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发觉,却危害极大!——隐匿性抑郁正在“蚕食”健康

白影梅的笔记 2024-07-14 08:56:40
上周,接诊了一位来自丽江的年轻姑娘,小何,25 岁,从事电商文员工作,她自述在其他医院已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病程约两年半,据相关诊断数据,其抑郁量表评分处于中度范围,小何坦言自己属于讨好型人格,并提到母亲因前几年炒股而患上焦虑症,家中父亲性格急躁,家庭氛围常显紧张。 从医学角度来看,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小何的家庭中,父亲性格暴躁,常因琐事大发雷霆,导致她与母亲在家中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触怒父亲。比如,每当父亲做好饭,她们会条件反射般迅速起身帮忙端饭,且必须立即坐下用餐,稍有拖延便会招致责骂,此类情况甚至发生在公共场合,父亲会突然对她们大声呵斥,引来路人观看,母亲患病后,性格大变,有时会将夫妻间的矛盾归咎于小何,这让她从小就养成了内向、畏惧他人怒火的性格。 小何的学习成绩平平,面对难题从不敢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多评价她乖巧听话,适合从事重复性工作。在社交场合,小何总是难以拒绝他人,哪怕自己吃亏也会尽力帮忙。这让她在职场和校园中常感疲惫。比如,大学时的小组作业,即便同组成员贡献有限,她也会独自承担大部分工作;与朋友外出聚餐 AA 制,对方忘记付款,她也默默承受,不敢提起。 小何仅向最亲密的朋友透露了自己的病情,初闻时她们惊讶不已,但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后很快表示理解,然而,外界的不解与误解让她倍感压力,甚至有人嘲笑她依赖性强,这让她深受打击。 一到晚上,小何常独自在被窝里哭泣,失眠成了常态,凌晨三四点便醒来,再难入睡,白天,内心烦躁不安,思绪纷乱,伴有心慌、忽冷忽热、头晕头痛、腰酸背痛等症状,稍动即感疲惫,食欲也大减,对美食失去兴趣。 小何虽不排斥就医,但曾有过轻生念头,渴望逃离现实,家人起初未予重视,直至母亲患病后才陪她就医,辗转多家医院,全身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小何的不适感却日益加重,情绪愈发消沉。最终,在朋友建议下,她勉强来到医院就诊。 小何治疗过程 起初,小何对精神科治疗充满抵触,不愿承认自己的“精神疾病”身份,但在痛苦的折磨下,她勉强同意尝试,经过细致的问诊与检查,她被确诊为隐匿性抑郁症,且病情已达中度以上,需立即进行系统治疗,面对药物治疗的顾虑,我详细解释了其必要性与安全性。 为何被诊断为抑郁症?其中,隐匿性抑郁较为特殊,其特点在于患者表面看起来开心、阳光,但抑郁症状却被复杂的躯体不适所掩盖,比如胸闷、头晕、腰酸背痛等,这导致患者误以为自己患有躯体疾病,实际上,不能仅仅认为那些表面看起来不开心的人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在我们的职场当中,存在很多隐匿性抑郁症患者,这类患者也被称为阳光型抑郁症或者微笑型抑郁症,这 3 类其实指的是同一类人,即表面看上去他们跟普通人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很平常,但是当他们自己独处的时候,抑郁症的所有表现就会全部显现出来。 药物安全性? 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基础,现代抗抑郁药均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安全有效,不会成瘾或损害大脑。 最终,小何接受了治疗方案,我们联合多学科专家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综合方案,包括中西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期间,小何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渴望摆脱痛苦,另一方面又对治疗效果感到怀疑和担忧,通过药物与物理治疗控制症状,再辅以心理与康复训练优化其认知与行为,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帮助小何调整思维模式和应对方式。 小何的治疗效果 治疗初期,小何出现轻微恶心与困倦,但随后逐渐缓解,2 - 4 周后,情绪与睡眠状况明显改善,随着治疗深入,躯体不适也明显缓解,至12周时,抑郁、焦虑情绪及躯体症状完全消失,心理治疗让她重拾生活的希望与信心,对医生的信任也日益加深,坚持定期复诊,维持治疗,治疗前后,小何从原本的沉默寡言、回避社交,逐渐变得愿意主动与人交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小何曾说:“我感觉自己像是从黑暗的深渊中慢慢爬了出来,重新看到了阳光。” 注意事项 停药问题?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以免病情反复。首次发作后,一般建议维持治疗6 - 12个月,复发者则需更长时间,小何目前仍处于维持治疗阶段。 小何已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如何在压力面前保持坚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的治疗并非立竿见影,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鼓励小何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坚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小何的故事,是对隐匿性抑郁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又一次提醒,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关注内心的声音,为心灵的健康撑起一片晴空。
0 阅读:15

白影梅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