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村留守孩子开一扇10.6英寸的窗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4-10-17 19:10:23

乡村小学生王小勇的经历,和很多社会新闻中的主角几乎完全一致——父母在外打工,当爷爷发现账户中的钱不见的时候,王小勇已经往游戏里充值了2000多元。

王小勇来自距离成都358公里的广元市旺苍县双汇镇中心小学。他的故事,是数百万中国留守儿童的现状之一,也是他们背后的家庭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当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大潮汹涌奔腾而来,乡村的孩子无可避免地被裹入其中,却又无法掌握漂流的方向。

但是,从2023年开始,对“王小勇”们来说,互联网不再只是意味着游戏、短视频。一块平板电脑,正在成为可以让他们重新去打量世界的新的窗户。

被困在数字化潮水中的留守儿童们

成都一扇窗公益服务中心教研主任黄秀峰曾在乡村支教多年,在山村实地走访时,他的最大感受,是“村子太安静了。”

记忆里的孩子们互相追逐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扎堆玩手机,内容主要是打游戏和刷视频。

安静的乡村背后,藏着让人不安的数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公共安全的互联网信息行为及治理研究”课题组前期调研发现,相当多的农村少年儿童呈现“低龄化触网”状态,其中不乏3岁就开始通过手机上网的儿童。

但从现实来说,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却又是远方父母与留守孩子之间最重要的纽带,无法回避。

对网络世界一窍不通的王小勇爷爷向学校求助,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追回了充值金额的90%。

老师们见多了这样的故事,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双汇小学的美术老师顾老师在上初中的女儿就曾偷偷用她的手机往游戏里充了500块,那次与游戏公司“战斗”的经验,如今成功帮助到了她的学生。但顾老师依然十分不解:为什么现在孩子的孩子对手机、对网络游戏如此痴迷?

顾老师和学校也想过一些办法,想把孩子们从那些游戏和短视频中“抢”过来,但却无从下手。学校的微机课早已形同荒废,由于没有专业的信息课老师,偶尔上课教的内容也不过是开关机和练习打字。

无奈之下,教美术出身的顾老师也亲自上场。上学期,她开始带着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上“一扇窗计划”的《小π信息科技课》视频课程。

前两学期的趣味摄影、视频拍摄课程相对简单有趣,又与美育相关,顾老师还能给学生一些指导,到了今年开始的编程课,她坦言已经有些难以招架,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能让他们再看一遍课件录像。

双汇小学学生在上编程课

一堂数字摄影课可能带来的改变

三年以后,当张小荷翻开八年级《艺术·影视》的课本时,她可能会想起当初在旺苍水磨镇大河小学,在平板电脑上画下的第一笔。

去年上学期,已经因为电脑大多坏掉而很久没法开展一堂正常微机课的大河小学,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校园数字作品展》。在这堂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讲了错位摄影、创意涂鸦等内容,指导他们用手里的平板电脑进行创作。

学生们利用教学量角器拍摄错位摄影,对墙角的污渍、脱落的墙皮发挥想象,将它们变成惬意休息的小怪兽,对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校园,甚至身边的一片云、一朵花、一棵树任意想象。

看到老师头上点缀着橘红小花的头绳时,张小荷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个在草坪上跳舞的女孩,她应该穿着洁白的裙子,舞姿像小鸟一样轻盈,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张小荷借来了老师的头绳,在学校草坪上拍下照片后,开始用手指在平板屏幕上描画。

她的家庭状况并不好,父母因为身体原因都失去了劳动力,多亏了多方的资助才能继续学业。她喜欢画画,美术课之外,她还会自己去网上搜索画画教程,对着视频里的简笔画教程认真学习。这是她第一次真的像视频里那样触摸着发光的屏幕上,小心翼翼勾勒着线条。

张小荷的作品

大河小学学生的作品 两片镜片分别代表清澈的海水和被核污染后的海水

水磨镇小学学生作品 孩子们坐在操场上,想象着在海底畅游

大河小学学生的作品 校园一角的脱落墙壁成了孩子们想象中的大熊

顾老师的编程课和张小荷的《校园数字作品展》,从课程教学到平板设备,都来自XIN益佰计划支持的“一扇窗乡村学校‘互联网+教育’推动计划”项目的免费提供。从2023年开始,旺苍县23所小规模小学的学生们,一起上了这套《小π信息科技课》。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将信息科技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2024年,舞蹈、影视、戏剧义务教育初中“新三科”在许多地方开始行课。按照四川的政策,最快到2025年,全川的八年级学生就将直面这三门新课程。

乡村的孩子们该如何适应这些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课程?

黄秀峰和他的同事们以新课标为指导,给乡村小学生们设计了《校园数字作品展》《校园宣传片》《校园编程大闯关》《合格小网民成长记》四门课程,从易到难再到意识培养,综合了美育、摄影、剪辑、编程、网络素养等多项内容。

在成都公示的《艺术·影视》教材中,黄秀峰惊喜地发现了与《校园数字作品展》《校园宣传片》课程相似的地方。

也就是说,三年后,当张小荷和她的同学们翻开这套教材,镜头、景别将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知识点,因为他们曾从一扇10.6英寸的小窗里,体验过这个数字世界。

用科技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对于留守在乡村的儿童们,最心疼的,莫过于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们。

大河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附近的村子,他们大多家境困难,父母离异或失去劳动能力,才会来这所全年级只有20几个学生的村小。这些年纪尚幼,还未真切体验过贫富差距的山村孩子们不知道,手机里虽然能看到五花八门的世界,却也可能束缚他们观察和思考世界的路径。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夏柱智团队在调研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问题时,也表达过这样的担忧:沉溺在网络中的乡村孩子很可能会被学校的教育系统筛选掉,继而慢慢丧失在社会上流动的能力和参与教育竞争的机会。

这并非杞人忧天。

大河小学

双汇小学的校长已经感受到了一些苗头。他最惋惜的就是乡村的学生除了读书不知道要干什么,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科学家”这个模糊的答案,是许多孩子对未来职业的标准回答。

2023年,在了解到“一扇窗计划”可以免费提供设备,为老师和学生进行上课后,旺苍县主动联系了“一扇窗计划”寻求支持。

“一是让学生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弥补他们和城里孩子的差距,二是有设备可以让他们亲手去操作,这样就更能让学生感兴趣。”旺苍县电教馆馆长安勇表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扇窗计划”的项目不仅捐赠平板电脑、智慧电视等硬件设备,让学校可以多一间科技教室,他们还提供课件内容和教师培训,对村小来说,人力、物力都是宝贵的资源。

在大河小学,这一批捐赠的设备除了上“互联网+教育”课使用,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市统一的视频学习课上,它是最好的播放器;在前往周边研学时,它记录着学生们的难忘瞬间;偶尔,它还会在学校其他公益项目里客串,成为绝佳的摄影工具。

双汇小学校长也欣喜地告诉我们,在编程课上,两个以往听不了10分钟就开始走神的学生,一直紧紧盯着视频,“有了兴趣,就是一切改变的开始。”

留住乡村孩子面对未来的信心和竞争力

为乡村学生提供数字教育,这个公益项目黄秀峰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探索了许多年。

2014年,“一扇窗计划”发起;2017年,成都一扇窗公益服务中心成立;2022年,一扇窗乡村学校“互联网+教育”推动计划项目入选阿里巴巴公益“XIN益佰计划”;2023年,项目在四川旺苍县、山西新绛县、河南沈丘县和云南禄丰市等地支持了5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覆盖学生6934人。

一开始,他们只是收集二手平板电脑,装上各类学习应用,捐献给乡村学校,却发现这些平板电脑大部分时间被锁进学校保管室里;后来他们策划了课程,却因为要占用老师的时间而难以推行;最后,他们选择根据教育部新课标要求自己录制教学视频,老师只需要成为助教。

在项目推行之前,他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以此来规划课程:学校缺少设备——免费捐赠平板电脑、智慧电视为学校配置一间科技教室;乡村教师往往身兼多职任务重——将课程录制好,老师大部分时间只需要播放视频、维持课堂秩序;乡村老师没接触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师培训,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工作坊、示范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包等方式提高老师数字教育素养;乡村老师流失问题——至少邀请校长和一位任课教师一起接受培训;课程可能与学校日历安排冲突——一学期10节课,避开开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复习等时间段。

如今,随着项目的更广范围拓展,黄秀峰身兼数职。他不仅负责项目课程的研发、各地支援学校的走访评估,还在视频里成为“蜜蜂老师”,为乡村孩子们讲解编程的知识,以及成为老师们的老师。比如,针对像顾老师这样对课程依然有困惑,以及部分老师流动性的问题,他正考虑通过训练营的方式,让一个地区的老师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也有很多人问过他,一块平板,几堂课程,能改变什么呢?

“在乡村,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外界环境,都缺乏数字素养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乡村儿童普遍缺乏合理使用网络和数字设备的能力,城乡儿童之间的数字鸿沟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乡村儿童难以正确运用网络,成为数字时代的‘被抛弃者’。”

“我们希望的结果,不是孩子们获得多少技能,而是开拓孩子们的眼界,了解电子设备更多创新的使用方式,在以后接触类似东西时能不陌生,这样他们面对城里的同龄人,会多一点自信心。”黄秀峰说。

(文中学生老师皆为化名)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