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则“军统七姐妹拉响手雷舍身跳崖”的故事流传甚广。不仅仅是普通网友,一些著名作家和传媒,乃至像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这样的机构,都曾讲述过这个故事。
比如,萨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不会亡:抗日特工绝杀行动纪实》中,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的:
“孙立人部新38师退往印度,在孙部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随同撤退。由于当时日军已经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前进速度很快,远征军撤退中不断遭到日军的袭击,伤亡惨重。当他们退到印缅边境的当坡时,电台突遭日军的伏击。战斗十分短促,因为当时中国士兵已经弹尽力竭。转眼周围的掩护人员全部牺牲,剩下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被敌人追到一个山坡上。
“看到突围无望,这七名女特工人员砸毁电台,宁死不屈,每人高呼一声‘中华民国万岁!’,或拉响手雷,或跳下山崖,没有一个被日军俘虏。七人中只有一个最年轻的姚姓女译电员因手雷没有爆炸而未死,但坠崖后四肢骨折,无力移动。四天后被亲中国的克钦族游击队发现,终因伤势过重,留下最后的叙述后,也瞑目异国。
“……这件事,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影中对‘军统女特务’形成的成见。当年的4月1日,军统在成立纪念日上,对殉国的七名女译电员进行了隆重的追悼,军统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亲致祭词,并在重庆缫丝厂她的办公室窗外,种下了七枝连根的美人蕉,军统人员称为‘七姐妹花’。”
该书并配有一张相关照片,图注为“军统女译电员的毕业照,据说其中即有军统‘七姐妹花’的成员”(见下图)。正文中亦有这样一段:
“从这些女译电员的毕业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时她们似乎还没有换装美式军服,一顶顶苏式大盖型的军帽使她们看起来有点儿像苏联人。那个姚姓女译电员的头像上有个圆圈,其他的人都没有标记。她是个个子相当高的女孩子(从年龄上看,可能不过20岁),鼻梁很高,短的卷发,应该在当时是很时髦的,笑得灿烂而明亮,很难想象这样的女孩子会和如此惨烈的故事拉上关系。在这张照片上,我无法想象这样强烈旺盛的生命和死亡的接吻竟然是那样的一瞬。”
萨文还搬出了沈醉,称其知晓“七姐妹”的事迹和部分身份:
“沈先生(指沈醉)解放后在接受外调的时候才知道,在这七姐妹中,居然有两个是共产党地下党员。当然,至死,也没有人知道她们的身份。”
(以上见:萨苏,《中国不会亡:抗日特工绝杀行动纪实》,九州出版社,2014,第227-228页)
沈醉生前确实撰写刊布了大量与军统有关的回忆文章。不过,据笔者检索,其中并无只字提及“七姐妹”。
图:萨苏著作中的配图
同期的其它一些通俗历史读物,也多有渲染、传播七姐妹之事者。比如,2014年出版的《名人传记》精华本,收录有孟庆春所撰写的《国民党军统局中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一文。文中,“姜毅英为军统七姐妹致祭词”一节,有了更多的细节:
“1942年4月1日,国民党军统局举行成立纪念日大会。局长戴笠责成姜毅英主持这次大会。姜毅英在麦克风前开始讲话,为牺牲的七名女情报人员亲致祭词。她向军统同人们介绍了七名女情报人员的事迹,……晶莹的泪水涌了出来,‘七名女英雄之死,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殒,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情,不能不令我全体同人一掬敬仰之泪也……
“她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性命诠释了她们对革命、对党国的无限忠诚;她们的父母亲人失去了可爱的女儿,我们失去了亲爱的同志。虽然我们都为她们的身亡感到痛心,但更为她们的英勇感到骄傲。她们是我军统的骄傲,更是我中国军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全党、全军学习的楷模……’她越讲越激奋,目光中透出骄傲和自豪,‘在缅怀烈士之余,让我们踏着她们的足迹为党国的事业继续努力奋斗终生,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位共勉之,向我军统七姐妹学习!’”
(名人传记编辑部/编著,《〈名人传记〉精华本》,河南文艺出版,2014.,第133页。)
七名女兵舍身殉国,同时又带有“军统”、“远征军”、“新38师”等知名历史符号,这个故事在网络时代被广为传播,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但若仔细思考该故事的具体情节,却又不免疑惑:军队电台和译电人员,通常情况下均须跟随部队主官行动,若战斗打到师部机要人员拉响手雷跳崖的阶段,时任该新38师师长的结局,恐怕也是凶多吉少。而事实上,孙立人在撤往印度的过程中,并未遭逢过此种凶险。
其实,网络时代,若能善用搜索引擎,很多似是而非的历史谣言是很容易戳破的。“军统七姐妹拉响手雷舍身跳崖”这则故事,不见于任何档案史料。据笔者有限所见,其最早出现在中文互联网,是在2007年,其原始出处,是一本叫做《风流人物》的网络小说。
2006年12月21日,作者在博客中如此描述该书(因网文的真实作者往往颇难考证确切,笔者暂且据其博客所言,认定刊载该网络小说的博主,即系该网络小说的原作者):
“最早发在好心情论坛,后来在随心也发了一部分。”“本故事纯属虚构,个别情节参照历史文献,只是为故事提供宏观环境。”
(未能联系到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