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央紧急派人通知徐静来,她到底什么来头?

英叡谈历史 2023-02-24 07:25:0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

毛主席逝世,全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斯人已逝,生者只能强忍悲痛为其安排好身后事。

普通人的身后事尚且不能等闲视之,更何况是毛主席这样一位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独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且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呢!中央政治局委员们连夜在中南海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为毛主席治丧的具体事宜。

毛主席

会议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委员们的意见很统一,一致认为应该先做好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以供人民瞻仰主席遗容。

会议一结束,中央立刻派遣一名高级官员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这举国同悲的艰难时刻,这名官员的秘密任务竟然是找一个叫徐静的女人。

找到那个女人

中央派出的这名高级官员名叫刘湘屏,是卫生部原部长。当晚,在确定了保存主席遗体的决议后,如何保存和谁来负责就成了中央政治局领导们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刘湘屏接到的任务就是物色一名能承担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负责人。

她接到这个任务便立即动身赶往中国医学科学院,直接找到了当时的院党委书记杨纯。刘湘屏单刀直入,向杨纯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杨纯骤然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继而情不自禁流下泪来。

但她知道现在不是难过的时候,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杨纯沉思片刻,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徐静。

徐静当时是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专攻组织学,擅长微观解剖。新中国成立初期,徐静就作为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并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据杨纯的观察,徐静专业能力过硬,既有女性惯有的耐心和细致,又有超于常人的担当和魄力,由她来负责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再合适不过。在杨纯的强烈推荐下,刘湘屏对徐静寄予厚望,立刻派人去请她。

就在各级领导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宿舍安睡的徐静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参与到一场举世注目的葬礼之中。同时,她还不知道这将改变她的人生走向,让她在未来的人生中承担起一份特殊的责任。

凌晨4点左右,熟睡中的徐静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徐静心想,这么早敲门必定是急事,当即披衣开门。门外站着一个衣着得体但面露哀戚的男人,他向徐静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原来他是卫生部值班室秘书江焕波,他只告诉徐静领导想要见她,其他并没有细说。

江焕波不说,徐静也不敢细问,穿上衣服就跟着江焕波上了车。一路上徐静表现得很镇定,其实内心也不免有些忐忑。

载着徐静的车最终停在了中南海北门的一排灰色房子前,刘湘屏领着徐静穿过连廊走进了一个私密性较好的房间。早已等候多时的中央领导见到徐静走进来,立刻站了起来。没有做任何铺垫,中央领导直接向徐静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

他告诉徐静:

“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徐静闻言既惊讶又难过,但沉着的性格让她很快冷静下来。她迅速思考了一下,向中央领导提出了三个要求:

她需要回医学科学院与其他专家学者讨论,设计出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她要看一下主席的遗体,了解了主席遗体目前的状态才能有的放矢;她需要一些时间准备遗体保护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中央领导旋即同意了她的要求,并希望她能尽快完成相关工作。

主席遗体防腐刻不容缓

得到中央领导的授权后,徐静被引到毛主席的卧室。卧室内光线很暗,厚厚的窗帘仿佛隔绝了这个房间与外面的俗世,使得卧室里充斥着一种沉寂的静穆。

满屋的书籍依然静静地散发着书香,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份前一天的报纸,卧室里一应的陈设跟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所有的陈设上都好像染了一层悲凄的凉意。

毛主席静静地躺在他平时起居的木床上,一张洁白的毛巾被将他从头到脚遮蔽了起来。徐静没有立即上前,她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的心灵和大脑都缓了缓。

而后,她才坚定地走到毛主席遗体前,从侧面轻轻拉起白色毛巾被。拉开毛巾被的那一刻,徐静立刻拿出了一个医学研究者应有的专业素养。

她仔细地观察了毛主席遗体的皮肤状态,又用手指触摸感受皮肤的弹性,并轻轻活动了主席的关节。对主席遗体有了初步判断后,徐静立即赶回医学科学院研究具体的方案,并准备遗体保存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回去的路上,徐静仍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虽然遗体保存技术早已有过应用,但迄今也仅有苏联领导人列宁和越共革命家胡志明两人的遗体真正做到完整保存。

虽说领导找到她是对她工作能力的肯定,她也很愿意为毛主席的身后事尽一份力,可此事非同小可,出了任何一点纰漏她都会成为千古罪人。

徐静从来都是一个敢于承担的人,即使明知利弊,她还是决定放弃个人荣辱,承担起这份责任。

对徐静来说遗体保存并不是难事,难的是要使主席的遗体像生前一样鲜活,这就对遗体的完整程度和皮肤状态有更高的要求。

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对一个成年人的遗体保存工作本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光徐静一个人必定是独木难支。

徐静也深知这一点,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后她就向科学院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院领导研究后决定,抽调张炳常和陈克铨两位专家学者协助徐静工作,至此,遗体保护三人组正式确定。

当时张炳常在北京市平谷县农村进行教改工作,为了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院赶紧派车去接他回来。与此同时,徐静和陈克铨兵分两路。徐静负责向同行和前辈请教问询,保证遗体保护方案尽善尽美;陈克铨则负责准备器械和药物,为遗体保护工作做前期准备。

9日上午十点,在进行了一番仓促但充分的准备后,徐静、张炳常和陈克铨三人带着器械和药物准时出现在了主席卧室旁的一间会议室里。作为负责人,徐静对即将采取的方案和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了汇报,并对各位领导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严明扼要的回答。

她思路清晰,展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最终她们的方案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认可。方案通过后,徐静等人先对工作室进行了彻底的消毒,接着就投入到了毛主席遗体保护方案的实施中去。

第一步,徐静和两位同事需要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防腐工作,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在这时,她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毛主席的双手应该如何安放?是交握在胸前还是垂放在身侧?因为注入防腐的药物后,遗体会变得僵硬,所以在一开始就要摆好姿势。

这件事情徐静没有擅自做决定,而是立刻请示领导,很快答复就传来了:

“按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下垂。”

徐静和张炳常都是解剖学的专家,工作经验丰富;陈克铨虽然相对年轻,但是灵活机敏。他们三人配合默契,可饶是如此,三人也一直工作到下午两点半才终于完成了全部的流程。

徐静顶着心理高压作业,防腐工作告一段落后才敢稍稍放松下来。她放松下来才发现,即使在低温环境里自己还是出了一身的汗。她又转头看了看两位同事,也都跟她一样汗流浃背。

防腐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防腐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人组丝毫不敢松懈,时刻观察着主席遗体的变化。

主席遗体要长期保存

不得不说,徐静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她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判断中央可能会做出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决定。

所以在给主席遗体做防腐时,徐静就对毛主席遗体的相关情况做了详细记录,甚至精确到皮肤纹理和皱纹的条数。这些记录都是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果然,9月10日下午,就在徐静等人进行防腐作业的时候,中央传来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指示。事实证明,徐静在防腐作业过程中提前做的那些数据记录都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早在1956年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人就率先签署了火葬倡议书,意在移风易俗,节约土地。

不仅如此,在主席身体还硬朗时,他也不止一次跟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女士提到过死后火葬的打算。

毛主席曾笑称死后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到长江喂鱼,因为他平时爱吃鱼,所以死后让鱼吃自己一回。

既然毛主席在生前就已经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指示安排,中央领导为什么还要长期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呢?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获得独立与解放,是整个国家的精神导师,人民对他的爱戴和崇拜之情如山如海。

广大人民群众实在不愿意毛主席的遗体被焚毁,留住毛主席的遗体既是为了留下凭吊的一个念想,也是毛主席精神永久传承的一个象征。

因此,毛主席的身后事除了一般的社会伦理学意义外,更有一层政治意义。

徐静等人接到指示后立即着手调整遗体保护方案的一些细节,以达到长期保存主席遗体的目的。既然要长期保存遗体,那就需要注入大量的防腐药物。因为注入的药物剂量很大,毛主席的遗体出现了肿胀的现象,这令精神本就高度紧张的徐静更加忧心忡忡。

徐静一时没了主意,她赶忙向张炳常请教问询,直到张炳常告诉她这是正常现象,24小时后肿胀就会慢慢消失,她这才稍稍放下心来。三人守着毛主席的遗体,一刻不敢放松。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徐静心里直打鼓,但她不敢表现出来。因为她是遗体保存工作的负责人,也是主心骨,如果她慌了,那其他人更不知道怎么办了。徐静强打起精神,在心里一秒一秒地数着时间等待着。幸运的是,毛主席的遗体果然如张炳常所说,渐渐地消肿了。

9月11日凌晨,在很多人度过了无眠的一天一夜后,毛主席的遗体终于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防腐工作获得了初步的胜利。

在其他工作人员对毛主席的遗容和穿着进行了一番布置后,中央领导随即护送主席遗体至人民大会堂,准备开始接下来的悼念活动。徐静的防腐小组自然也跟着转移了阵地。

悼念活动开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往人民大会堂为毛主席吊唁。全国人民的哀痛如滔滔江水,不可遏制,人民大会堂一时之间挤满了吊唁的群众。因为人是恒温动物,每个人身上都是有温度的。

随着吊唁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身上都散出热气,使原本温度控制得较低的大会堂温度一下升高了。

加之照明的灯具和现场哀乐乐团的设备都散发出热量,整个室内环境变得对主席遗体的防腐工作十分不利。

徐静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判断,意识到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她当机立断,立刻找到上级领导。徐静没有绕弯子,直接告诉上级领导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控制住温度,毛主席的遗体将面临腐烂的后果。

领导们听取了徐静的提醒,讨论后决定撤掉现场的哀乐团,改为播放的形式,并减少照明设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中央紧急安排制作了一个有机玻璃棺罩,将主席的遗体与现场环境隔离开来。

不仅如此,中央领导更是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了一批从事临床、解剖、生化和微生物等领域研究的专家,共同参与毛主席遗体的保护工作。

追悼会顺利结束后,如何安置和继续保护毛主席的遗体成了中央领导面临的新问题。经过研究,中央选定了一家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这个手术室是医院为战时准备的。

徐静亲自去查看了现场,确实是一个很理想的场所,但远没有达到遗体保护所要求的条件,于是她向领导提出了对这个地下手术室的改造要求。

不到一周,北京冷冻机厂就按徐静的要求将这个地下手术室改造成了一个密封、隔氧、低温的遗体保护室,也就是著名的“769”保护室。

结语

毛主席的离世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沉重的哀痛之中,为了缅怀主席的丰功伟绩,中央决定为毛主席建立一座纪念堂。

1977年8月,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徐静被任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副兼卫生保护室主任,毛主席的遗体也被从“769”保护室转运至毛主席纪念堂安放。8月20日那天,看着毛主席的遗体缓缓升至瞻仰厅的水晶棺里,徐静不禁热泪盈眶。

1982年12月13日,徐静正式被任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自此,她的人生彻底与毛主席纪念堂绑在了一起。

徐静除了在原本的医学领域继续精进外,更自主学习行政管理、外语和计算机等学科。毛主席纪念堂在她的管理下运行得井井有条,主席遗体保护工作也在她的带领下稳步推进。

如今,人们能方便地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也是得益于徐静的推动。毛主席纪念堂从原来的“按口组织、凭票参观”,到后来凭工作证、身份证入场,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徐静的努力。

有时,徐静会站在纪念堂里看着来来往往参观的人们。经过岁月的磨砺后徐静的内心很平静,她不想其他,只想好好培养下一代,将耗费了她半生心血的遗体保护工作传承下去。

对于最终保留了毛主席遗体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0 阅读:2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