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吃亏是福”,可是当代人对这句话却越来越不相信了,其实,这也很正常,这句话毕竟算不上什么至理名言,只是在某些场域下可以践行的一句老话而已,目的也多是安慰一番“吃亏的人”,若是真的盲目相信了这句话,那不仅未必会有福分,还可能招致更多的欺辱。
易经文章配图
几乎所有事情都至少可以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来观察,如果用《易经》的原理来分析,那至少也有纯阴和纯阳两个视角,这已经算是大而化之的观察了,毕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同一件事情,十个人可能就有十个人的视角,然后有十个各不相同的立场,再根据各自立场的不同,选择有共同利益的其他人作为盟友而形成攻守之势,而当某一方结盟势力胜出后,可能又会因为小的利益纠葛而继续产生新的对立,直到整个利益被切割完毕。
由此可知,几乎没有什么事情的处理方式是绝对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就事论事才能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而“吃亏是福”作为一个理论上的解决方案,缺乏就事论事的合理性,不仅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易经文章配图
吃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忍让,意味着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不可否认,吃亏有时确实可以带来福分,但这是有前提的,前提在于你承担了你本不该承担的,然后有贵人发现并认同了你,进而给予你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以前看过的讲“吃亏是福”的文章里就说过类似这样的故事:某核心人员B离职后,核心人员A无怨无悔地分担了B的工作,然后得到新领导的赏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乍一看,这一切似乎很有说服力,实际上不堪一击!试问,领导是因为A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而提拔他的吗?非也!得到领导提拔是因为A优秀的工作能力,而更可贵的是新领导有识人的眼光。所以,转折点并不在于A的任劳任怨,毕竟,现在加班加点也不敢提加薪的员工遍地都是,你见过有几个得到提拔的?宣传小概率事件来证明某个说法,不过是鸡汤文的常用手法而已,轮到读者头上,大概就只是一个悲催的故事了。
易经文章配图
人可不可以吃亏呢?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全平衡的天平,所以,不要太较真,吃点小亏也无妨,有时这点小亏恰恰是帮你认清形势的重要一环,而依靠这点代价就能看清局势或看到某个人的本质,不说有福分吧,但至少是很划得来的,此时的“吃亏是福”,我是很认同的。
易经文章配图
人的主观都有占便宜的倾向,多数人都有没占到便宜就算吃亏的潜意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吃亏,那么,你可能已经占到了一点点的便宜。如果你觉得吃了一点点的亏,可能才是真正的双方持平。而如果别人仅仅偶尔占了你一点点便宜,那么,何必斤斤计较呢!但是,如果别人一直在占你的便宜,哪怕只是小便宜,也要坚决反击!这并不是因为怕吃亏,而是要坚决遏止别人萌生欺辱你的想法,要知道,持续占你的小便宜可能只是试探,一旦你默许了,就可能长期占你的便宜,甚至一直欺辱你,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是绝不会允许这个连锁形成的。
易经文章配图
《易经》是探讨客观规律和人性的经典哲学,也正因为深谙人性的阴暗,《易经》里总能因势利导地在具体形势下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遁》卦,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在《遁》的形势下,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此时的君子在不利的形势下根本斗不过小人。若是靠近小人,要么被小人同化,要么被小人欺凌。所以,只能疏远小人,但又不得罪小人,并且要用严正的态度让小人打消拉拢君子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留君子的力量,等到君子得势后,也才有可能将小人一网打尽。
如果不能了解《遁》卦的深刻内涵,坚持“吃亏是福”而一味地退让,那么就会暴露自己的懦弱,必然会遭到小人无止境地欺凌。
易经文章配图
在《易经》的学习中,在不同形势下,如何把握行事的尺度是极难的。但基本上有一个共同认知,几乎所有的极端化想法和行为都是不足取的,而“吃亏是福”显然也属于一个抛开了“就事论事”的极端化的“鸡汤式”理论,也许符合某个特定情况,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个理论常常是弊大于利的。而若是相信了这个理论,并在实践中毫无底线地退让,必然会因为懦弱而受到欺辱,这是十分不智的,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易经》去改善的。
感谢阅览《明境国学》
您的关注转发是我持续发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