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的评委--李明

糖博唬言车谈 2024-02-12 07:05:25

这次第九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李明是评委之一。他有二十二位弟子在这次书法展中入展,不可为不牛。但随着事情的升温,质疑声不绝于耳,李明却未出面澄清半个字。这个确实不太好澄清,会有越描越黑、贼喊捉贼之嫌。沉默就是最好的回复。

你李明可以沉默,但总有喜欢多事且不沉默的---长安居(本名白爽)。

前些天看到长安居吃败官司,需赔人家13万。不知道这个钱赔到位了没?

书法界,长安居是个响当当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前些天吃败官司才知道他叫白爽。

每逢书法界有动静或有不公或有嫌疑,都能见到长安居深度剖析的长文。说白了,长安居对多数人都看不惯,写的文章大多犀利,并以讽刺、贬低为主。被写到的人自是对他不满或憎恨。但多数人又喜欢他这敢说敢写的风格,把书法界现象看的明明白白。再说白了,书法界需要这些人来说些真话。

以下为转发长安居的文章(文章较长,读者需有点耐心):

为李明澄清一下

作者:长安居

我有个习惯,我每撰写一篇书法批评文章之前,常常会把待写文章的内容梗概先于本人的微信朋友圈发布。这相当于进行一次读者调查,假如点赞、留言的微友多多,说明这篇待写文章的主旨内容,能引发读者诸君的共鸣,于书坛之内备有相应的公~共价值,而后我会据此梗概,把这篇文章完成并刊出。

昨天循此旧例,我将《一声师娘动书坛》的文章梗概,先于本人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本文批评的主体对象是李明,所运用的批评依据,当然是来源于那张广泛流传的"琢庐书院"微信群群聊截图。

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条微信朋友圈发布不久,我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者说他就是李明本人,这让我颇感意外。我们互相寒暄一番之后,就进入到谈话的主题。李明说话的语气很诚恳,他向我比较详细介绍了本届楹联书法展的评审经过。

我要先向读者诸君说明一点儿,以下所述内容,不是我要帮着李明说好话,更非为帮着中国书协来"洗地"。只不过,凭借我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研判,我感觉李明没有说假话。从公平公正的立场出发,我认为有必要为李明澄清一下,至于此中究竟孰是孰非,在读者诸君而言,当自有公断。

就李明通话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

一,李明"琢庐书院"所招收的书法学员,主要以向其学习行草书者居多,本届楹联书法展中入展的22位"琢庐书院"作者,其入展作品也集中于行草书。而本届楹联书法展的初选,是以书体分组的方式先予初评,身为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的李明,被分配在"楷隶组"担任初评评委,就是说,于初评环节,他想对自己学生的作品特别关照(其学生的应征作品多为行草书体),也爱莫能助,因为他几乎就见不到其学生的应征作品。

二,通过初评,进入复评阶段后,共16位评委参与了具体评审,如王彦等作为中国书协分管展览工作的领导,只对现场的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对具体的评审工作不作任何干预。

复评工作的程序,共进行了两轮,每一轮以每件作品得分的高低,作晋级或落选的取舍。中国书协方为了保证本次展览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所厘定的标准是:每件进入第二轮复评的作品,即终评环节的评审,每件作品须获得半数以上评委的投票,始能成为可以确认的入展作品。也就是说,在16位评委中,须有8位以上的评委,共同为一件作品投票,"这一件"作品才能最终取得入展作品资格。

李明告诉我,在此程序中,他如何可能作弊?他如何可以同时"搞定"七位以上的评委,一齐为其学生投票?我查验了本届楹联书法展评委的名单,名单所列的评委如:杨耀扬、吴振锋、何来胜、汪永江、沈浩、陈洪武、邵佩英、赵山亭、董文广、韩少辉、高亮、戴文等等,均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道"的"老作者",我确实不相信当下的李明,有能量把以上名单中的七位一﹣"搞定",来一齐为其学生投票。这是我选择相信李明所言真实性的最主要一条理由。

三,就网络上对李明作弊行为的指斥,李明自称是冤枉的,他说本届楹联书法展评审现场的全体评委都能证明其清白,且整个评审的过程,无死角全程监控录像,有专人自始至终守在监控设备房监督评审现场的整体秩序。

李明作品

李明作品

(入国展作品。几乎复印。非李明书)

为验证李明上述所言内容的真实性,就此我又向能联系到的11位评委予以核实,从核实结果看,李明与我通话的内容基本属实。综合部分现场评委的核实回复,又可总结为如下三点:

一,在本届楹联书法展多数评委的印象里,李明好像是第一次担任书法"国展"的评委,他在评委的构成团队中,属资历较浅者,他很难去操控多名评委,为其学生拉票,况且四位监审在评审现场来回巡视,李明评审作弊的空间几乎没有。

二,中国书协方在此展览评审工作展开之前,所提出的评审准则,即在于要通过本次评审,明确向"展览体"书法宣战,故而杜绝旧有的"展览体"书风是评审规则内容的大要所在。举凡玩"苦肉计"的楹联书法作品(注:以"龙门对"形式,密密麻麻书写一大片小字的作品),包括以色宣、笺纸取悦评委的楹联书法作品等,在评审的各个环节中,均对之慎之又慎,严格控制。评委的审美倾向,或曰展览导向,是以白宣纸为主体的传统楹联大字自然书写。

三,旧有的书法"国展"评审,一般是四天,本届楹联书法展的评审则历时五天,每天的评审工作从上午九点开始,要延至晚八点后,最迟的两次至晚十点之后才结束。据某位评委道及,本次评审工作所达到的劳动强度,是他以往担任"国展"评委工作,所没有经历过的。某位评委又说,用一次展览的评审,试图纠正以往书法"国展"的所有积弊,无疑是不现实的,但中国书协方意欲纠正以往"国展"弊端的积极愿望,应在展览作品见之于世后有所体现,他希望我针对本次展览的具体作品继续作出批评。

务请读者诸君注意了,我想再次重申,就李明"琢庐书院"22位学员,大规模成批量冲进本届楹联书法展的书坛公共事件,我所掌握的信息大抵如上。我仅仅是据实陈述,并根据有关事实的内在逻辑,而得出李明不太有可能在评审中营私舞弊的结论。我的这个结论,未必就是绝对真相,这需要展览作品悉数呈现于公共空间后,才能获得终极的验证。

李明"琢庐书院"22位入展作者的名单,是我们掌握的关键信息,待本届楹联书法展的展览作品面世了,我们大可按照这一名单按图索骥,逐一检验其艺术水平。若此22件作品能达到展览总体水平的平均值,那么李明将从这场负面舆论的漩涡中彻底解套,假如从这22件作品中又暴露出新的问题,起码我会在第一时间向李明追责,这是我对读者诸君的承诺。

此番由李明引发的这场书坛公共事件,让我不期联想到一件旧事,约在20年前,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首次举行,这是一个规模盛大的国际性美术活动。也就是在本次活动中,展览评委会主任刘大为先生(时任中国美协主席)女儿的作品,被评为大奖作品,此消息甫一见报,就在美术界炸了锅,美术界不是书法界,敢言能言的"大侠"多多,而美术界的官媒也不惮于刘中国美协主席的职位,在我的记忆里,其时之媒体对刘提出严厉批评者不在少数。

在这场以刘氏父女为主角的舆论风潮中,共有正反两方,正方观点认为刘女的作品达到了大奖作品的水平(注:刘女的确是比较优秀的画家,她的那件获奖作品也的确备有相应的学术水准),"举贤不避亲"的古训适用于对获奖作品的选择;反方的观点则认为"回避制度"是一切艺术评奖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没有"回避制度"的艺术评奖,将失去基本的公信力。对此问题的争论、争鸣、批评、商榷,持续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最后大家得出的普遍共识,还是相对统一的,即"回避制度"在艺术评奖的具体操作中不能或缺,没有"回避制度"的艺术评奖是不足取的。

当下的美术界在评奖评审活动中,是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回避制度"?是我不了解的。但在今天的书法界,我们对评奖评审活动中需时时面对"回避制度",好像并没有多少切实的思考和构建,这显然是中国书协展览组织工作程序中所缺如的部分。

有人宣称,但凡想出任书法"国展"评委的,个人都不能开设书法培训班,此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第一,书法家是人,他们也有正常人基本的物质需求,书法家别无他技,课徒、鬻艺两项是大多数书法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况且书法家有权利去追求富足的生活,书法家应该拥有体面的生活。书法家开设了书法培训班,就禁止其出任书法"国展"的评委,既不公平,也不现实;

第二,面向热爱书法的后学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有成就之书法家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有所成的书法家,如果放弃了这份担当和职责,书法家本身的公共价值就会打打折扣,学有所成的书法家不仅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而且要将这份关乎书法未来、前途的职责躬行不辍,直至终老。能出任书法"国展"评委者,必是学有所成的书法家,学有所成的书法家倘是为了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不能出任书法"国展"评委,这岂非蔚成一个因噎废食的笑话?

当代书法"国展"评审回避制度的建立,需要整个书坛集体智慧的合力促成,不能由一两个人、十几个人说了就算。而"回避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俨然已成为中国书协目下最迫切着手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书协对书法"国展"评审回避制度思考和设立的缺失,是引发本届楹联书法展舆论危机的起因,从这一源自民间书坛的舆论危机为观照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书协工作水平的低下、无能。中国书协在民间书法界的口碑中,虽然时被人蔑称为"书邪",且有很多十分不光彩的过往,但具体到这一件事,就我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中国书协一方绝不理亏。按照常理,中国书协应在舆论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运用官宣形式,通过罗列可信证据的方式,以澄清事实的真~相,这既是对中国书协的社会声誉负责,也是对李明本人负责。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中国书协面对舆论问责时表现出的惯有常态,中国书协采取"一言不发"的"拖字诀"来处理自身的舆论危机,大多是因其理亏之故,从个人卸责的角度讲,这不失为一个"最好"的方法。但在其不理亏的状态下,中国书协为什么仍要"装睡",不敢正大光明地回应舆论质疑呢?我想其中的因由大抵有二:

第一,中国书协在遭遇舆论风潮挑战时,已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僵化惯性,即令自己是清白、有理的时候,其内心深处也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潜意识。我们不是对中国书协方作"诛心"之论,在我看来,中国书协主事者的内心深处实际铭刻的工作准则,不在"勇于担当",而是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的这个说法没错吧?

第二,中国书协方作为当代书坛学术话语权的绝对垄断机构,它对民间书法界的质疑、批评,从来也是不置于眼角之内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名言曰:"泉力只对泉力的来源负责。"中国书协主事者手中掌握的各种泉力,均非得自全体会员的授泉,所以他们不会在乎普通会员的质疑、批评,他们只对"上"负责,对"下"则是不屑一顾的。当然,此乃一深层次且无比复杂的问题,短时间内无以解决,可以暂且不作深论,但在普通会员一方则不可不知、不可不明。

经此一事,中国书协方是否应考虑改变一下自己既往的工作做派?在信息畅达的网络时代,中国书协其实更容易重塑自己"亲~民"的平易形象,中国书协的主事者唯有放下自己"高贵"的架子,把自己置身于万千普通会员的人海中,认真虚心地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书协工作才会有的放矢,不流于"只唯上,不唯实"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设若中国书协分管各项工作的主席团成员,在每一年的每一季度都能举办一场与书法民众互动的云上"见面会",直面当代书坛最棘手的现实问题,与普通会员共同协商之、讨论之,中国书协的工作绩效想不实现飞速提升都难。至为遗憾的在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保住私利,不计公义"的处世策略,早已深入至中国书协主事者们的血液里,普通会员再多的有益建言,对书坛"官~长"来说,悉如"过耳"的"秋风",那是一个不值一提啊!奈何奈何!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所担心或不安的心结只有一个,在此也一并坦白上禀读者诸君。李明在本届楹联书法展的评审工作中,没有主动参与舞弊是一个不难确认的事实。但其门下弟子的入展作品,是不是全系对"李明书风"的"复制"?却是我现存的一个最大疑问。如果李明22位弟子在本届楹联书法展的入展作品,都是对"李明书风"的简单模仿而获得参展资格,这不啻又为中国书协的书法"国展"评审工作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我记得在二、三十年前的河南书法省展的评审程序中,河南书协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投稿作者凡简单模仿河南代表书家,如张海、周俊杰、李刚田诸先生书风印风者,通常会采取直接"拿下"原则,河南书坛中人以为,这是河南书法创作活力至今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南书协曾有的这一展览评审工作经验,中国书协不妨采取"拿来主义"。

书法批评的公信力必须建立在事实感之上,本次由李明引发的书坛舆论风潮,在比较可信的事实层面上检验,李明恐怕是冤枉的。因之,站在公义的立场,作为一位来自民间的自媒体人,我有责任和义务为之澄清一下,而媒体人最大价值的体现,无过追求新闻事件的真相。

以上文章:长安居说了李明说的话,李明说的话被长安居说了一遍。到底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不是真话?读者自酌

0 阅读:4

糖博唬言车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