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者嘎村:唱响蒙面情歌的地方

玉溪文旅 2024-01-23 23:21:46

“一塘湖水映村庄,一丛竹林掩村寨。古井清泉流春秋,蒙面情歌唱千古。芒果累累青枣甜,麻脆团团米花香。条条巷道九连环,排排房屋连四方……”坐落在玉溪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者嘎村遗世独立,静静诉说着百年来的故事,宛如世外桃源般令人向往。

错落有致的土掌房

者嘎村位于元江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寨。

“者”是哈尼语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意思;“嘎”是傣族的语气词;“者嘎”,寓意为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村子。傣族村民在这里下田耕耘、上山砍柴已有700余年。

者嘎村背山面水,村前的水库倒映着古老的村寨,树影斑驳间流淌着百年时光。温顺恬淡的水傣依山麓而居,建起了土木结构、外墙由土基砌成的土掌房,村寨里至今仍保留着42间土掌房,是土掌房保存最为完整的傣寨之一。

傣族同胞认为“脚底下是土,房头上也是土,是土地孕育了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人住在土掌房里,也是大地养着的。”清代元江籍文人马汝为在《江城平屋》中如是描述当年的元江土掌房:“一都皆平屋,南家接北家。人唯馨以德,室不贵营华。直上楼头坦,同怜月色赊。管弦音并响,调拟落梅花。”

土掌房大多有两层,土墙厚达三尺,可防热保凉、防寒保暖。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村民说,只要注意保养平台屋顶,土掌房一般可住数十年或上百年。

村寨里的土掌房层叠而上,井然有序,两户人家间的距离有的仅一墙之隔,密密匝匝,有的地方,从一户人家的房顶就可以直接跨到另一户人家。村民们对土掌房感情深厚,祖祖辈辈都舍不得离开,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

有情便蒙面 蒙面就有歌

者嘎村有一口古井,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自村民记事起,水井就从未干枯过,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者嘎村民。这口井有很多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讲的是者嘎建村时傣家仆冒(男孩)和仆少(女孩)唱蒙面情歌结缘的故事。

蒙面情歌会起源于元江傣族自称为傣喇(水傣)的支系,流传于红河、元江两县傣族傣喇的36个村寨,是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对唱的一种情歌。据说,元江傣族唱蒙面情歌的历史至少上千年。

者嘎是蒙面情歌的发源地,也是名副其实的蒙面情歌之都。村寨里上到年近70的老人,下到20来岁的姑娘、小伙都能来上一两句蒙面情歌。情歌曲调以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形式展开,男女一问一答,表情答意。不管是独唱、合唱或是对唱,歌者都用精美的帕锦蒙着脸,“有情便蒙面,蒙面就有歌”,故而得名。

至于为何要蒙着面唱情歌,有两种解释:一是害羞;二是有些心里话要蒙着面才唱得出来。元江傣族没有文字,傣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了这种原生态的民间情歌,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化带入生活。

“田中的秧苗层层翠绿,犹如碧波万顷的蓝天。置身飞落片片的树叶,就像茫茫人海的孤独。踏着洒满落叶的小道,落叶归根一身黄如金。黄金般的人啊难寻觅,英俊的帅哥呀你难找……”每年正月里和端午节,者嘎村寨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来到古井旁的大青树下,少男少女更是精心打扮,希望一展歌喉找到意中人。集会是年轻人结交异性朋友、寻觅终身伴侣的好机会,蒙面情歌会也成了傣家人的“情人节”。

独树一帜的傣锦

唱蒙面情歌时用来遮面的帕锦,是傣家人自己织就的傣锦方巾,方巾上绣上八角花、方块花、喜字、花鸟、象马等图案,边缘还可缀上叮当作响的银饰制品。用这样的帕锦遮面唱情歌,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阳光下,帕锦影影绰绰,映射在美人的脸上,动听的情歌显得更加柔软温情。

元江傣锦,是一种以丝线、棉线、金丝线等材料为原料,采用傣族传统的木织机手工操作,经提花、织造等多个工序,织成的宽约40至60厘米的长条形织物,是元江傣族缝制服饰、头饰必不可少的主要物品,也被用于筒帕、窗帘、被面、垫单、沙发垫等。

傣锦质地细腻,色泽亮丽,图案丰富,色彩斑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但因工序繁杂,制作时间长,一直坚守这项传统手工艺的人并不算多,刀丽华是其中一位。

刀丽华从18岁就跟母亲学习制作服饰,至今已经30多年,她擅长织锦、刺绣、提花,且结合市场和本民族需求制作出孔雀、双喜、龙凤等不同图案。她所织的傣锦花纹绚丽多彩、形象生动,图案变化多端、呈立体形,深受人们喜爱。2006年,刀丽华被评为市级非遗傣锦传承人。只要有人来请教她关于傣锦的问题,刀丽华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傣锦传承队伍中来。

“金不贵 银不贵 麻脆粑粑最珍贵”

麻脆粑粑和米花,是元江热坝傣族独有的传统美食。

据说,傣族先祖发现元江独有的麻脆药能使糯食变得香脆,随即创造出了麻脆粑粑。麻脆粑粑以糯米、麻脆药、白糖为原料,纯手工制成。制作工艺流程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费工费力。首先要到山上寻找野生的天然麻脆药,将其制成淀粉水后滤渣放置一边备用,再把糯米饭蒸熟放到石碓圆窝上,洒入适量的麻脆药水和蔗糖水,采取集体合作加工的形式用原始的木碓舂麻脆粑粑。

舂好的粑粑放到案桌上用擀面杖将粑粑厚薄均匀地摊开,自然阴凉成半干后,剪成条状晾干储存。食用时,把晾干的麻脆粑粑放到油锅里炸或在火炉上烤,几分钟后,一块块色泽金黄、香甜酥脆的麻脆粑粑就出锅了。

制作米花,首先要将优质糯米蒸熟,将其倒入大盆内,按比例放入白砂糖,拌匀后再倒入甑子蒸十多分钟。随后一点点倒在竹席上,用竹筷均匀地摊开成直径20厘米大小的米饼,进行冷却,自然阴干,储存待用;食用前,将半成品放入油锅内,用高温油锅煎炸,等米饼炸脆后漂在油面上时,即可起锅。色泽洁白的米花爽口化渣,带有稻谷的清香余味。

中秋,元江的傣族家家户户要做麻脆粑粑和米花。又圆又白、酥软甜蜜的麻脆粑粑和圆圆的、金黄酥脆的米花被摆在篾桌的芭蕉叶上,举家赏月,欢聚团圆。过年时,麻脆粑粑和米花更是元江傣族少不了的节庆食品,由此也演化出了傣族在中秋和春节舂麻脆粑粑和炸米花的风俗,也使得麻脆粑粑和米花的制作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

文旅头条通讯员 张琳 文

元江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华芳

0 阅读:11

玉溪文旅

简介:发布玉溪市文化和旅游相关资讯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