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务院给一上海市民寄去500万元:你设计的国旗已被采用
1949年9月的一个夜晚,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内灯火通明。毛泽东和周恩来面前摆着几十幅五颜六色的旗帜图案。它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侨。这些图案中的某一幅,将成为新中国的国旗。一场关乎国家形象的“选美大赛”即将拉开帷幕。
2023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下与国旗的合影。谁能想到,这面如今人尽皆知的国旗,曾经差点被淘汰出局?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49年。
那时候,新中国即将成立,但国旗还没定下来。这可不是小事。没有国旗,那还怎么对外交往?怎么在国际场合亮相?这可是个大问题。
于是,一场全民设计国旗的运动拉开了序幕。从普通百姓到高级将领,从国内到海外,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短短一个月,评选委员会就收到了近3000幅国旗设计图。这可真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
有人设计了蓝底红星旗,有人画了镰刀斧头旗,还有人弄了个黄河旗。连在前线打仗的解放军战士,都抽空设计了好几幅。最有意思的是,海外华侨也积极参与。从美洲、欧洲到东南亚,一幅幅充满爱国之情的作品飞到了北京。
经过一轮筛选,评委会选出了38幅作品进入决赛。但就在这时,一个叫田汉的评委坚持要把一幅已经被淘汰的作品加进来。这幅作品叫《红地五星旗》,是上海一个普通市民设计的。
田汉觉得这个设计简洁大方,寓意深刻,坚持要让它“复活”。经过讨论,大家同意把这幅作品的大星上的锤子镰刀去掉,然后让它重新参与角逐。
9月25日晚上,离开国大典只有5天了,国旗方案却还没定下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坐不住了,在中南海召集大家开会讨论。
会上,两个方案成为热门。一个是郭沫若设计的单黄条红旗,一个是那个被田汉力荐的《红地五星旗》。
郭沫若的设计本来呼声很高,连毛主席最初都很喜欢。但有人提出,旗子中间一条横杠,会不会让人想到分裂国土?而且怎么看怎么像孙悟空的金箍棒。
这时候,田汉又站出来力挺《红地五星旗》。他说这个设计美观大方,寓意丰富。
毛泽东听了,也被打动了。他说“这个设计体现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我们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又团结,又革命,多好啊!”
就这样,《红地五星旗》胜出了!大家一致同意把它定为新中国的国旗,并改名为“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如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全世界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缓缓升起。
这面国旗,从设计到制作,都来自普通人民。设计它的是上海一个叫曾联松的普通市民,缝制它的是一位叫赵文瑞的女缝纫工。
曾联松设计国旗时,哪里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被选中?直到1950年10月,他才收到国务院的公函,确认自己的设计被采用了。
国家还给了他500万元(旧币)酬劳,相当于当时一个熟练工人一年的工资。曾联松用这笔钱给妻子买了块手表,又买了5袋面粉。
曾联松说,自己设计国旗,完全是出于对新中国的喜悦和爱国激情。他并不是专业设计师,却凭着一腔热血,创造出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品。
回首往事,曾联松最自豪的就是为祖国设计了国旗。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五星红旗再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依然鲜红夺目,催人奋进。18天后,曾联松在上海安详离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心血。
五星红旗的诞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它不是来自高高在上的领导人,也不是出自专业设计师之手,而是来自一个普通市民的创意。这面国旗,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
有人说,五星红旗的故事,就是新中国的缩影。它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每当看到五星红旗飘扬,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和振奋。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和梦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