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当大家认为自己配眼镜买贵了的时候,各大社交平台上的标题基本都是“配镜被坑了”,而不是“配镜买贵了”,这说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对于眼镜行业的印象是暴利,欺瞒,以及信息差。用“坑”来形容远远比“贵”要贴切,那么大家的固有印象正确吗?下面我会谈谈我的看法。
结论我先放在这里,大多数眼镜店都靠着信息差攫取暴利,部分黑心商家会靠欺瞒赚钱,但是一部分有真本事的眼镜店,他们就该挣这个钱。
我说的大多数眼镜店包括所有不能把加工蔡司智锐完全搞明白的眼镜店,能把智锐搞明白是最低标准,这个比例个人保守估计能占到所有眼镜店的百分之80。
但是一旦你把信息差搞明白,眼镜店就挣不到暴利了,但是人家肯定还是要赚钱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选取几个例子,都是我在各大社交平台看到的。
案例一:选用万新1.74镜片,镜框加镜架,一共3000多,商家开票上写 宝士杰(还写错了,应该是宝世杰)万新1.74防蓝光镜片,帖主疑惑发问:宝士杰是啥牌子的镜片?
分析:万新1.74的正价应该是1280,加上镜框配出3000块钱,个人认为是眼镜店靠欺瞒和信息差糊弄顾客,从而攫取暴利。
案例二:选用新天鸿旗下佐木太子1.67折射率镜片,镜片加镜架一共1500,商家开票上面写 佐木太子1.67镜片(新天鸿是只字不提哈)
分析:新天鸿的批发是多少钱呢?为什么不写新天鸿?显然眼镜店还是靠欺瞒和信息差糊弄顾客,同样赚的盆满钵满。
案例三:正价选用蔡司a系列莲花膜镜片,一套配下来2000多,发帖人的疑惑:我这是被坑了吗?
分析:莲花膜镜片作为蔡司最基础的膜层,这个总价毫无疑问是没有折扣拿下的,实际上莲花膜的技术性能不如很多的国产膜,很多眼镜店商家愿意卖莲花膜是因为傍上蔡司的名头,能卖上价格,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信息差的重要性,这个案例里面,买家至少被挣了1200块钱,还是按照1.74折射率计算的。
案例四:选用蔡司视特耐镜片,价格体现不出视特耐的优惠,按照正常蔡司报价走的,帖主的疑惑:我这个镜片到底是不是蔡司呢?
分析:混淆蔡司和视特耐是线下眼镜店的常用手段,视特耐前身是苏拿,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了,视特耐如果好价能拿到很不错,优惠幅度不大就是怨种,这也是信息差,好在视特耐官方价格不高,亏就亏了,但是没亏太狠(相对而已)。
案例五:针对高散光高度数人群推荐东海1.76单非
分析:东海的镜片好不好?1.76双非很好,追求轻薄的最佳选择,但是,1.76单非镜片目前不如康耐特fix薄,更别说1.76单非镜片的阿贝数只有可怜的30,刚刚符合国标,另外,高散光人群需要内非镜片,推荐东海1.76单非完全是为了自己赚钱不顾顾客体验的行为,而且东海的镜片要贵很多,我的评价是信息差加上欺瞒。
案例六:故意混淆明月pmc与普通绿膜,顾客要求pmc镜片,发的仍然是普通镜片。
分析:明月的普通镜片和pmc镜片确实是同台售卖的,消费者一不注意就会搞混,由于拿货价格普通镜片肯定更便宜,有的商家就会浑水摸鱼,毫无疑问,这是信息差和欺瞒,这个时候我就有疑问,进价也没差多少,为了赚这点钱至于吗?
案例七: 同样是明月,1.60折射率的pmc镜片,告知顾客使用天视a6膜,实际上拿到包装袋是明视复合膜。
分析:明月在1.60折射率上面的操作很奇怪,天视a6和明视复合膜竟然同时售卖,眼镜店这种狸猫换太子的行为毫无疑问是欺瞒,和上面那么例子类似,进价差价也没多少,至于这么做吗?
案例八:使用韩国凯米混淆嘉兴凯米,用韩国凯米的包装袋糊弄顾客(拓牌凯米咱就不点名了,好歹有一部分真货)
分析:韩国凯米基本上就是完完全全的家伙,随便印个包装袋,套个什么镜片就当凯米卖了,雾显也是随便印的,这毫无疑问是欺瞒行为,这个更过分,直接卖假货了。
案例九:随便点开一个美团的眼镜店团购,399团购依视路集团旗下镜片
分析:你看到的399所谓的“依视路集团”镜片就是新天鸿之流,你说他它是不是依视路集团的,还真是,只可惜本质上就是个贴牌的,成本摆在这里了,请问 399的套餐,眼镜店要含泪赚多少呢?
看了那么多案例,不知道诸位对于线下配镜有什么看法呢?三个特点:暴利,信息差和欺瞒,是不是一个不落?或多或少都会占几个。
有没有正面案例,有,只可惜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