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变钢铁堡垒,我军拿下大半个城再也攻不动,究竟哪出了问题?

长江有大中 2024-03-11 04:56:42

1946 年 12 月中旬至 1947 年 4 月初,在经过历时 3 个半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后,东北国民党军遭受到了一系列的沉重打击。 不仅损失了大批的枪炮、车辆和作战物资,丢失了数座县城,最严重的是被东北民主联军歼灭了 4 万余人,机动兵力大大减少,士气也大不如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东北国民党统帅杜聿明不得不放弃当初制定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停止了对南满解放区的进攻。 杜聿明转而采取“内线作战,行持久之战略防御”的作战方针。妄图与民主联军形成对峙的局面,待国军增兵后,以图再战。

然而,林彪和几十万东北民主联军将士是不会给他这个喘息的机会的。1947 年 5 月,为从根本上扭转东北战场的形势,达到“合成一个拳头打击敌人”的战略意图,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发起夏季攻势。

自 5 月 13 日至 6 月 13 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民主联军先后取得了怀德、梅河口等战斗的胜利,消灭了大量分散驻守在小城市和孤立据点的国民党守军。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的救火队员,在辽沈和淮海战役中被寄予厚望,但最后被委员长空投了“功德林录取通知书”。

杜聿明被迫进一步收缩兵力,把剩余的兵力全部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力求巩固中长路和北宁路沿线较大的战略要点,固守待援。在这些战略要点中,四平,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四平,位于东北地区中部,松辽平原腹地,中长、平齐、四梅 3 条铁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满的交通枢纽,更是长春与沈阳之间联系的关键节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此之前,国共双方已为此战略要地展开了两次争夺,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从目前国军的战略布局来看,从长春、四平、沈阳直至锦州,全部驻扎在重要的铁路和公路沿线。

四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长春与沈阳之间联系的关键节点。

杜聿明玩的是一个长蛇阵,这种布局有它的优势,但优势也是它的劣势。无论民主联军打他哪个据点,其他据点的敌人都将很快增援到位。 然而反过来说,只要迅速地打掉中间任何一个据点,其他据点的敌人便南北无法相连,首尾不能呼应,各自陷入孤立之中,四平就是这类关键的战略要点。 对民主联军来说更有利的是,守卫四平的国民党军数量并不多,根据战前情报侦查,守卫四平的只有陈明仁 71 军的两个师以及后派来增援的 13军 54 师,还有 6 个地方保安团。

经过之前的多次交战,此时的 71 军中已没有一个团是满编的了,只有 87师损失最小,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 4 个团,所有守军加在一起,只有 1.8万人,最多不超过 2 万人。 ▲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 从地形上看,四平的守军也没有什么防守优势,四平城身处平原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远郊及百里之内,南、西、北都为开阔平地,无险可守。仅在市区东南有座小山是四平的制高点,可俯览全市。 鉴于四平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种种有利条件,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把解放四平战役作为 1947 年夏季攻势的收官之战。

为攻占四平,林彪开始排兵布阵,从 1947 年 6 月 4 日到 11 日,东北民主联军的 1 纵、邓华的辽吉纵队和 6 纵 17 师等攻击 7 个师及 5 个炮兵营,陆续集结于四平城外。由 1 纵司令员李天佑负责统一指挥攻城行动。 第 2、3、4、6 等四个纵队的 10 个师和 5 个独立师、2 个骑兵师共 17 个师机动于四平以南和东南地区,准备阻击来自沈阳的北援之敌。此次三战四平的攻坚战,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部队已悉数到场。

攻占四平的战斗,首先在 6 月 14 日 20 时整正式打响,激战至 20 日晚 20时,民主联军已拿下包括 71 军军部在内的整个四平西区,占领了四平五分之三的区域,但民主联军自身仅 6 昼夜便伤亡接近 8000 余人。 6 月 21 日,林彪下令进攻四平东区,令林彪和东北民主联军没想到的是,东区的战斗要比西区还要激烈,敌军依托坚固的建筑物防御工事,顽强抵抗,民主联军每占领一栋房屋,每攻占一条街道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战至 6 月 29 日,郑洞国率领的北上援军已赶到四平城下,早已接到撤退命令的民主联军部队边打边撤,于 6 月 30 日凌晨,1 纵 3 师成为最后一支撤出四平城的民主联军人马。历时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正式结束。

这是继 19 47 年 2 月末争夺德惠城战斗失利后,东北民主联军面对城市攻坚战的又一次失败,只不过跟德惠之战损失不过千余人的小手笔相比,三战四平攻坚战的失败对东北民主联军的影响极为深刻。

这场战役暴露出东北民主联军在城市作战中的诸多问题,首先收集的情报有误,低估了四平国军的实力,本以为守城的陈明仁只有 1.8 万人,4 个团的战斗力,可实际上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 3 万人都不止。 原因是在后来的战斗中,四平之敌得到了国民党空军的大力支援,空投了大量的枪炮弹药,陈明仁用这些装备迅速地将省府的官员、警察、铁路警察以及兵站、医院、车站等处的闲杂人员全部武装起来。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使得守城的国军总人数扩充了 1 万多人,加上大战开始前从外县跑进去的数百保安队,最终民主联军面对的是将近 3.4 万人的国民党武装人员,这些人员是民主联军战前侦查中所没有掌握的情况。 虽然这些人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也没什么战斗力,但守在坚固的堡垒楼房中和在野外运动作战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我军没有准确估计国军的数量,实际上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 3 万人都不止。 在四平市区,敌人守在密布如堡垒的建筑物里,无处逃脱,又在督战队严厉监视之下,只有拼命抵抗一条路可走,而这些新情况是之前只擅长打野战,很少进行城市攻坚战的民主联军所不了解、不熟悉的。 因此,在具体的战术兵力分配上就存在了非常大的失误,仅以 7 个师的兵力攻城,对守城之敌根本没有数量上的优势。 像四平这样坚固设防,俨然一个军事堡垒的城市,即使按照攻守兵力 4:1的最低要求的话,攻城部队起码也需要 10 个师,并配以大口径的重炮,摧毁敌坚固建筑工事,以加快攻击速度,减少伤亡。

可实际在四平城市巷战的过程中,更多的情形是民主联军战士依靠炸药爆破,只能像拔钉子一样拔除各个据点攻击前进。 在战后李天佑做的《四平攻坚战总结》的报告中也承认:“仅炸药一项就运来三万斤,至于其他物资也做了相当的准备。虽然这样,由于交通困难,战斗时间延长。因此在战斗过程中仍感到弹药,炮弹,接济不上......因之射击技术上的准确性及步炮协同战斗的经验都比我们熟练一些。”

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战前东北民主联军只知道四平守敌的正规军的数量,番号,驻守的地点,却完全忽视了四平的城区工事。 四平的守将陈明仁,在抗战中与日军多次打过城市攻守战,对日军的守城战术颇有研究,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城市防御战专家,绝非等闲之辈。 早在刚进驻四平不久,陈明仁就在视察中惊喜地发现,四平城内许多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占时代的东洋式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防御体系的要求来设计和建筑的。

更令陈明仁意想不到的是,四平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几乎全是用红砖建的。这种用东北黑土烧成的红砖异常坚固,用它和钢筋混凝土混合造的房子,更是无比结实。 陈明仁曾用 60 炮试着射击这种红砖混凝土墙,结果,炮弹在墙上只能炸开些小坑和小麻点。这令陈明仁欣喜异常,如获至宝,心中也在酝酿着日后对付东北民主联军的办法。

由于四平城防坚固,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在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四平的前十几天的时间里,陈明仁命人强行拆毁民房,抢夺市民家具,并强征大量劳动力,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构筑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各个火力点,各种明枪暗堡遍布了四平的大街小巷。 陈明仁得意的称之为“陈明仁防线”,誓与共军背水一战,并严令部下,有妄言后退者,即可枪决。事实证明,坚固的建筑堡垒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是陈明仁等守敌坚持到最后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四平的国民党守军能挺到最后,还要感谢国民党空军的功劳。6 月份的东北夏季白昼时间特别长,早上 3 点多钟天就亮了,晚上 9 点以后天才完全黑。

如此好的气象条件,让远在沈阳的空军司令部可以每天轮流派出大批飞机前来助战,不仅空投了大量的补给助国军守城,而且整日不停的在四平上空盘旋,对民主联军狂轰滥炸,有效的阻滞了民主联军进攻的步伐。 后来陈明仁对杜聿明说:“飞机白天轰炸没有中断过 2 分钟,晚上夜航机又接班轰炸,因此,71 军能坚持到增援部队到达,是与空军的支援分不开的。” 国民党空军的 P-51 战斗机,国民党空军在这次四平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战四平攻坚战的失利,让在夏季攻势中连战连捷的林彪和东北民主联军清醒的意识到,1947 年的国民党军队虽然经过数次沉重打击,但仍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必须要认真对待,绝不可轻敌自满。 同时,三战四平也锤炼了东北民主联军城市攻坚战的能力,丰富了巷战的斗争经验,为日后攻取锦州这样城市积累必要的战争准备和条件。在战争中总结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渐成为了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3 阅读:719
评论列表
  • 2024-03-11 09:57

    陈明仁守四平确实有办法,即使是现在没有重火力(重炮、轰炸机、坦克、导弹、无人机)的情况下都不好攻破,坚固的堡垒外面遍撒黄豆,攻击部队很容易跌倒,不好攻击。

  • 2024-03-11 13:17

    6月20日只占领了半个四平城,并没有五分之三,请严谨些

  • 2024-08-30 12:28

    是借鉴了日本人在滇缅边境的防御工事[得瑟]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