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没有一流诗人,走入魔道的说理诗!

国学传播 2024-05-10 12:51:14

引文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传统最早源于民间的民歌。

民歌内容中最常见的三大主题是叙事、写景和抒情,而叙事和写景常常与抒情相配合。所以,很多民歌中常常会同时具备这三大要素。

诗歌发展的历史,从春秋时的《诗经》开始,直到盛唐时达到了巅峰,中晚唐的诗歌虽然并没有达到盛唐的成就,但也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

由唐入宋后,宋人在词的领域上有所突破,成就了宋词的文学史地位,但在诗的创作上却陷入了说理的魔障。

唐宋诗歌的不同

最初的民歌都是反映民间疾苦,有真情实感的作品。

唐朝时,文人群体也有四处采风的习惯,并将更为雅致的文字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创作出了无数既有真情实感,又极具文学美感的优秀诗歌。

而到了宋朝,江山只半壁,文人多软骨,宋诗中不仅没有宏大的气象,也缺乏浓烈的真情实感,反而沦为了士大夫们应酬唱和,玩弄文字的载体,所以,宋诗就完蛋了。

宋诗的最大特点是“以文为诗”,并喜欢说一些无聊的浅白道理,在审美上与唐诗有天壤之别,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倾向于冷静理性,既没有早期民歌的直白与质朴,也没有唐诗中的神采与气韵,几乎完全背离了优秀诗歌的初衷,与唐诗相比直接落入了下乘。

试想想,《全宋诗》共记载宋诗二十几万首,剔除掉被收录到学校教材中的极少数宋诗,我们自愿背诵过几首宋诗?又自愿背诵过多少唐诗?相比之下,孰优孰劣自是不必明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说理诗,低质,低难度

诗歌之所以能够赢得很多人的热爱,是因为诗歌既是文字表达的天花板,也是直抒胸臆的最佳渠道,这两点同时满足了文人秀文字功底和发牢骚的双重心愿。

不仅是文人,普通人也对诗歌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打油诗就是最典型的普通人也能够创作的诗歌。

优秀的诗歌必然不是打油诗,因为打油诗的文字表达很粗糙,而优秀的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很多时候都是“字不可易”的。

优秀的诗歌也都蕴含了浓烈而真挚的情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遣悲怀》中“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诗句用语朴实,取材于生活日常,情感哀切感人,毫不做作,读者很容易就能感同身受,被诗情所感染。

相比之下,说理诗,明显缺少一些人味,在情感表达上要么隔着好几层,要么干脆就丝毫没有,给人一种冷冰冰、毫无生趣的感觉。

另外,说理诗其实是很取巧的低难度诗歌,而不是某些识字“文盲”认为的高大上诗歌!

为啥我要这么说呢?因为道理可以正着说,反着说,也可以借用事实来映射,比如正着说是“当局者迷”,反着说就是“旁观者清”,借用事实来说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甚至还可以直接用“迷宫”、“迷城”来表达这层想法。

相比之下,写实描写就有太多的限制!

叙事时,有些动作的描写只能用特定的动词最为准确,换个动词就是败笔。《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多么精细的动作描写,读起来如身临其境,这几个动词哪怕用错一个,结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写景时,很多事物的外观和色彩也都只能使用特定词汇,黄色的不能写成黑色,方形的不能写成菱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似乎一切都历历在目,甚至感受不到这是在描写梦境,因为太过真实。

众所周知,限定越多,创作难度就越大。所以,写实描写远比浅白说理的难度要更大,而且是大很多。

如此比较之后,枯燥无味、缺少真情实感的说理诗是不是显得很低级呀!质量低,创作难度也低,所以,宋诗远远不如唐诗,终究只是二三流的诗歌!

污土难生巨木

无论诗人多么超脱,也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在“以文为诗”、“热衷说理”的走入魔道的创作环境下,宋诗注定落寞。

事实上,在诗歌史上,唐诗代表了唯一的巅峰,宋词也只能位居次席,至于宋诗就距离唐诗更远了。而诸多的宋代诗人,毕竟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或多或少都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于是,整个宋代居然没有一位公认的一流诗人。

0 阅读:2

国学传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