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股民的心态是割裂的:每次跌破3000点,都怒其不争,盼着能收复回去;而每次收复3000点,却惊觉自己账户比上次3000点时缩水了一截。
然后,再跌破3000点,再收复,再惊觉缩水一截……周而复始。
进入7月份了,才总算醒悟,自己成了金融消费者。
半年前,我提出过类似的概念,没想到一语成谶。
5穷6绝,7翻车?
无论A股还是外面的成熟股市,如果以涨幅作为权重,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统计规律:就是5月大概率下跌,6月更差,但7月大概率能反转向上。
那句“5穷6绝,7翻身”的股市格言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7月,是希望之月。
博弈“开门红”,是近两年来的机构资金的惯性行为(除了实在很悲观的阶段)。这是由于2019~2021年间,存在一个明显规律:就是月度第一个交易日收涨,那个月也是大概率上涨的。于是,尽管这种规律在2022年以来已经不复存在,机构资金依然喜欢博弈“开门红”,因为他们知道,还能呆在股市里的小散,都还是怀抱希望的。
而真正能涨的月份,绝不是只有博弈“开门红”的那一天能涨;“开门红”之后还有延续性,“开门红”之前也有资金提前抢跑的痕迹。
咱们来看这次7月的“开门红”:
第一个交易日,指数收涨,但涨得有点抽象。虽然不至于像上周三那么明目张胆的缩量大涨,但也正常不到哪去。
第二个交易日,涨势并没有向题材扩散,而是直接哑火。
“开门红”之前,是抽象的抢跑;“开门红”之后,没有延续性。
好不容易等来的希望之月,恐怕没有“翻身”,只有“翻车”。
若真“翻车”,那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经济周期的大背景所致。业内有句话:盛世股市,乱世黄金;低迷时期,买国债。
盛世股市,乱世黄金
低迷时期,买国债!
上半年已经收官,公募基金的成绩单也悉数出炉。
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成绩自然是没法看的,债基却是一片大好。
排名100开外的,半年收益率也有4%以上(年化8%以上);排名200开外的,半年收益率也有3.5%以上(年化7%以上)。
如上期文章所说,改开以来,我国就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这是一种骄傲,但也是一种缺陷。对官、民而言,皆如此。
房地产的十几年牛市,已足以让绝大多数人相信房价只涨不跌。咱们的盛世延续了整整四十年,一旦逆境、下行、低迷期来临,必然是大面积的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美林时钟是华尔街做资产配置时的一条百年铁律。在我国,美林时钟的受重视程度却低得多,正因为咱们长期处于盛世,即使偶然会出现衰退期,也非常短暂,属于“咬咬牙就能挺过”的那种,就像没出现过一样。股市也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长熊,跌得多的年份都只是由于前面的泡沫吹得太离谱。
而恐怕今年之后,美林时钟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会直线上升。因为国债牛市高调贯穿了低迷期的这两年。特别是与股市一对比,伤害就更大。
现在再看美林时钟,依然能得出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例如:
1、衰退期是买国债的黄金时期。反过来看,债市的持续火热,也验证了现在经济的真实处境。
2、对待低迷期,我国的宏观扩张力度过于保守。就像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汽车要起步,就得多给点力度去踩油门。但现状一直是,生怕油门多踩一点,车子就会飞出去一样,总是舍不得用力。结果就是,车子原地不动,油门一直空响,油也越来越少。
为什么聪明钱都跑去买国债?
正常情况下,专业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是“股债均配”。
超配国债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利率大幅下行(或降息预期太强)。例如2020年的第一季度。只不过当时股市表现不错,债牛并没引起关注。
另一种是对经济前景的不看好。例如这两年。在股市的衬托下,债牛就分外凸显。
同样是债牛,前者是良性的,跟随利率而动;后者是恶性的,既倒逼央行降息,也会限制实体经济的投资。
作为无风险收益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存在一个合理范围的——在我国,这个合理范围相当于当前GDP水平减去通胀。例如5~6% 的GDP水平,2~2.5%的通胀,国债收益率的合理范围就是3~3.5%。
再看现在:接近0的通胀,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被压到2.3%以下,显著低于GDP水平。即国债收益率显著低于合理范围。
换句话说,聪明钱对经济的预期依然很悲观,恶性债牛也已经很严重。
周一央妈紧急出手干预长期国债利率,就是要让这种悲观情绪不至于太显眼。
如果没有这一手,周一甚至连抽象的“开门红”都做不到。
而事实证明,干预,不是根治问题的正解。周一干下去的,周二就回补了大半,这就是市场的回应。
即使干预力度进一步加大,大到足以把一部分资金从债市挤出、流向股市,由于这些聪明钱是理性的、悲观情绪不会改变,它们也只会流向防守型板块。
结果,依然是抽象上涨的格局,依然是央国企、大票的格局。
经济周期的大背景固然是悲观的,股市格局固然不是咱们喜闻乐见的,但作为一名有理智的投资者,咱们没必要太悲观。因为咱们还能选择,还有选择。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