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章及其启示

卷云孤飞 2024-10-04 22:58:32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倘若颠倒主次,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启示】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相传为曾子记录,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将之列为 “四书”之首。《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的学问。

《大学》包括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活着的目的不同,人生的结局迥异。

《大学》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稻盛和夫先生说,我们在努力生存的过程中不断使灵魂得到磨炼,使之在死亡时,比出生时美好一点点。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以上目的,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人究竟要怎样活着?

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既是修行大纲,也是顺应事物规律,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八目”实际上是人生成长、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阶梯,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著名的社会公益组织国际狮子会的宗旨“正己助人,服务社会”也是阐述了同样的路径。

第三,人要以什么为根本?

人们常说,做人不能忘本。到底什么是做人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是说对每一个人都是普遍适用的。“修身为本”,即所谓“知本”,“知本”就是“知之至”——最高的智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成语里找到答案。一是厚德载物,二是德不配位,无论经商还是从政,修身都是地基,否则必然是竹篮打水、空中楼阁。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眼见他居高位,眼见他入囹圄。这样的事情还有少见吗?稻盛和夫先生说,要每天反省。唯有如此,才能进行自我检视,防止进一退三,坠入深渊。

0 阅读:4

卷云孤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