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选之子”刘秀决胜昆阳之战:3次以少胜多,1万打败42万

梗叔说历史 2022-12-08 11:15:14

上一期我们说到,“伪装者”王莽乱改革,搞得无论是贵族、贫民还是中产阶级,几乎所有人都很不开心,于是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这些起义军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河北的铜马军,山东的赤眉军和湖北的绿林军,铜马军和绿林军的名字都来源自起义爆发的地点。

而赤眉军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支部队所有人都把眉毛染成了红色,听起来有点另类和怪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赤眉军战斗力倒是很强。

当时的情况就是王莽政权死而不僵,各地的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眼看就要成为燎原之势,而地方豪强佣兵自重,可以说,当时整个中原大地都被无数大大小小的武装团体控制着,可以说,这是一个乱得不能再乱的乱世了。

图片来自网络:铜马军

不过,都说乱世出英雄。这时候,有一个叫刘秀的青年就冒了出来,而且最为神奇的是,在整个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中,刘秀仿佛头顶主角光环,多次在战火中出生入死却大难不死,甚至逆风翻盘,碾压一切配角反派,就跟在游戏中开挂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南阳郡蔡阳县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市。

刘秀在家里排行老三,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刘秀长得很帅,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意思是说,刘秀是一个身高175厘米以上,浓眉大眼,有着高鼻梁、大嘴巴、宽额头的大帅哥。

而这相貌上一看就是主角的脸。少年时代的刘秀还曾去王莽设立的太学里念过书。

说起来刘秀也姓刘,算是汉室宗亲,但自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来,很多刘姓皇族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没落了。

图片来自网络:刘秀

而到了刘秀这会儿,情况更糟了,大汉都没了,谁还能把他这个过期皇族当一回事啊。

史书记载,当时刘秀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出自他的一句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话记载在《后汉书·皇后纪》里。

执金吾是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相当于首都卫戍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官不是很大,但每次出门都有庞大的仪仗队跟着,非常气派有面子。

而阴丽华则是南阳当地有名的美女,也就是说,当时刘秀觉得人生最成功的也就是当个中级武官,再娶了自己的梦中情人,这辈子也就完美了。

南阳当时是绿林军的大本营,起义氛围浓烈,刘秀也跟着大哥刘縯一起,拉了支队伍加入了反抗王莽的战争。

当然,造反这活大家都是第1次干,刘家兄弟开局的装备的确简陋了点,别人家的骑兵都是骑着马上战场,而刘秀只能骑牛上阵。

图片来自网络:刘秀

后来,刘家兄弟的队伍和绿林军合作,组成了联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条件改善了一些。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联军觉得是时候立一个新皇帝和王莽对着干了,按声望和能力来说,当时刘秀的哥哥刘縯是新皇帝的最佳人选。

但绿林军的有些人觉得刘縯不好控制,于是立了另一位在绿林军打工的刘姓宗室刘玄为皇帝,国号还是叫汉。

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刘縯、刘秀两兄弟对此无可奈何,毕竟这个时候两个人还实力有限,对这种废立的大事还说不上话。

但远在长安的王莽可就坐不住了,篡汉不久的他,一听说南阳居然又冒出了个刘姓皇帝,顿时有些慌。

于是,王莽集结了所有能调动的兵马,这支总计42万的部队,却号称百万大军,就这么浩浩荡荡地杀过来了。

这百万大军里还有一支神奇的特种部队,领兵的大将叫巨毋霸,当然,这个巨毋霸并不是我们今天吃的汉堡,而是一个身高接近超过两米,体重几百斤的巨人。

《汉书》记载说,巨毋霸身高两米三左右,腰围有十围。巨毋霸带领的这支特种部队,竟然是由老虎,狮子,大象,犀牛等猛兽组成的魔兽军团,这万兽奔腾的场面真是都不用打,吓都能把人吓死。

图片来自网络:王莽

此时,汉军的主力还在围攻宛城,而王莽的大军已经杀到了宛城北边的昆阳。

当时,昆阳城里一共才几千守军,几千对四十几万,这力量悬殊也是十分夸张,而刘秀此时就在昆阳,按理说这一仗起义军是非输不可了,但这时候刘秀的主角光环亮起来了。

当时昆阳起义军的几个首领都被王莽气势汹汹的大军吓破了胆。

就在起义军群龙无首、局面极度混乱的时候,刘秀跳了出来,安抚大伙说,大家别怕,我突围去搬救兵。

于是他真的就只带着12个人,趁着晚上从王莽几十万大军的包围中成功突出去了,而且居然还毫发无伤,让人不得不感叹主角人设的神奇。

可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刘秀不仅胆略过人,而且口才甚佳,当时昆阳周边还有一支人数不到1万的,正在犹豫不决的救兵,此时竟然被刘秀三言两语给说动了,真的就跟着刘秀一起去硬刚王莽的几十万大军。

刘秀带着1000多人的先头部队,就向王莽军发起了冲锋。

图片来自网络:更始帝刘玄

而对面王莽大军的表现可就令人大跌眼镜了,王莽大军的最高指挥官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明明身后有几十万大军,却偏偏只带了几千人来迎战刘秀,结果这几千人被刘秀带着人一顿砍瓜切菜地给打败了,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两个究竟是不是起义军的“卧底”。

到了晚上,神奇的剧情还在延续,刘秀又带着3000敢死队偷袭王莽军,结果遇上王邑和王寻带领的1万直属部队巡逻,而王邑和王寻这哥俩不知道怎么的,脑回路再次短路,竟然告诉周围的几十万大军都不许动,自己这一万人收拾刘秀他们足够了。

结果,王寻的队伍一上来就被刘秀给秒了,王邑则被打得抱头鼠窜,更搞笑的是,因为没有接到命令,周围的几十万王莽大军就眼看着王邑、王寻他们被按在地上摩擦,而无动于衷。

更给力的是,刘秀这时候的主角光环已经亮彻天地。《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说的是,当晚有陨石从天而降,配合正在厮杀的刘秀,打在王莽军的军营里,这黑魔法召唤术一般的场面,简直要把人看呆了。

图片来自网络:王邑

而且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刘秀偷袭的同时,突然天地间狂风大作,瓦片横飞大雨倾盆,王莽的军队被上涨的河水冲得七零八落,巨毋霸的特种部队,猛兽军团也被狂风暴雨吓得四处逃散,一点没有特种部队的样子,倒像随军的马戏团,果然兽类就是兽类,就这样在电闪雷鸣间作鸟兽散。

而昆阳城里的汉军也在此时杀了出来,里应外合,王莽几十万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

刘秀同学则一战成名。

但是这剧本听起来实在太过于玄幻,刘秀同学总不至于真的开了外挂,历史真的有那么多的巧合和天命之说吗?

其实说起来,就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刘秀的胜利还恰恰就离不开猪一样的对手的配合。

图片来自网络:阴丽华

作为王莽大军最高统帅的王邑,在整个战役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在最开始围攻昆阳之前,就有属下的将领曾建议王邑,咱们别在昆阳这里浪费时间,而应该直接带着人马去宛城抓汉军的主力决战,到时候再和宛城的守军内外夹击,一下子就能把汉军主力灭了。

不得不说,这个将领的建议才是靠谱的,从战略上来说,王莽军这样的打法也是刘秀等人最害怕的。

但王邑不同意啊,他觉得自己带着几十万人出来砍人,还需要动脑筋,玩兵法吗?直接平推过去就完了呗,拿下小小的昆阳城,那不是顺手的事吗?

当时,昆阳城里的守军也确实快顶不住了,刘秀去搬救兵还没回来,昆阳城里的守军将领就跟王邑传递信号说,想要投降。

这个时候,王邑又犯了第2个错误,王邑心里想,我灭你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干嘛要接受你的投降,于是直接拒绝了昆阳城守军的投降。

这下,昆阳城里的守军没退路了,既然无路可退,那就跟你干到底,同归于尽吧,这一下子反而激发了守军的战斗力,结果王莽大军打了好久都啃不下来,还等来了带着救兵回来的刘秀。

图片来自网络:更始帝刘玄

但就算刘秀带了救兵回来,充其量也才万把人,对王莽的几十万人也没有胜算啊,那王莽军这仗到底怎么输的呢?

天降陨石难道是关键原因吗?可能有一定影响。

再回到《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说的是晚上有流星落地,白天又有大片像山崩一样的云朝着营地落下,离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才散开,官员和士兵都吓得趴到了地上。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而现在仗打得不顺利,又有许多奇奇怪怪的现象发生,士兵们心里泛嘀咕是很正常的。

而且王莽的这支大军是从全国各郡县临时抽调的,平时就没有团队磨合,仗打得顺利还好,一旦不顺利,这群杂牌军中各种小心思就都冒出来了,很难齐心发力,想有效指挥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刘秀的援兵虽然只有几千人,却成了压垮王莽军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为什么王邑明明有几十万人,却每次只带很少的部队和刘秀单挑,这不是脑子进水吗?

所以也有人认为,这里存在一种可能,就是王邑的大部队士气值太低,不但顶不上去,反而容易帮倒忙。

所以王邑才会带着少量精锐去单挑,而当刘秀打垮了这支精锐部队的时候,那剩下的部队人心就更涣散了。

图片来自网络:刘秀

加上狂风暴雨和城内守军的配合,这几十万王莽大军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而昆阳之战成了王莽政权覆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王莽再也凑不出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镇压各地的延绵不绝的起义了。

按照一般的剧情发展,取得了这么大功劳的刘秀,一定会因为功高震主被更始帝刘玄收拾的。

但这个时候,更始帝眼中最大的威胁,却不是老实巴交的刘秀,而是之前和自己竞争皇帝宝座的刘縯。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在手下绿林军将领的支持下,找了个借口把刘縯给杀掉了,算是除掉了心中的一根刺。

图片来自网络:刘縯

而刘秀则被调离一线工作岗位,彻底边缘化了,但毕竟刘秀只是表现良好,也没有什么得罪更始帝的地方。

而且更始帝已经杀了刘縯,要是在这个时候再对刘秀下手,更始帝也觉得没法和底下人交代,所以就把刘秀彻底雪藏。

而雪藏的这段时间里,刘秀却完成了人生另一个小目标,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个女人的到来也让刘秀的后半生再次成为了传奇,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0 阅读:47

梗叔说历史

简介:每天分享历史“梗”,深度解读“梗”背后有趣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