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券商基金从迷恋“北向资金”的梦中醒过来了吗?

李国魂 2024-03-19 20:07:38

牢记使命,金融报国

今年2月以来,北向资金蜂拥进入A股市场。出现多个单日净买入超过百亿元的交易日。Wind数据显示,仅在2月份,北向资金的净买入金额合计达到607.44亿元。截至3月12日,今年以来北向资金的净买入金额已经达到了523.04亿元。2023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37.03亿元。其中,沪股通合计净买入219.27亿元,深股通合计净买入217.76亿元。

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沪深港通相继开通,允许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合规合法资金在限定条件内相互流动。意味着海外资金投资A股的渠道增加,成为A股市场里程碑事件。自陆股通开通以来,北向资金连续10年加仓A股。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金额达到18206.05亿元。2018年至2021年之间,连续4年净买入A股均在2000亿元以上。而2022年、2023年度净买入A股金额分别为900亿元和437亿元。

就说今年吧,北向资金显然整体错过了价值洼地带来的建仓机会。2023年8月初到2024年1月19号,北向资金累计净卖出2500亿,持仓下降25%。如果你按照他们的操作思路,自然也就倒在了黎明前的黑夜,现在只能和他们一样被迫进场追高。

与北向资金相反的资金流动自然是南向资金。2023年即使恒指一路弱势下行,但是南向资金依然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全年维持净流入态势,净买入规模大约3188.4亿港元,较2022年全年3863亿港元减少20%。累计流入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一度超过2.9万亿港元。港交所数据显示,2023年前10月,南向资金占港股日均成交额的比重也创出新高,达到15%的水平。

观察北向资金月度入市资金

说明自沪深港股通以来,内地流向香港市场的资金相比北向资金多流出17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南向资金关注“中特估”行情的收益取得大胜。中字头成为南向资金加仓的主要目标。伴随南向资金的持续加仓,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神华港股股价2023年分别累涨37.55%、50.46%及36.19%。相反,买入科技股者亏损累累。美团、商汤、快手全年分别下跌53.12%,47.75%及25.48%。

整体说,北向资金远远配不上我国内地券商基金甚至媒体顶礼膜拜慷慨赐予的“聪明钱”这顶桂冠上的光环,相反,投资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个大散户。

一、券商基金把神话迷信北向资金当成不作为的最好借口

自2020年开始,境内头部券商和基金的研究者们甚至是首席经济学家,无一例外把北向资金敬若神明。券商、公募、私募,权威专业媒体,如同众星捧月般迷信北向资金,奉承其为“聪明钱”、外资看多看空A股的“风向标”,甚至成为券商基金的主要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还开启了邯郸学步式建仓模式。理由极其丰满:北向资金是全世界各路精英智慧和财力能力动力的集中表现。

这种严重背离自身责任担当的惰性,因其推波助澜,自己作孽的结果是,一种谴责和唾弃境内研发机构拿来主义得过且过的趋势不断累积。广大投资者也深感主导深沪两市的不是内地的投资者和机构,而是区区北向资金被彻底带偏了内地投资路径和思维。拥有接近50万亿规模的基金业被区区千亿规模的北向资金牵着鼻子走,就是这两年基金业连走麦城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北向资金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解读,让中国股市2亿多中小投资者一头雾水。

撤单潮原因何在

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行业陷入短视、浮躁的发展氛围和健康标杆的迷失,在大跃进、大发展、大跨越的盲目扩张规模和投机冲动驱使下,完全背离了基金应该具备的稳健发展、严防风险、股东至上的信念。而每一次的暴跌,都显示出基金稳定大盘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是一路争相杀跌,变相成为外资力量成功抄底的推手。

二、邯郸学步北向资金选股策略,导致自己失去独立行走能力

客观说,随着A股被纳入新兴市场指数(MSCI)、富时罗素指数(FTSE)且不断提高比重,北向资金在A股市场的成交额也在增大,确实具备所谓“外资风向标”的市场涵义,也代表了国外投行和外资机构对A股走势的判断。在信息搜集的宽泛程度、国际动态的捕捉反馈方面确有借鉴之处。作为投资者,无论是跟风买卖还是借鉴其操作思路,的确不足为奇。作为市场超级主力的公募私募基金以及券商,弃守独立判断,陷入盲目跟风,不得不说是我国内地证券业基金业的悲哀。

头部券商海通证券的分析师甚至给北向资金戴上了投资旗帜的桂冠。海通广东分公司首席投顾林茂华对北向资金的溢美之词:北向资金就是一种旗帜信号。2023年1月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三年疫情的尘埃落地,各行各业万物复苏,资本市场也是跃跃欲试,北向资金就是一名旗手,强而有力率先的引领了市场的方向。最近我们的策略是非常吻合北向资金的交易风格。从2023年开年后第一个月北向资金这种强而有力的买入力度和买入风格。

海通证券认为北上资金就是一种旗帜

结果呢?这脸打得生疼。大肆唱多的板块中,众多股票在腰斩之后接着还有脚踝斩。证券时报数据宝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针对券商的研究报告,证监会对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民生证券、信达证券、申港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国融证券、国盛证券、天风证券、东亚前海证券、招商证券、英大证券、渤海证券等机构开出上百张罚单。主要问题是研报结论缺乏数据支撑、无法保证信息来源真实性、工作底稿信息缺失、引用数据信息陈旧。

三、宣称北向资金是“聪明钱”实质是一个聊以自慰的噱头

用权威的大数据辩证观察北向资金胜率,严格讲就是一个大号散户。因为其钟爱的股票中,超过七成持股浮亏,和吹捧的“聪明钱”名号绝对名不副实。

跟踪北向资金的操作手法,就是追涨杀跌、捕捉热点、见风使舵三板斧。此等作为也引导众多内地不知真相者盲目跟风。举例说,仅仅一个茅台,今日高价买,后天低价扔,来回折腾,乐此不疲。茅台之所以成为成交量冠军,与他们的贡献密不可分。

北向资金连续十年净买入额度

北向资金的构成十分复杂。它仅仅是香港证券市场上参与陆港通交易资金的统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外资主流资金。既有长线配置型和短线交易型资金,亦有主动管理型及被动跟踪型资金。投资者从北向资金交易信息中并不能判断具体是哪类资金流入哪类资金流出,对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而言,需培养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用香港业内人士的话说,北向资金由外资机构的自营投资、外资投行的托管资金、中资投行的托管资金三部分组成。但实际参与者依旧是散户化主导。

而受制于不同投资主体性质的影响,决定了操作上根本不具备高度协同条件。仅从汇总后的资金流动数据就可以推断出投资者类别和交易偏好方向,就是典型的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对此过度渲染和错误解读,实际就是恶意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反而成为了券商基金们强化扩大收割“散户韭菜群”的噱头。

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2020年北向资金盈利幅度均超过20%,而2018年和2022年亏损超过20%。和沪深300指数相比,北向资金在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均跑赢指数,在2019年和2022年则跑输指数。

值得警惕的是,北向资金当中交易型资金占比越来越高。2022年8月以来体量已经超过配置型资金,说明交易型资金正在成为陆股通的主导。

一个事实恐怕谁也不会否认,所谓北向资金,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内地资金。因为香港股市配置杠杆便利,放大资金增量,借助陆港通重回深沪股市,与内地资金做配合。

从成交占比看,北向资金历史日均成交额450亿元,最高不到2000亿元,占A股总成交仅一成左右。2022年以来,北向资金活跃度有所上升,但日均成交额依然低于1100亿元。经测算,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成交金额仅占A股总成交金额的6%左右,北向资金持股仅占A股总市值的3%左右。2021年之后,北向资金择时信号的准确性开始大幅下降,相对应,跟随北向资金的买入策略超额收益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消失,最近两年甚至显著跑输指数。

中国股民数量突破2.2亿

华创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姚佩从投资效果角度对北向资金做出统计:2014年以来,北向资金取得明显超额收益区间主要集中在2016—2019年,2020年以来北向资金相对偏股型公募基本无超额收益,2021年的牛市行情收益竟然为-7.6%。

四、亟待修改北向资金交易信息披露机制

北向交易信息的披露,最初是为了有效揭示、提醒北向交易额度使用情况而实施的一项特殊安排,但其披露频率和内容与A股市场信息披露现行规则完全不同,过于另类,实际成为市场困扰因素。当然也不同于国际主流市场通行的普遍信息披露规则。

相较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北向资金每日的交易数据完全公开。北向资金交易信息涉及了盘中实时交易信息及盘后买卖、交易居前股票等信息,是披露频次最高、披露内容最多的交易信息。特别是北向资金实时买入、卖出金额数据。尤其是买卖盘中、盘后均有实时披露。如成交个股、成交额(量)、日末持仓数量等。无疑,北向资金的实时动向造成市场其它资金的“跟风效应”,自然成为其吸引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甚至远远大于自身交易占比所反映的水平,已经成为量化交易和众多机构忽悠的道具。

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的经验看,普遍没有要求某类特定投资者盘中实时披露资金动向和盘后披露持股信息。欧美日等主流市场均不在盘中实时披露某一特定类别投资者的交易信息,更不会在交易信息披露机制上,对国内与国际投资者做出区别安排。我国内地将北向资金的信息枇杷露单独处置,本身就是异样化问题。

这个特立独行的交易信息披露规则,却恰恰被境内的机构投资者借此信息优势,成为忽悠中小投资者的利器。降低或改变披露内容以及频率迫在眉睫。

五、国内券商必须彻底摆脱被华尔街投行完全拿捏的尴尬局面

大家不会不记得。2023年7月4日,高盛专门针对中国银行股的长篇唱空分析报告《测试“不可能的三位一体”》。12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平安银行。无论是评级卖出还是买入或者中性,都暴露出高盛骨子里对中国银行业的极度负面评价甚至敌视态度。

8月3日,摩根士丹利选择在中国最高层刚刚宣示力挺股市之际。其总部策略师宣称“下调中国股票评级,该报告将中国股市评级下调至持股观望,并建议投资者应在这一轮的上涨中获利了结。

2023年12月5日至7日,美国评级机构穆迪穆迪先后宣布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1不变,但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将8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评级展望由“稳定”降至“负面”;将10家中国保险企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工银安盛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前景展望也下调至负面。

同时对我国香港澳门信用评级做出负面展望。这是近七年多来穆迪首次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见到任何一家头部券商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反驳报告,反而是中小投资者自发在媒体平台展开反击。

与境外券商投行肆意搅动中国股市的行径进行对比,我国境内券商不仅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报告,相反,他们的研究报告恰恰成为自身最大的软肋。连续多年研报违规是券商的核心问题之一。证监会指出主要问题是研报结论缺乏数据支撑、无法保证信息来源真实性、工作底稿信息缺失、引用数据信息陈旧。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年我们的券商所出的投资价值报告,基本贯穿这样的立场:如果提高利率,中国股市必然下跌;实施降息,人民币出现贬值,股市肯定下跌。甚至认为表现优异的中国经济都成了他们报告当中股市下跌的背锅侠。结论就是中国股市的主旋律就是下跌。

券商的研究报告赌咒发誓推荐的股票竟然80%跑输大盘,甚至被特别处理直至退市。忽悠投资者成为多年屡教不改的顽疾。

事实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券商们根本无法取信于投资者,谁又是中小投资者可以信赖的托付者?境外券商投行恶意做空中国股市的行径依靠谁来反戈一击?

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好在国家在危急关头果断调整中国证监会的领导班子,起到扭转乾坤的定力。回头再看这些华尔街投行的嘴脸,可谓吃相实在难看。他们的嘴已经无法称之为正常的嘴了。难道整个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在他们唱空唱多的几个月之内完全颠倒了吗?

今年2月以来,摩根士丹利短短10日之内连续3次唱多。

2月29日,发布研报,监管政策立场变化、对私营部门提供支持、房地产市场企稳、物价指数回暖等因素,都在助推A股市场复苏,并吸引资金流入。同时,管理层对针对量化的监管,超万亿元量化基金为代表的投资部门被要求收缩杠杆,减少了对中国股市的系统性冲击。因为高频策略趋同,很容易造成不同私募管理人的程序化买卖信号趋同,进而构成同涨同跌的反馈。

3月4日的报告指出,整体而言,A股市场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去年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定价较为充分,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将进入平稳运行的态势,对市场压制作用要弱于去年,市场对边际改善将更加敏感,赚钱效应有望显著增强。

3月5日的最新报告认为,全球长期投资者撤出中国股票市场(A股和港股)的行动已经按下暂停键。

高盛唱多也开始不遗余力。其研究部发布的3月份最新研报,中国已持续加强上市公司股东派息和回购、投资者保护以及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决定维持对中国A股的高配评级、对H股的中性评级。预测2024年MSCI中国指数(明晟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预期收益为10%,企业盈利增速预计为8%到10%。

3月8日,高盛宣布推出日本交易银行业务,关闭东京分行。声言资金在撤离印度日本股市进入中国市场。摩根士丹利随声附和外资减仓日本和印度股市,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股市资金流出压力已经消退,外资已经停止撤离中国股市。

外商独资公募联博基金指出,根据“联博中国A股市场情绪指数”的过往走势,目前市场情绪已接近市场底部,是投资股市的好时点;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2024年降息,资金有望回流中国股市,全球货币环境有利于A股市场;而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A股市场目前的市盈率为10.3倍(数据截至2024年1月26日),在全球主要股市当中是估值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2023公募基金清算统计

相反,我们看到国内券商仅仅是转发一下境外投行券商的唱多消息而已。今年一个季度即将过去,我们基本看不到所谓的头部券商有什么参考价值的报告出台。相反,看到的还是对转融通和量化交易被严加限制的抱怨。竟然把落实证监会关于停止转融通日内交易的医务工作当成政绩大肆传播。彻底扭转内地券商和基金责任失当和惰性顽疾,已经成为振兴资本市场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必选必答题。

今年以来,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外资机构的看多不仅仅停留在嘴上,而是言行高度一致。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年内已有311家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975次。高盛集团、瑞银集团、野村证券株式会社都在其中。有18家机构调研10次及以上。纽伯格伯曼欧洲有限公司以37次调研次数位居榜首。

结语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3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 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其核心是,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行业机构要潜心修炼“内功”,着力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专业服务,坚决破除“例外论”“精英论”“特殊论”等错误论调。强化管理人、高管及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健全基金投资管理与销售考核及评价机制,完善与投资者回报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强调公募基金行业要恪守信义义务,真正把投资者的利益摆在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前面,切实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业务本位。

券商行业作为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的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力争在战略能力、专业水平、公司治理、合规风控、人才队伍、行业文化等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任务艰巨,形势逼人。敢于知耻而后勇,定能取得被投资者称道的硕果。

4 阅读:296

李国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