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看起来不高,到底能挡住什么?

一介渝城小吏 2024-08-26 21:18:32

类似于现代战场上的——拒马,其实就是堆钢铁残次品,对步兵毛用没有。

3个钢条接成等人高的通用障碍物,普通人低个脑袋就能过,然而对于装甲载具来说,面对这种简陋的障碍物可是束手无策,硬撞当然也可以,但相当于丧失了机动性、降低了生存率。

同理,各类车辆更是拿它没辙。

离开了装甲载具,军队就丧失了攻坚能力。

离开了各类车辆,军队就丧失了机动和后勤。

长城同理。

离开了马匹,草原军队就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和后勤保障。

所以说,长城当然挡不住什么,草原勇士素质多强啊!问题是马就过不了。

人马分离,你再强的战斗民族也得歇菜。

当然了,草原军队可以把长城推掉啊。

很聪明,然而很难。

最早的长城通常是在荒漠上堆积的土墙,是最简单的夯土技术,也就是在石材中添加平行横木作为骨芯的那种。

长城看起来是不高,但夯积技术可自行查阅百科,硬度绝对管够,远超现代的砖块和岩石。用今天的铁镐挖一下也是只见火星闪。

1944年面对拒马这种工业残次品,舰炮和步炮是炸不烂的。盟军只能在登陆结束后,用工程车一个一个地推下海。基本上是4个小时1个。

这还是用了热武器以及化学燃料这种工业革命技术,而古代草原军队遇到的是成片的高厚度的整个土墙……

想推掉,得用当时最大号的攻城锤。

问题是草原民族是来劫掠的,打了就跑,很难携带巨型攻坚器具啊。

就算准备了,费时费力推出一条可供骑兵进入的小道。

出现在你面前的,长城的第二个作用开始发挥了——烽火台。

在你费时费力地挖墙脚时,烽火台的信号功能已经将情况传遍大江南北了。

1800公里,无论是长安、洛阳还是北京都在这个辐射范围,完全能镇定自若地调整部署并通知沿途百姓了。

李牧发明的,用这套程序让草原民族到赵亡都在扑空。

因此,与其费劲地去破墙,倒不如找找啥地方还没墙吧。

相当于现在在边境接壤的地方去找没摄像头的地段。

倒霉的还是那些当地没修长城的边境居民,所以,历代王朝都是在和草原民族抢时间,不停的修长城。离了长城,你家就是草原民族的首要攻击目标。

这么干的结果就是,一段段的土墙慢慢连系起来,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的长城雏形。

很多人说长城是古代封建统治者好大喜功的产物,其实是不知道性价比。

表面上费时费力、空耗民力。

其实是,节约经费的典范!

第三个功能:在几千年的跨度上最大程度节约了华夏王朝的边防经费。

前面说了,草原骑兵南下时被一条土墙挡了路,于是要耗时耗力地拆墙,所以就决定其进攻路线势必局限在某个点上,哪里进就必须从哪里出,抢了就走的打法决定了时间宝贵,能只拆一块绝不多拆。

因此结果就是,大概率要被中原军队拦截在撤离点上。

减少了机动部队的部署。

打个比方,没修墙的时候,草原骑兵的进攻路线有4条。

从哪条进,从哪条出,你说了算。

我倘若要拦,需要在这4条路上设置4支骑兵负责防御,毕竟你是骑兵,我也得安排骑兵不然追不上。

要花的军费是不是多了?

现在墙修好了,不用设置4只骑兵了,甚至安排步兵都可以,你行你来啊!

我只搞防御,又不进攻,门给你开了,我只需优哉游哉地移动到你破墙的位置守株待兔就行了。

一支概略配置在片状地域的机动部队就绰绰有余了。

银子是不是就省下来了?

第四个作用:国道。

边境有敌来袭,后方怎么支援呢?如下图所示:翻山累不累,你要爬坡上坎,弯弯曲曲顺着山沟绕路而行。

况且真要这么去,烽火台带来的信息便利就被抹平了,待你抵达现场敌军早就完成任务了。

然而沿着山脊铺国道,那可方便了。周边部队能沿着国道提速。

长城的配置其实是很高的,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必须确保工程质量以利于后勤运输的效率。

边境遇袭,周边和后方的援军在看到狼烟后,按预案沿长城向边境机动。而且这条国道只通行人,不能通马,仅适合墙内的人,不适合墙外的人。

所以,今天大家能参观建设在各种地形上的长城。

巧夺天工的人类奇迹。

克服地形困难,就是为了运输和后勤。

1 阅读:47

一介渝城小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