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自“涛哥讲军转”;作者:冯海宝
青春,是每个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80老叟会乐呵呵地给孙子讲“爷爷年轻的时候……”;20小伙昂头吹嘘“想当年哥们……”。
青春之所以美好眷恋,或许是有太多的标签吧,希望、激情、热爱,敢爱敢恨、义无反顾、无限可能,是羞涩的情书,也是撞了南墙不回头的倔强……
人近中年,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也想聊聊那时的事。
懵懂岁月,幸遇良人;修枝剪叶,向阳而生。自我评价,人品还算靠谱。虽无伟业寸功,但总算是个向上向善的好人。
今日性情,得益所遇皆是良人。特别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时期得益父母教诲、师长指引、友人熏染,在最容易“跑偏”的年纪没有脱离“正轨”,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便他们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比如说我的父母,他们并没有高深的学问,但是诸如“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要拿”“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打招呼”“做老实人,不会吃大亏”……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即便在今天仍然受用。
诸多师长的指引,更是受益绵长。犹记得高中历史课王老师在讲到“旅顺事变”面对个别同学发笑时的勃然大怒,那一堂课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国;大学何老师说:“走入社会,做一个正常的人就行”;新兵连徐区队说:“男人做事,总是要有几分担当”;有位领导说:“要坚持把优秀当做一种习惯”……言犹在耳,行为世范,受益终身。
一路走来更遇“贵人”帮扶,实属人生之幸。纸短情长,不得表述,谨记于心。
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目之所及,皆是暖阳。《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说:“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人生苦短,除去幼时的无知、衰老的无奈,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不过四五十载。若是整天浸泡在牢骚抱怨中,岂不是辜负了自己。
回想转业之初,关于选岗问题,转友间流传着“钱多、事少、离家近”的调侃。现在看来,这三样于我是一点儿没沾边,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现状的知足。
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上班通勤“不太方便”。单位在市区,家住乡下,因为车技不咋地,上下班基本是地铁加公交,单程需花费1个小时,这在地域不大的宁波来讲算是比较长的通勤时间了。尽管如此,两年来倒也没感太多疲倦。
现在想想,这跟年轻时的一段经历颇有关联。那是22岁那年在北京实习,上下班都是坐公交,因为距离远加上北京“春运”般的早高峰,单程就要花费2个多小时,每次乘车都像苦行僧般的修行。
还记得,那时候坐的是两节车厢、中间带“转盘”的公交车,每次都会被挤到“转盘”那里,虽有“立锥之地”,但晃悠难耐、不堪回首。
“痛苦”之后也有收获,三个多月的历练彻底治愈了晕车的毛病。此后,无论坐什么车,再也没有晕过。
青春的经历,冥冥之中为今天的通勤打下了基础。宁波地铁舒适的乘车体验,更是今非昔比,看书、刷剧、看新闻、做题打卡都是在一号线上完成的。
还有乘车途中那些步履匆匆、擦肩而过的人们,融入其中,品味人间烟火最是“有味儿”。有些时候,看似不便的事,换个角度去审视,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风雨多经,关山初度。来日方长,静待花开。青春之可贵,莫过于有时间、有机会去改变自己,做到更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时多经历点挫折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会成熟心智,厚积薄发。
细数不多的挫折中,印象较深的是16年到18年的“至暗时刻”。那段时间,可谓诸事不顺,夸张地讲那是一段喝凉水都塞牙的日子。工作上的失意,曾一度低迷苦闷,当时的我“自以为是”的成分要多些,满腹心结怨气。
直到前两年转业,环境改变了,更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复盘当年的那些人和事,反躬自省,确实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付出的代价也并不是那么冤。
释解了心中怨气,很有必要跟过去道一声谢。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是自甘沉沦,还是弃旧图新,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低谷时期,万不可悲观萎靡,消极厌世。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杨绛先生曾说:“过去的事过去的人,笑笑就好;现在的事现在的人,尽心就好;未来的事未来的人,随缘就好;以谦虚之心,领岁月教诲;以虔诚之态,敬来日方长。不惊岁月波澜,不畏暗流涌动,心似玻璃,静守日月。”
青春美好,生活如此,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