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着实有些特殊:她从未做过皇后,也未做过皇妃,但是却因为儿子称帝的缘故而从皇太子妃直接被尊为皇太后。她还是一位前半生运气好到爆棚的女子,或许是因为前半生命运总是眷顾她,所以让她的好运气在前半生都消耗完了,至于后半生凄凉。
不仅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而且连自己都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作为明成祖朱棣的皇长嫂,明仁宗朱高炽的伯母,做了四年皇太后的吕氏,其结局在史书中却只有寥寥数字而已:永乐四年十二月,朱允熙因宅子失火而死,而其生母吕氏不知所踪。
就这样,做了将近20年太子妃、4年皇太后、4年囚犯的吕氏,得了一个“三无”的结局:
无谥号
无陵墓祭祀
无所踪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太后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样的?
01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便将发妻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朱标,册封为皇太子;自此之后历朝历代权力最大的皇太子出现,而且还是让作为皇帝的父亲最放心的皇太子。
洪武四年,太子朱标同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完婚,常氏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妃、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常氏之后,吕氏则是嫁给太子朱标为侧妃,至于吕氏嫁给朱标的具体时间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史料进行推断,确定吕氏为侧妃的大概时间。
吕氏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吕氏是太常卿吕本的女儿。
吕本是凤阳寿州人,曾在元朝为官,后归附太祖皇帝,在1366年被授予中书省掾史(正八品)一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这一年,吕本被提拔为中书省右司郎中;洪武五年做到了礼部尚书一职。洪武六年的时候被除掉太常司卿(正三品)一职,洪武七年因被弹劾而免官。洪武十年被召回京城被授予礼部尚书一职,洪武十二年吕本又被授予太常司卿一职。
洪武十四年吕本病逝,被安葬在了钟山之下。
作为太子侧妃,自然要在太子妃常氏嫁给朱标之后入东宫,而吕本是在洪武六年左右曾任太常司卿一职。也就是说吕氏是在洪武六年左右入东宫,被封为太子侧妃
吕本能从一个小小的八品官,仅用七八年的时间便坐到了正三品大员的位置上。可见其能力还是不错的,而且太祖皇帝确实也青睐吕本。所有吕本的女儿吕氏,才有机会入东宫,成为太子侧妃。
虽然是太子侧妃,但朱标是板上钉钉的未来皇帝,只要朱标登基,作为太子侧妃的吕氏最差也能被封妃,而且大概率情况下会被封为贵妃。
洪武十年,吕氏生下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入东宫几年的时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可见一开始吕氏并不得太子朱标的宠爱。而朱标之所以一开始对吕氏没有好感,是因为吕氏的父亲吕本,吕本背后的吕氏一族是南宋吕文焕的后人。吕文焕是南宋末年的将领,后归降了元朝,所以很多人将吕文焕视为贰臣;在此之后吕氏后人便世代在元朝为官,吕本便是其中之一;明朝取代元朝后,吕本便归顺了明朝。
朱标自小便熟读圣贤书,自然便对吕氏一族无好感。
而吕氏作为吕本的女儿,便“无辜受牵连”,虽入了东宫但并不得宠。
更何况朱标几乎所有的心思都在太子妃常氏身上,常氏自嫁给太子朱标,便接连怀孕生下儿女,用7年的生下二子二女。而正因为常氏如此频繁地怀孕,导致身体亏损,在洪武十一年在生下第二个儿子朱允熥后不久便去世了。
而吕氏则是在洪武十年,也就是太子妃常氏去世的前一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有了儿子傍身,吕氏才算是彻底在东宫站稳了脚跟。
太子妃常氏是开国功臣开平王的女儿,虽然开平王去世多年,但其影响仍在;而且常氏的舅舅蓝玉凭战功平步青云,再加上有太子朱标的宠爱在,吕氏同太子妃常氏相比确实逊色很多。毕竟她只是一位前朝降臣之女而已,但从洪武十一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02吕氏开始了自己20多年的开挂人生:
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病逝。太子妃位出现空缺,自然需要及时补上,除了再挑选一位合适的功臣之后为太子朱标的正妃,便只能是将侧妃扶正。吕氏已经生下儿子朱允炆,而朱标的几个儿女尚且年幼需要人照顾,一番深思熟虑后太祖皇帝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便决定将吕氏扶正,为继太子妃。就这样朱允炆便由庶子的身份,转变为嫡子。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初,太祖册常妃,继册吕妃。常氏薨,吕氏始独居东宫。
但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只要由先太子妃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在,朱允炆便没有被封为太子、即位称帝的可能。
然而上天似乎很眷顾吕氏,洪武十五年,年仅8岁的朱雄英病逝。
据史料记载,朱雄英从小便十分聪慧而且好学,朱标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然而朱雄英却夭折了,这对朱标一脉打击还是非常大的。只要朱雄英不死,不管生母还在不在,都是毋庸置疑的未来储君;太祖皇帝为皇长孙的去世也感到非常伤心,将其追封为“虞怀王”,并且下旨百官为其送葬。
又或者说,即便是朱雄英去世,只要是太子妃常氏还在,朱标第三子朱允熥便是板上钉钉的未来储君,自然便没有吕氏母子什么事。然而太子妃常氏与朱雄英先后去世,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朱允炆成了太子朱标实际上的长子,而且还是生母尚且在世,且为太子妃,若多年后太子朱标继位,朱允炆便是最有资格被封为皇太子的人选。有人可能会说:先太子妃常氏不是还生下朱标第三子朱允熥吗?朱允熥可是嫡妻所生的嫡子,不该是朱允炆最有资格吗?
可以这样说:只要吕氏不死,朱允炆便是最有资格的。
居嫡长者必正储位
毕竟只要朱标登基,吕氏便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常氏则只能被追封为皇后。
在此之后,吕氏又为太子朱标生下两个儿子:第四子朱允熞与第五子朱允熙。有三个儿子傍身的吕氏,在东宫的地位便更加稳固。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
太祖皇帝并没有在自己剩下的二十几个儿子中挑选一位为新的太子,而是将吕氏所生的儿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
吕氏原本是太子侧妃,而且并未生下太子朱标的长子,而是次子,不管怎么论不管是将来的皇后之位、皇太后之位,都跟吕氏无关。然而上天十分眷顾吕氏,将这些障碍为其一一除掉。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病逝,让吕氏有了扶正的机会;洪武十五年,朱标嫡长子朱雄英病逝,让朱允炆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洪武二十五年,虽然吕氏失去了夫君,按理说日后要过寄人篱下的日子,但太子皇帝再次给了吕氏做皇太后的希望,将她的儿子直接封为皇太孙。
甚至为了能让皇太孙稳坐皇位,太祖皇帝发动蓝玉案,除掉了一大批太祖皇帝自认为皇太孙驾驭不了的臣子。并且按照未来皇帝的标准,倾尽心血培养皇太孙,还为皇太孙留下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黄子澄、方孝孺与齐泰。
03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
作为皇帝的生母,自然要被尊为皇太后。
与此同时,建文帝将发妻马氏封为皇后。而马皇后也先后为建文帝生下两位皇子,建文帝将嫡长子封为太子。就这样,吕氏也总算是过起含饴弄孙的日子。
从太子侧妃到太子正妃,再到皇太孙生母,然后最终做到皇太后的位置。一切都是那么顺顺当当,然而吕氏的好运气似乎在建文元年都用完了,从建文元年开始便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因为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的皇位似乎已经没有那么牢固。
果然,吕氏仅在皇太后之位上四年的时间,便被“打回了原形”,重新降为懿文太子妃。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兵到达南京城下,并且很顺利地便进入金川门。紧接着燕军将吕太后请到了朱棣的营帐中,吕太后是朱棣的皇嫂,朱棣对其还是十分尊敬的,现对其行礼,然后将自己起兵的原因对其诉说。
吕太后作为建文帝生母,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即便是面对靖难成功的朱棣,也丝毫没有屈服的样子。最终被朱棣送回了南京城内,然而吕太后还未回到宫里,宫里便已经起火。原来是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皇宫,而自己也不知所踪,同建文帝一同消失的还有建文帝的嫡长子朱文奎,而建文帝的发妻马皇后则是葬身火海。
或许建文帝认为,生母吕氏既然被燕军带走,必然已经命丧叔手。
也就是说,建文帝在不知所踪之前,连生母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而吕氏回到皇宫后,只见到了一片大火,却再见不到自己儿子、儿媳与长孙。
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不久,便登基称帝。
为了让自己继位显得更加名正言顺,他将建文帝在位四年抹掉,改为洪武三十二年到洪武三十五年。将长兄朱标由“孝康皇帝”重新降为懿文太子,取消长兄的谥号、陵号、庙号;长嫂孝康皇后降为敬懿皇太子妃,而吕氏则是降为懿文太子妃。
纵观历朝历代,由太子妃升级为皇太后者并不少见,而由皇太后降为太子妃者吕氏是唯一一个。而如何安排吕氏,也着实让朱棣为难。最终朱棣决定,让吕氏带着幼子朱允熙前往懿文太子园寝,为懿文太子守陵。
04除了朱允熙外,朱标尚且活着的儿子还有第三子朱允熥、第四子朱允熞。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自然会被很多建文旧臣利用,质问朱棣为何不在建文帝去世后扶持其其他的兄弟为新帝?
而只要是朱标的这三个儿子还活着,即便是不得自由,还很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来反对朱棣。所以朱标这三子想要善始善终,一直安稳地活下去很难,果然:
永乐四年,朱允熙所居住的宅子着火,朱允熙葬身火海,而吕氏则是不知所踪。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意图谋反,将长相跟建文帝有些相似的蜀王朱椿的儿子朱悦燇,称之为“建文君”。虽然此事跟朱允熥无关,但朱棣很不放心,所以不久朱允熥在凤阳突然去世。
至于朱允熞同样被囚禁于凤阳,但至于什么时候去世的,史料中并无记载。
就这样,做了一二十年太子妃,四年皇太后的吕氏,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踪。
三个疑点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率兵进入皇宫时,建文帝已经一把火烧了皇宫,朱棣便向满朝文武宣布建文帝已经葬身火海。但实际上朱棣登基后曾派胡濙与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为朱棣带回建文帝的消息后,朱棣才彻底不再纠结侄儿的下落
很显然,朱棣已经很确定建文帝对自己已经构不成威胁。
作为建文帝的生母,吕氏的身上也有三个疑点:
首先便是吕氏入东宫的时间,究竟是哪一年?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皇太后吕氏,寿州人。父本,累官太常卿。
吕氏的父亲吕本在做太常司卿的时候,吕氏入东宫。而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吕本是在洪武六年以及洪武十二年先后两次被授予太常司卿的位置。洪武十二年时吕氏早已生下儿子朱允炆,只能是洪武六年,大概推断出吕氏大概在洪武六年到洪武七年之间入宫。
关于太子妃常氏与太子朱标大婚的时间有明确的记载,至于吕氏作为太子侧妃,并非嫡妻,所以史料中就其入宫的时间记载的比较模糊。
其次便是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的时间?
了解朱棣的应该知道,朱棣登基后就明史进行了很多的修改与删减,不仅仅牵扯到建文帝,还牵扯到同建文帝相关的人,而吕氏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在明史的记载中,并没有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的具体时间。
反倒在《胜朝彤史拾遗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洪武十一年,册为皇太子继妃。
在明朝世子承袭藩王爵位,大部分情况下都要在藩王守孝期过后才册封或者晋封爵位。而守孝期为两年;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因生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而死,若在常氏病逝后紧接着便将吕氏册封为继太子妃,确实显得很薄情。不管是太祖皇帝还是太子朱标信奉儒家学说,又怎么会如此对待刚刚病逝的常氏呢?
而且洪武十四年吕本病逝时,《明实录》是这样记载的:
本无子,其女为皇太子妃。
也就是说吕本没有儿子,他的女儿是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妃。
另外洪武十六年,在马皇后去世一年的祭礼上,将吕氏称之为“皇太子妃”。
也就是说,吕氏被扶正的时间最早在洪武十三年,最晚在洪武十四年。
最后一个疑点:吕氏究竟是什么时候死的?
这个确实是一个疑点,而且无史料可查的疑点。吕氏作为昔日的皇太后,不仅要承受儿子建文帝、儿媳马皇后同长孙朱文奎都不知所踪的事实,而且她所生的次子朱允熞被囚禁凤阳,母子被深深分离(朱允熞具体去世的时间并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没有生儿育女),即便是跟自己一起囚禁懿文太子园寝的幼子朱允熙,在一场大火在去世。
这对于吕氏来说,太过残忍。
或许吕氏跟儿子朱允熙一样葬身火海,又或许幼子朱允熙死后,朱棣又将吕氏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囚禁,又或许吕氏跟建文帝一样确实是不知所踪,连朱棣都不知道吕氏究竟去了哪里?
作为大明第一位皇太子的继妃,连具体去世的时间都无从考证,实在是可叹。
结语吕氏一生中有三大幸:
虽然是前朝降臣之女,却被太祖皇帝选中,得以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未来的皇帝,这是一幸
虽然是皇太子的侧妃,但因太子正妃早早便去世,自己母凭子贵被晋封为太子妃,这是二幸
虽然所生的儿子是次子,但是因为嫡长子朱雄英突然夭折,她所生的次子朱允炆便成为长子;得以被太祖皇帝选中,被直接封为皇太孙、未来的皇帝;而吕氏则在儿子继位后,被尊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而且还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这是三幸。
然而她所有的幸运都仅限于前半生,自靖难之役开始后,吕氏的好日子便慢慢到头了。建文四年不仅仅自己被降为太子妃,失去了皇太后的身份与地位,成为不得自由的囚徒;而且一下子失去了三位至亲,这对吕氏来说打击太大。
而这仅仅是吕氏不幸的开始,吕氏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先后去世。
而吕氏也在永乐四年,不知所踪。
不仅没有单独的墓地,没有谥号,就连踪迹都不可寻,实在是令人惋惜。
而这便是吕氏的命运,吕氏从一开始便与皇太子朱标捆绑在一起,朱标去世后,吕氏又跟儿子朱允炆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儿子登基她便是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儿子失败她也只能跟儿子一起戚戚然。她没有选择的余地,虽然“后宫不得干政”,但作为靖难之役主角之一建文帝的生母,便注定了她不可能置身事外。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明史·恭闵帝本纪》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三》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明实录》
人在做天在看,可惜了太子朱标,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