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舞阳在13岁时就犯下命案,为何看到嬴政就胆寒了?

一介渝城小吏 2024-07-13 08:37:08

为何看到嬴政就胆寒?很多种解释:秦舞阳其实就是怕死,他是官宦出身遇到真正的硬茬,看到秦王想法就多了等等。

问题是安排他为荆轲辅佐也很久了,有足够的时间来搞心理建设。

倘若是怕死,太子丹送行时就该放弃了。可供放弃的时间点也不少,为何唯独在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了?

毫无由来的揣测太多,史书怎么写的都忘了吧?

秦国的文武百官穿戴整齐站在庙堂之上,秦舞阳走至近前,萎缩了。

这绝非孤证。

25年后,汉高祖登基,百官们嘻嘻哈哈,一个礼官按规矩严肃礼仪,太史公是这么描述殿下场景的:

当礼仪这种东西被规范后,“从王爷开始全都变得恭恭敬敬了”。

西汉开国的这些王爷,哪个不是英雄豪杰,韩信、英布等等名副其实靠沙场拼命得来,啥阵仗未经历过?反而进入和平时期,在区区按流程排练的礼仪面前,还是“心怀戚戚地规规矩矩”了。

礼仪带来的威势,大致便是如此使人胆寒。

一个没落家族出身的秦舞阳,比西汉这些开国王爷的经历更见多识广乎?

荆、秦需要应对的,是按照仪制规范的秦国庙堂,级别之高,非普通人平时能接触到;而秦燕两国实属敌对国,嬴政是依据国礼来接待这2位。

接着荆轲动手时的一个细节也证明了这点:

这绝非某集团的办公室,你拿个方案找董事长,他签字时,你亮出兵刃,董事长大喊:保安便进门了。

秦国宫殿的雄壮宏大,卫兵按规定是须圣旨方能进入的。

威势的严格和宏大,在闹市的混混、普通的兵痞的大脑里就没有概念。

单以此论,个人认为,20多年前的《刺秦》对尺度的拿捏是很好的。

这一段:对场景的展现尤其突出大秦庙堂的宽阔,相对应的,单一个体浸入其中所感受到的威势,基本上是忐忑不安的。

因此影片里的赵东来也胆寒了,完全能够解释。

就算1个人把心理建设好了,哪怕你“胸怀天下大义,敢于舍弃性命”是一方面,切身进入这种场景而不胆寒,又是另一个概念了。

秦舞阳的确在13岁时敢犯下命案,清楚当前的任务,经历了足够久的心理建设,又知道之后的后果。

然而如此仪仗,可不是一个在家乡街道路人“不能视”的恶霸所能接触到的。

王权仪仗是干什么的?其中就有摄人心魄,塑造威仪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新星在预备队高出同年龄一大截,然后,决赛前被教练破格提拔到一队,你认为几万观众就洒洒水啦,平时也在场边感受过大场面,认为早就习惯了,无非是发挥不好嘛,又能如何?

结果真作为首发踏上草皮那一刻环顾一周,我的个!

另外一个简单的例子。知道外网是怎么描述北京奥运会盛况的吗?现在的新评也是叹为观止。

外国人是孤陋寡闻、村里出来的么?非也,和电脑特效相比,真人实景依然可以吓唬人。

因此秦舞阳踏入秦殿时的感受,韦小宝也经历过,也能说明问题。

反过来说说荆轲。

冷血的恶魔明白自己死期将至时鼻涕横流的样子。

我不是想表达“是人都怕死”,说的是“日常看起来残忍狠辣的人很多反而是外强中干”的怂货。

作为鲜明的对比,特意给你们看看“荆轲”在临刑前的表情。

“外表都是温文尔雅的人,有的女同志甚至还很胆小,生活里一惊一乍地,看见蟑螂都要掉眼泪。“”

不过在牢狱里,面对敌人的鞭挞、老虎凳、辣椒水诸如此类的残酷考验,不会吐露出组织的任何秘密。即使敌人让步,告诉他们:你只需向外界表明离开组织就能活命。也决计不会背叛。

朱大同在街上临刑前,面对众多市民的围观,他一直镇静自若,大声念完纸上的“罪名”后,微笑而去,这是当时留下的最后一瞬。

知道戚家军挑人的标准为何是普通农民吗?

那种平日里横行乡里的恶霸哪怕身强体壮也不招录,招录的全是自耕农、遵纪守法的市民等等。这样的方为士兵的根基,身体素质普通没关系,通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参加几场战斗,便有战斗力了。

曾国藩的湘军同样如此,主体是读书人和自耕农。

原因A:纪律性强,便于成型。原因B:有家国情怀,才会有奉献一切的勇气。

0 阅读:5

一介渝城小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