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在部队学养殖,向后勤处生产股申报承包鱼塘,不料荣获三等功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2024-07-26 07:32:51

讲述:梁志勇,编辑:拾点

回望军旅岁月虽不长,却受益匪浅,故而闲暇时,时常怀念起那段峥嵘岁月,尤其是1985年我和战友在部队因承包鱼塘而立下三等功的那段经历,也是我军旅生涯中最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时隔30多年,回想起来依旧恍如昨日!

记得那是在我入伍的第3年,也就是1985年,当时部队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学习”的活动,意在鼓励战士在部队学习一些技术,以便退伍回家也能靠着这一技之长勤劳致富。

这对我们这些农村兵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其实选择参军,除了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还有就是想到部队锻炼锻炼,学些技术,为以后做打算。

为此,听到这一消息后,我当即便报了名。我当时学习的是养殖技术,也是在学习期间,我认识了6连的战士陈明华,或是同来自农村,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很合得来,这也为我们后续一起承包鱼塘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们回到了老连队。由于学习期间,大多学的都是些理论基础,没有真正的从头到尾实践过,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就想着能不能找一块实验田,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一次亲身体验。

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出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另外如果养得好,还可以给连队创收,改善大家的伙食,岂不是一举两得。

那段时间,这个想法一直环绕在我脑海,可我一个人去还是没有底,于是找到了陈明华,对他说起了我的想法,结果我俩一拍即合,经过一番了解,我们瞄准了部队北面的那块鱼塘,用来养鱼最为合适不过了。

随后我们简单做了一套方案,然后提交到了后勤处生产股,我们的这些做法还是比较大胆的,至少在我们连队还未出现过,我们其实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可没想到,没过多久,部队很快就同意了我们两个人的方案。

我和陈明华非常欣喜,也是踌躇满志。在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俩的生活几乎就是围绕着这个鱼塘度过的。

我们直接在鱼塘边支起了帐篷,搭上床铺,住在了鱼塘边,随后我们为鱼苗下种前做起了准备。第一步就是清塘,每天起早贪黑,又是换水,又是消毒,到了标准后,才把买来的鱼苗放下去。

可要想让鱼儿健康的成长起来,并非一件易事,期间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麻烦、困难甚至还有危险。

由于鱼塘面积比较大,鱼类多,不可能只靠割鱼草去喂养,更多是把买来的饲料经过发酵后再投放到鱼塘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投放饲料是站在鱼塘边,饲料基本也都投在了鱼塘边上,可边上杂草多、虫子之类的也多,鱼更喜欢吃这些,饲料基本没吃,造成了很大的饲料浪费。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由于鱼儿喜欢到鱼塘边来进食容易被人捕捞,我们曾好几次发现有战士在晚上的时候偷偷跑来下暗钩,同作为战友,我们很能理解他们。

那时,部队的生活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我们新兵入伍第一年津贴7元,伙食也一般,早上咸菜馒头,大米粥,中午有时大米饭或高粱米干饭,菜大多以土豆、白菜为主,一周能否吃上一两顿肉,还得看你连队副业搞得好不好。

为此,有战士想开开荤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情,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和陈明华商量后决定改变鱼儿进食的地点,让它们养成固定到鱼塘中间去进食。

为此,我们还搞来木材、木板、空气油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小木筏,用来投喂饲料,之后每天按时按点划着木筏来到鱼塘中间(为固定地点,特地打了一个木桩做标记)定时定量投放饲料,意在培养其进食习惯和地点。

另外,为了满足各种鱼类的营养需求,我们采取多样化饲料喂养:打鱼草、积肥(就是把大粪堆积在一个大坑里让其发酵,让其滋生有益于鱼儿成长的微生物和水虫,供一些喜欢栖息在水底的鱼类食用)、对饲料进行发酵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喂食和照料后,鱼儿也养成了按时到鱼塘中间进食的习惯,也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鱼儿也似乎和我们建立起了一种“情感”,每当我们去投食的时候,都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了鱼塘中间,在水面上张大嘴巴嗷嗷待哺。

虽然这个过程付出了不少,但看着这一幕,总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隐患也悄然而至。

那天,我们像往常一样划着木筏去喂食,结果竹筏上一个汽油桶散了,木筏失去了平衡,我俩都掉到了水里,在这之前我也不知道来自江南水乡的陈明华竟然是只旱鸭子,只见他在水里扑腾了几下,就冒着泡往下沉,我及时反应过来,所幸我水性还不错,及时把他救起攀着竹筏,这才脱离了危险。

后来,我还总拿着这件事打趣陈明华,但这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成为了我们之间深厚情谊的印记,如今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鱼儿一天一天的成长着,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着实又让我们捏了一把汗,所幸我们发现及时,避免了一场灾难。

记得是一天早晨,当时我们和以往一样在鱼塘边巡查,发现鱼塘里有一些鱼在往水面上蹿,把头露在水面,大早上天气也不热,不应当如此,这时培训时学到的知识起到了作用,我们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鱼儿缺氧的前兆。

为此,我们当即采取行动给鱼塘增氧,这才及时避免了损失。

后来,我们特别注重这些细节问题,定期定时给鱼儿换水、增氧,与此同时,走出去和地方的养鱼专业户相互交流养殖经验,学习给鱼防病治病。

除此之外,还联系了当地一个化工厂,每周对鱼塘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检测PH值、维生素浓度、含氧量以及水中有害成分等等,这让我们能时刻监测到水质情况,发现异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将一切不利于鱼儿生长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承包大型鱼塘并获得成功重要因素。

鱼池塘承包是从4月开始到11月初收网,大半年的时间,团里的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给予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生产股长(姓周,山东胶东人),当初我们提交方案时,周股长就极力赞成,在养殖期间,也经常到现场给予指导。

当然,我俩也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通过艰苦努力,科学养殖,把学到的知识科都学以致用运用到了实际养殖中。

在这期间,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和鱼产生了感情,将这些鱼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只白天要辛苦,晚上也一刻不能马虎,特别情况,每天半夜3点到5点,大家都已经进入了梦乡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在鱼塘边忙碌着。

因为后半夜3点到5点钟,这段时间是养鱼最危险的时候,尤其是夏秋那几个月,我俩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

特别是遇到前半夜刮大风,后半夜风停了的那种天气,一整晚都不睡觉,两人就来回在鱼塘边上转悠,就怕出现异常。

可就如俗话说得那样天道酬勤,看到鱼儿一点一点的成长,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在这期间,对鱼塘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情愫,每当心情不好,烦躁的时候,我俩就围着鱼塘转上几圈,看着越长越大的鱼在水里游荡,心里啊就舒畅了不少。

最终,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在11月初的时候开始了收网。

那天,连队还特地抽调了几个战友来帮忙,看着一条条手臂粗的鱼儿上岸,我和陈明华都乐开了花。作为一个养鱼人,我想没有什么比取鱼那天,更让人期待的了,最后,我们也是获得了大丰中收,为部队创收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这过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养鱼经验,不仅如此,事后部队还给我们各记了一次三等功。

直至今日,我依然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已经有着近40多年历史的三等军功章,那是我军旅生涯的印记,更是身为军人的一份荣耀。

1987年我从部队退伍到地方,后我继续从事渔业养殖户,从小规模做起,靠着在部队里的实战经验,又不断学习,虽然期间也遇到不少困难,但都凭着军人那种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最终渔业养殖做的风生水起,后来带领不少乡亲脱了贫。

现在回想起来,部队确实是锻炼年轻人的好学校、好地方。我能走到现在,一切归于部队对我的培养,这些年,部队的光荣传统一直环绕着我,并在工作中发扬光大,我想也算无愧于曾经是军人的光荣称号了。

人们常说,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不管在哪里、走到哪里,都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我亦是如此,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人生中参军的那段经历,那是承载着人民重托的光荣历史。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我会把这枚军功章保存好,作为家传宝传承下去,不仅是因为它见证了我短暂而不平凡的军人经历,更是重要的是它蕴藏的那份军人的优良品质,那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注:文章为原创,洗稿搬运一经发现必究,图片选自网络,侵权联删!)

0 阅读:1

历史课代表小白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