和量化交易被严加限制的抱怨。竟然把落实证监会关于停止转融通日内交易的医务工作当成政绩大肆传播。彻底扭转内地券商和基金责任失当和惰性顽疾,已经成为振兴资本市场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必选必答题。

第二,券商要充分认知被外资投行彻底甩在身后的生存危机

截至目前,全行业共有17家外资参控股券商,其中证监会已核准9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包括瑞银、摩根大通、野村、星展、大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渣打(外资独资2家)。2023年上半年,外资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行业整体5.60%、6.56%、7.15%、5.50%。

自2020年8月份贝莱德获准设立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公募机构至今,短短三年的时间,海外资管巨头通过新设或股权变更两种方式“跑步”布局中国公募市场。现有9家外商独资公募。其中,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和安联基金等6家为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宏利基金管理、摩根资产管理和摩根士丹利基金等3家则是中外合资公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通过申请QFII资格的方式布局中国市场。

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完成登记备案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已扩容至34家。而它们背靠的金主无一不是万亿规模以上的金融巨无霸。

外资控股券商

中金公司统计显示,2020年至2022年平均每年有87家机构获批QFII/RQFII资格。2023年,81家机构获批。截至目前,共有802家境外金融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包括全球主要的主权财富基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范围覆盖全球1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

除QFII/RQFII机制外,沪深股通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互联互通双向可投资标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外资持有A股市值规模,在机构投资者中,仅次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今年以来,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年内已有311家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975次。高盛集团、瑞银集团、野村证券株式会社都在其中。有18家机构调研10次及以上。纽伯格伯曼欧洲有限公司以37次调研次数位居榜首。

境外券商、公募、私募三大力量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绝对不可忽略的资本力量。因为,每个机构背靠的金主无一不是万亿规模以上的金融巨无霸。

券商如果不强力弥补职业信仰、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环节的短板,仅仅是祈求守株待兔,靠天吃饭,投机取巧,将会不断扩大与国际同行之间投资能力的鸿沟。我国券商要充分认知被外资投行彻底甩在身后的生存危机。

第三,打造值得投资者信赖的自力更生的投行是迫切的战略任务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 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其核心是,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行业机构要潜心修炼“内功”,着力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服务,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等错误论调。券商行业作为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力争在战略能力、专业水平、公司治理、合规风控、人才队伍、行业文化等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不可否认,我国券商长期处在襁褓生存和倚重政策偏饭的环境之中,这已成为我国证券业的最大软肋。要真正实现证监会倡导的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额目标,当前最关键一役,就是果断整风肃纪,强化责任担当,提高道德素养,克服致命缺陷,切实增强驾驭资本市场本领,敢于走向国际开展业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一流投行应有的水准,空喊口号于事无益。任务艰巨,形势逼人。

2 阅读:167

李国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