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一份名为百特公司向经销商发出《关于静脉输液业务调整的沟通函》在医药圈流传。该沟通函显示:“在充分考量患者安全和产品市场供应得到有力保障的前提下,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中国市场静脉输液产品的商业运营。”
沟通函表示,上海工厂生产的静脉输液产业将停止供应中国市场。同时全力支持相关客户的各项衔接,保证平稳过渡。百特方面回应健识局称,沟通函内容属实。
百特以静脉输液产品知名。1998年,中国还主要用玻璃瓶“挂盐水”的时候,百特就引进了软袋包装的输液,一度引领国内大输液市场。本次业务调整的正是百特最老牌的输液产品。百特在沟通函中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立足中国,积极转型并探索本地化合作,将更多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近期,外资药企接连退出中国市场,包括此前的优时比、麒麟中国出售成熟产品。退出的产品基本都是国内替代充分、竞争激烈的品种。这表明跨国药企的老旧业务无法在中国继续获得市场,必须提升产品竞争力,制定出符合中国市场的新战略。
保美国市场
调动全球资源补缺口
业内猜测,美国工厂遭遇飓风袭击是百特后撤的导火索。
今年9月,百特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马里恩工厂被飓风“海伦妮”袭击,一直处于停产状态,预计年底前才能复产。为此公司调整静脉输液产品的全球供应网络。
目前美国医疗机构里静脉注射液产品严重短缺,部分手术需要等输液恢复供应后才能重新提上日程。
为了保障美国本土的输液供应,百特不得不调动全球资源,从中国、加拿大、爱尔兰和英国的五家国际工厂进口脉注射产品,用于美国市场的缺口。FDA已紧急批准这五家工厂临时进口产品资质。百特预计,今年底前将有约200架次飞机从欧洲和亚洲进口静脉注射液,共计约18000吨物资。
大输液是各类手术和临床中不可或缺的品种,但价值并不高。不少企业花了大精力在包材上升级,开发了多室袋、直立软袋等创新包装,但本质上还是糖盐水等基础品种,大型企业开发意愿不高。曾有业内人士向健识局坦承,静脉注射液不是一个高利润、高投资回报的产品,整个产业已出现寡头效应。
美国60%的静脉注射液市场被百特所垄断,因此一场飓风就足以影响美国静脉注射产品的供应。静脉注射液产品短缺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7月,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也将脉注射液纳入了短缺药物的列表,官方预计短缺问题会持续到今年年底。
但是,美国市场遭遇不可抗力,并不是百特退出中国输液市场的真正理由。
百特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30年以来在大输液领域一直在行业前排。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以科伦为代表的大输液企业崛起,百特原来具有的产品优势早已不在。
2023年初,百特正式宣布重组合并业务条线,计划将剥离肾脏护理和急性治疗两大业务独立成一家新公司,同时裁减3000个工作岗位。同时,吴昕加盟百特、出任中国区总经理,与百特中国总裁徐润红合作,确保分拆工作顺利完成。
2024年8月,百特以38亿美元出售肾脏护理的子公司给凯雷集团,目前估计税后净收益约为30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底或2025年初完成。可见,即便没有飓风,百特进一步削减中国市场的产品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
过气产品不再吃香
百特在《沟通函》指出,在过去几年中,百特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业务转型方案,寻找适合输液业务长期持续发展的策略。
然而时间不等人,百特的策略没跟上市场变化,或者说,根本赶不上中国市场的剧烈变化。
2022年1月,广东11联盟集采,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范围,吹响静脉输液产品国产化替代的号角。科伦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目前全国已有8个左右省区进行基础输液的价格联动和带量集采,预计产品终端价格会下降,公司会同步降低销售费用,确保经营质量提升。
根据《2023-2029年中国大输液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策略报告》显示,百特在中国大输液市场的份额约为4%,位居第二梯队。而科伦、石药以及华润双鹤反超,已跃居市场前三位。
业内普遍认为,在全国集采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百特静脉输液业务退出中国市场仅是时间问题。
中国医药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令不少跨国药企无法适应。今年,优时比公司以6.8亿美元出售开浦兰、仙特明等成熟产品及珠海的生产基地;协和麒麟将中国业务以7.2亿元出售给香港维健医药。
外资药企曾经的成熟产品,如今已在仿制药的包围中基本没有了市场,“躺赚”时代早已不复,今后若想抢占中国市场,就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梭哈”创新药。礼来、诺和诺德的减肥药相继获批,诺华、辉瑞、拜耳等外企的新药也登陆中国。
2024年,围绕跨国药企的“裁员”、“砍管线”等关键词不绝于耳,全球医药市场布局正在经历新一轮转型阵痛。
撰稿丨小米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韩瑾睿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