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德回忆:当年和王树声讨饭回延安,他长相凶,讨饭都是我出面

阿皮虾说历史 2024-11-03 18:02:40

杜义德回忆:当年和王树声讨饭回延安,他长相凶,讨饭都是我出面

1937年的一个寒冷早晨,在甘肃某个偏僻的村庄,两个衣衫褴褛的汉子正蹲在一户农家门前。站在前面的是个瘦高个,后面却躲着一个相貌凶悍、满脸紫红色酒刺疙瘩的壮汉。"大哥,能否赏口饭吃?"瘦高个轻声下气地说道。谁能想到,这两个讨饭的汉子,一个是后来的开国中将杜义德,另一个竟是日后的开国大将王树声。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的王树声还是西路军的副总指挥。为什么堂堂副总指挥会沦落到讨饭的地步?又为何要让杜义德出面讨饭?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西路军失利与分散

1937年初的甘肃河西走廊,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西路军在经历了数月的艰苦作战后,终于在倪家围子遭遇了致命打击。3月14日,在祁连山脚下的石窝山,一场决定性的会议正在召开。

会议由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持,气氛十分凝重。当时的情况已经万分危急:弹药即将耗尽,给养所剩无几,战士们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更严重的是,部队已经被马家军分割包围,继续集中突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就在这种危急关头,军政委员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陈昌浩、徐向前两位主要领导同志先行返回延安汇报情况,其余部队则分成三路分散突围。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当时形势下的无奈之举。

分散突围的方案很快确定下来:由李先念同志率领左支队,王树声率领右支队,毕占云就地带领其余同志打游击。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分散,竟让一支革命队伍陷入了生死离散的境地。

王树声率领的右支队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他们必须穿越祁连山脉,在茫茫雪山中寻找生路。队伍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骑兵师师长杜义德。他们带领着数百名将士,开始了这段艰难的跋涉之旅。

然而,命运似乎跟右支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刚开始行军没多久,敌人的追兵就已经咬住了他们的后路。为了甩开追兵,队伍不得不在夜间行军,白天隐蔽。但高原上的寒冷和缺氧,让许多战士在马背上昏昏欲睡,有的甚至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更为不幸的是,在一次急行军后,队伍竟然失去了联系。第二天早上,当王树声和杜义德清点人数时,发现身边只剩下了24个人。这24人中,除了王树声和杜义德外,还有骑兵师参谋长李彩云、作战科科长李新国等几名军事干部,以及一些警卫员、通讯员和战士。

就这样,一支本该有数百人的右支队,在祁连山的风雪中,只剩下了这24个浴血奋战的勇士。他们不知道其他同志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但是,为了革命的理想,为了能够重返延安,他们必须继续前进。

这24个人身上的担子很重,他们不仅要完成突围的任务,更要为失散的战友们指明方向。因此,他们在艰难跋涉的同时,还要留下各种记号,希望失散的战友们能够寻着这些踪迹,找到正确的方向。

二、生死考验中的战友情

24人的队伍在祁连山中艰难跋涉,然而这并不是他们面临的最后考验。1937年3月下旬的一天,当队伍行进到一处山谷时,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了马家军的骑兵队。敌军显然是沿着他们留下的足迹追踪而来。

在这危急时刻,王树声当即下令队伍分散隐蔽。但很快他们发现,敌军不仅有前队,后方同样有追兵逼近。这种险境下,24名同志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由5名战士断后,掩护主力转移。

这5名断后的战士中,有一位叫张德山的通讯员,他曾在西路军最艰难的倪家围子战役中九死一生。还有一位姓李的警卫员,是王树声的贴身警卫,曾在多次战斗中救过王树声的性命。这5名同志主动请缨断后,他们的任务是要在悬崖峭壁之间,以少敌多,为其他同志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

断后战士们选择了一处易守难攻的山口作为阻击阵地。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用仅剩的子弹成功阻击了敌军近一个小时。等到主力转移到安全位置后,这5名战士准备向预定地点撤退,却不幸遭遇了敌军的包抄。

当其他同志撤离到安全地带后,等待了整整一天一夜,却再也没有等到这5名勇士归来。后来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这5名红军战士在弹尽粮绝之际,宁死不降,最后选择了跳崖壮烈牺牲。

失去了5名战友后,剩下的19人继续向东进发。但命运似乎总是不肯放过他们。第二天清晨,队伍在穿越一处山梁时,又遭遇了敌军的伏击。在这次遭遇战中,又有8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包括骑兵师的一名参谋和两名老战士,他们都是从江西就跟随红军北上的老同志。

损失如此惨重,但幸存的11人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继续在雪山中穿行,白天藏身于山洞或密林中,晚上则借着月光赶路。这时候,他们已经没有了给养,只能靠吃野菜、树皮充饥。有时运气好,能在山谷中找到一些野韭菜或是羊肚菌,这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就这样又艰难跋涉了数日,队伍再次遭遇不测。一天夜里,他们在穿越一处险要的山隘时,遭遇了土匪的袭击。在这次遭遇中,又有3名同志中弹牺牲。其中包括一位姓刘的老班长,他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向导,对祁连山地形最为熟悉的人。

最终,只剩下了8个人。这8个人中,除了王树声、杜义德等主要领导外,还有李新国、曹丕堂等几位年轻干部。他们互相搀扶着,在茫茫雪山中继续寻找着回延安的路。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一支军事队伍,而更像是一群相依为命的亲兄弟。

在走出祁连山前的最后一站,这8个人在一处偏僻的山村遇到了一个商人。这个商人告诉他们,在东面不远处有红军部队驻扎。这个消息让所剩无几的队伍看到了希望。但为了确保安全,王树声决定将8人分成两组,分别寻找回延安的路。

三、跪着讨饭的副总指挥

最后的8人分成两组后,王树声和杜义德被分在了同一组。这对搭档就此开始了他们最为艰难的求生之旅。他们不得不放下军职身份,装扮成普通百姓,四处讨饭度日。

在一个叫做大庄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让杜义德终生难忘的事。那天,他们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上一口热食。当他们走到一户农家门前时,王树声突然推了推杜义德,示意他去讨饭。原来,王树声那张布满酒刺、相貌凶悍的脸总是让农户望而生畏,每次他出面讨饭,农户们都会紧闭门窗。

杜义德向前走去,恭恭敬敬地跪在那户人家门前。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正在院子里喂鸡,看到这个瘦高个的汉子如此诚恳,便端出了半碗冷粥。就在这时,躲在一旁的王树声忍不住咳嗽了一声。女主人往后门一望,看到王树声那张布满疙瘩的脸,立刻惊叫起来,把手中的碗摔在了地上。

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河西走廊的农村,当地百姓对红军还存有诸多误解。加上王树声的相貌确实容易引起误会,因此每次讨饭都必须由杜义德出面。即便如此,他们经常也只能得到一些剩饭冷菜。

有一次,他们来到一个叫小寨的村庄。这里的一户老农见杜义德衣着破烂,却举止有礼,便留他们在院子里吃饭。这位老农还特意煮了一锅热粥,还拿出了几个咸菜。正当两人狼吞虎咽时,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马家军来了!"

王树声和杜义德顾不上吃完碗里的粥,立即钻进了老农家的草堆里。那天,马家军在村里搜查了整整一个下午,所幸这位老农没有告发他们。直到天黑,两人才从草堆里爬出来,连声向老农道谢后,趁着夜色匆匆离开。

在这段艰难的逃亡路上,他们不仅要面对饥寒交迫,还要提防各种危险。有时遇到可疑的人询问来历,他们就说是去投亲靠友的。有时遇到检查站,就绕道而行。每到一个村庄,他们都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才敢进村讨饭。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一个叫做红崖子的地方。当时他们正在一户农家门口讨饭,忽然看见几个马家军的士兵往这边走来。情急之下,杜义德装作一个跛子,王树声则假装是个聋哑人。那几个士兵问了几句,见两人确实像是残疾人,这才放过他们。

就这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西路军副总指挥和他的警卫员,在甘肃的土地上辗转了将近一个月。他们走过了数十个村庄,经历了无数次危险。每天,他们都要穿过荒野,躲避追兵,寻找安全的落脚点。白天,在村庄里低声下气地讨饭;夜晚,则在荒野中相互依偎取暖。

这段经历,成为了王树声和杜义德之间最深厚的战友情的见证。多年后,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杜义德总是说:"那时候,我们已经不分什么长官和警卫员,就是一对生死与共的难兄难弟。"

四、终见曙光时的新危机

1937年4月中旬,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王树声和杜义德终于来到了宁夏境内。这里距离延安已经不远,但新的危机却在此时出现。当地驻扎着马鸿逵的部队,这支部队与中央军关系密切,对红军极为敌视。

在一个叫做红寺堡的地方,两人意外得知另外一组的战友已经遇难。据当地百姓所说,其中两人被马鸿逵的部队抓获,当场处决;另外四人在突围时失散,下落不明。这个消息让王树声和杜义德不得不更加谨慎。

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们决定改变策略。白天不再进村讨饭,而是在野外觅食。这段时间,他们主要靠野菜、树皮充饥,有时运气好能抓到几只田鼠。夜晚则轮流守夜,寻找机会向东突围。

一天深夜,两人在穿越一处哨卡时,被巡逻的士兵发现。情急之下,王树声用石头砸伤了一名士兵,而杜义德则从背后制服了另一名士兵。两人趁乱逃出,但杜义德的腿部被子弹擦伤。

伤势虽然不重,但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发炎。没有药物,他们只能用野草捣烂敷在伤口上。杜义德强忍疼痛继续跋涉,但行进速度明显减慢。为了不拖累王树声,杜义德几次提出让王树声独自先走,都被断然拒绝。

就在这危急时刻,他们遇到了一位姓马的回族老人。这位老人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对当地形势非常熟悉。得知两人的真实身份后,老人没有声张,反而主动提供了帮助。他告诉他们,在东面二十里处有一支红军游击队在活动。

但要到达那里,必须穿过一片戒备森严的地带。马老汉建议他们装扮成货郎,混入赶集的人群中通过检查站。为此,他不仅给了两人一些简单的货物,还教他们几句当地方言。

第二天一早,两人背着货担,混在赶集的人群中向东走去。果然在路上遇到了检查站。站岗的士兵盘问时,王树声故意说着生硬的方言,装作是外地来做小生意的。正当士兵起疑时,杜义德机智地拿出一些廉价的香烟分给士兵,这才化险为夷。

通过检查站后,他们没有立即寻找游击队,而是继续保持货郎的身份向东走。因为按马老汉的提醒,这一带经常有便衣特务活动。他们走了整整一天,直到确认安全后,才开始寻找游击队的踪迹。

就在他们即将接近游击队活动区域时,又遭遇了一次危机。一支马鸿逵的骑兵队突然出现在他们必经的山口处。这支骑兵队显然是在搜寻什么人。两人不得不隐藏在山坡上的乱石堆中,一动不动地等待了整整半天。

当骑兵队终于离开后,天已经完全黑了。他们借着夜色继续前进,终于在第三天清晨,远远看到了一面红旗在山头飘扬。那是游击队的联络信号。看到这面旗帜的那一刻,历经九死一生的两个人,终于看到了重返延安的希望。

五、重返延安后的新使命

1937年5月初,在游击队的护送下,王树声和杜义德终于抵达延安。这对在死亡边缘挣扎了近两个月的战友,成为了西路军高级将领中极少数生还者之一。

抵达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接见了他们。在详细了解了西路军失败的经过后,组织上很快给予了王树声新的任命。但在此之前,他必须先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前往兰州,营救仍在甘肃各地流落的西路军散兵。

这次营救行动极为隐秘。王树声改名换姓,以中央军某师参谋的身份进入兰州。他带着国民党军队开具的证明文件,以清查失散部队为名,在甘肃各地活动。短短三个月内,他就找到了十几名藏身在农户家中的西路军战士。

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营救发生在武威。当地一个叫张永寿的农民收留了两名重伤的西路军战士,将他们藏在地窖里已经四个多月。王树声通过当地的地下党员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展开营救。但就在准备转移这两名战士的前一天,当地保安团突然开始挨家挨家搜查。

关键时刻,张永寿的妻子机智地在地窖入口处堆满了粪肥,这才躲过了搜查。当天夜里,王树声让人把两名战士装进大米袋子里,用骡车运出了武威城。这两名战士后来成为了八路军的骨干。

在平凉,王树声又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西路军政治部的一名女干部带着三名女战士,一直藏在当地一个道观里。这个道观的主持是个爱国道士,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她们。王树声立即派人联系,准备实施营救。但情况很快有了变化。

原来,当地驻军已经得到密报,怀疑道观里藏有红军。为了转移敌人注意力,王树声故意在城里放出消息,说在城南发现了红军的踪迹。趁着大部分驻军都去城南搜索的机会,他安排人把四名女战士装扮成香客,混在进香的队伍中安全脱离。

这次营救行动持续到1937年底。期间,王树声不仅救出了数十名西路军散兵,还建立起了一个秘密的联络网。这个联络网后来成为了八路军在河西走廊的重要情报来源。

1938年初,王树声正式就任新的军职。临行前,他专门去看望了曾经给他们食宿的马老汉。这位回族老人已经加入了地下党,成为了当地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

至于杜义德,组织考虑到他在逃亡过程中表现出的非凡胆识,把他调到了情报部门。此后很多年,他都在河西走廊一带活动,继续着营救散落的战友的工作。据后来的统计,到1940年为止,通过这个秘密营救网络,先后有近百名西路军官兵重返延安。

1937年那个严寒的早春,王树声和杜义德在荒野中的跪地讨饭,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特殊的注脚。而他们后来的营救行动,则书写了这段历史的新篇章。

0 阅读:0

阿皮虾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