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丨郭万青《〈国语〉研究史》

章黄国学有深度 2024-06-10 15:37:26

书名:《国语》研究史

作者:郭万青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万青,1975年生,山东宁津人,九三学社社员,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以《国语》专书为核心的先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法训诂、海外汉学、近现代学术文献整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省部级项目7项,出版著作8部、文献整理4部、主编教材1部,在《文献》《敦煌研究》《语言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第二十二届(2018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018-2021)、2023年河北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名师。

《〈國語〉研究史》引言(節選)

學術研究和學術史研究基本都要涉及三個方面,即專題、專書、專人。這三個方面彼此牽連,又各自保持著較高的獨立性。專書研究,既是專題研究和專人研究的支撐材料,又以專題研究和專人研究作爲其研究支撐和研究内容。這一點,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體現尤爲明顯。古籍注釋或闡釋一直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重要内容。從這個角度看,專書研究幾乎構成了中國傳統學術研究的主要方面,而專書研究史也就自然而然成爲專書研究的一個分支領域。通過對該書過去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爲進一步研究和整理提供比較翔實的資料,並學術史的梳理提供佐證和材料支撐。專書研究史的研究深度和廣度問題,也成爲專書研究是否繁盛、深入的標誌之一。

《國語》,又稱《春秋外傳》《春秋國語》《春秋外傳國語》等。舊傳魯國史官左丘明著就《内傳》,而先所輯百國資料不忍棄去,故又纂輯異同,以爲《國語》。全書分周、魯、齊、晉、鄭、楚、吴、越八語,一共二十一卷。現在一般認爲,《國語》一書非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左丘明大約作了輯纂的工作,但絶非其所著成。由於《國語》和《左傳》内容多有相同之處,故而常常被後人拿來和《左傳》進行比較,並因之而有“外傳”之名。宋人、清人中多有附《大戴禮記》於《十三經》之末爲“十四經”者。清及近代學者在《十三經》之外,又别立有十五經、十八經、二十一經的名目,《國語》都列入其中。要之,《國語》是一部重要的先秦文獻,這是毋庸置疑的。《韓非子》《吕氏春秋》《禮記》等典籍中有一些篇章和《國語》内容相同。《新書》《史記》《新序》《説苑》《漢書》等兩漢時期的重要典籍中,有一些材料也直接來自《國語》。《國語》在史學、文學、語言、思想、教育、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語》研究史的研究和撰寫既是《國語》歷時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拓寬,也必將促進《國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與拓寬。

一、《國語》研究歷時總結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以經學中的《詩經》學爲例。《詩經》學是經學中的顯學,著述成果十分豐厚。向熹《詩經詞典》附録“歷代《詩經》研究的重要著作目録”收録《詩經》著述238種。夏傳才主編《詩經學大辭典》有牟玉亭編撰《中國歷代詩經著述存佚書》,謂“輯得先秦兩漢55目、三國晉南北朝101目、隋唐26目、兩宋276目、元代77目、明代699目、清代(附民初)609目,合計1843目”,“總計歷代詩經著述共1647種,其中現存824種,亡佚(含未見)823種”。故《詩經》學史的研究著述也比較豐富,僅專著就有近四十部,包括學術通史研究、斷代研究、區域研究等三個方面。可見,《詩經》研究的豐富成果促進了《詩經》專書學術史的梳理,而《詩經》專書學術史的梳理同時爲進一步發掘《詩經》研究史料、擴展《詩經》研究路徑、促進具體《詩經》專人專著專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二者相輔相成。

相對於《詩經》研究和《詩經》學史研究,《國語》的本體研究和學術史研究則比較薄弱。《國語》這部書所載史料時間跨度較大,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戰國前大約500年左右,其中所載史料、制度,都是上古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又因爲各語語言風格不同,極有可能保留著最初的檔案文本形成時期的語言面貌,故語料價值也很高。同時,由於《國語》和《左傳》内容重合度較高,又有司馬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之言,故自班彪、班固父子以來,認爲《國語》《左傳》作者皆爲左丘明,故《國語》研究是伴隨著《左傳》經學地位的提高而興起的。

衆所周知,《左傳》的經學地位是劉歆正式確立起來的。不僅如此,劉歆還編纂了一部《新國語》。這既是《左傳》得到官方承認、受到學者重視的開始,同時劉歆既編《新國語》又提高《左傳》經學地位的行爲也受到後世今文學家的指摘與詬病之所由。不管怎麽樣,在《左傳》經學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東漢時期的《左傳》研究者多數對《國語》有所措意,且多著有專書。遺憾的是,存目的僅有鄭衆、賈逵、服虔、楊終等人。自此之後,《國語》研究經歷了三國魏晉時期短暫的繁榮。三國時期《國語》研究者相對較多,且多有勝義。韋昭采摭前人,案以己意,頗得注釋之法,其書獨傳於世。西晉之後,《國語》研究一直不絶如縷,緩慢前行。南北朝時期,隨著音韻學的興起,開始出現了《國語》音的研究,如北魏時期劉芳著有《國語音》。此後唐代有唐人《國語音》,宋代有宋庠《國語補音》、魯有開《國語音略》等。東漢三國魏晉時期,一些學者開始對《國》《左》關係以及《國語》作者問題開始關注,這一專題的研究和探討一直持續到今天。隨著唐代柳宗元《非國語》的行世,至宋、元、明時期,針對《非國語》的駁議成爲《國語》本體研究之外又一個分支,蘇軾、葉適、黄震、江端禮、葉真、虞槃、張邦奇等人紛紛對《非國語》的諸多觀點進行批評;明代評點學大興,《國語》評點以及以《國語》爲選録對象的古文選本評點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湛若水、楊慎、孫鑛、孫應鰲、公鼐、吕邦燿、焦竑、穆文熙、方貢岳、湯賓尹等人對《國語》進行評點;清代考據學興盛,《國語》勘校、輯佚、訓詁考據都出現了不少的成果,《國語》評點之學也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明末至清代前期開始的明道本校宋行爲一直持續到清末,王懋竑、沈寶研、惠棟、孔廣栻、陳樹華、盧文弨、段玉裁、王念孫、黄丕烈、顧廣圻、牟庭、汪遠孫、李慈銘等在《國語》校勘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王謨、黄奭、汪遠孫、馬國翰、蔣曰豫等在《國語》輯佚方面成就較突出,惠棟、沈寶研、董熜、王引之、董增齡、黄模、洪頤煊、姚鼐、牟庭、王煦、陳瑑、俞樾、陳偉等人在《國語》訓詁考據方面成就突出。近代《國語》研究整體數量雖然不多,但學者們在研究方法、内容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如陳小松對《國語》樂律的研究,江紹原以神話學、社會學理論研究《國語》名物,在高本漢帶動下的語言比較背景下的《國語》《左傳》關係研究等,皆有洞開風氣之效。近百年來,《國語》研究成果相對比較豐富,尤其近幾十年來,無論數量還是内容,都比此前有了很大的進展。因此,需要對《國語》研究進行歷時總結,探索其研究軌跡,總結研究方法,發掘研究材料,爲《國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提供理論總結和材料支撐。

學術史研究的可能性之一,是該研究首先必須有較爲豐厚的研究成果;可能性之二,是該研究必須有較長歷史時期的研究進程。無論共時層面還是歷時層面,《國語》研究既有豐厚的研究成果,且有兩千餘年的研究歷史。另外,歷代學者在進行《國語》研究時,往往進行歷時述評,如韋昭《國語解敘》即從賈誼、《史記》“綜述”《國語》開始梳理,進而對東漢以降的《國語》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宋庠《國語補音敘録》則是《國語》研究中首次較完整梳理《國語》研究著述的文獻,第一次對鄭衆《國語》研究進行了臚列。董增齡《國語正義序》、桂湖村《國語國字解》、吴曾祺《國語韋解補正序》、傅庚生《國語選序》、大野峻選譯《國語》等,也都對歷代《國語》研究進行了臚列與梳理。凡此,爲《國語》的歷時梳理提供了基本範式和資料。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就《國語》作者、成書、文獻、文學等專題研究進行了階段性梳理。另外,歷時的考察研究也只停留在韋昭《國語解》、徐元誥《國語集解》、《國語》的個别版本或傳本等方面。個案研究也還需要進一步拓展與深入。

二、《國語》研究史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學術史研究實際上涉及的無非也是專書、專人、專題三者。既然是研究史,應該首先按照研究的歷時進程進行階段性劃分,而歷時性階段性劃分的主要依據即各個階段的主要特徵。

(一)《國語》研究史的階段劃分

無論後世把《國語》看作經部書、史部書或子部書,還是看作著作、資料彙編還是教材,無法否認的事實是,以上所有的認定,都無法脱離《國語》的内容而探討。無論《國語》内容背後的價值或思想指向如何,但其所載人物、事件都是名標史册,可以稽考的。也就是説,《國語》所載絶大多數史事首先要經歷史事發生階段,無此史事,就不可能有史事檔案資料,没有檔案資料,也就談不上《國語》這部書的産生。故《國語》所載史事之發生,實爲《國語》一書産生之最初階段。而關於史事的記録、存檔與傳播,此爲《國語》一書所依據的材料生成階段。史事檔案的流傳、收集與整理彙編,此爲《國語》初步成書的階段。至戰國中後期,《國語》的一些材料已經被諸子採用,或者作爲敘事説理的事例舉證應用,或者作爲思想來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闡發。此爲《國語》史事發生與《國語》成書階段。

漢代是《國語》書名、卷次、作者的確立時期,又是《國語》應用的發展期。《國語》不僅作爲事例或史例材料被賈誼、司馬遷、班固等人大量採用,而且還作爲辭藻被文賦化用,更作爲驗證材料被許慎、鄭玄引述,還作爲權威的故訓材料被毛傳等採信。西漢末年,隨著劉歆對《左傳》經學地位的提升,《國語》研究正式起步並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這一時期,學者們對《國語》的性質及其與《左傳》的關係進行了基本界定。《國語》的目録學著録開始出現。此爲《國語》研究之第一階段。

三國時期時間跨度雖短,但在《國語》研究史上却是濃墨重彩的一頁。這一時期的《國語》研究,在漢代研究基礎上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唐固、虞翻、王肅、孫炎、韋昭等注家,且都有《國語》專門著作行世。在《國語》注家的接受和流傳中,韋昭《國語解》最爲完整地流傳到今天,成爲《國語》研讀必需參照之本。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國語》研究出現了新的動向。研究者對《國語》性質、作者以及與《左傳》關係等問題提出新的看法,對前人説法提出質疑。這一時期,劉知幾立“《國語》家”,實質上爲後世《國語》的史學認定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國語》注釋承東漢三國《國語》注釋之餘緒,呈現低迷狀態,僅有孔晁一人而已。另外,這一時期出現了音義體著述,傳世有《國語音》一卷,爲後世研討《國語》傳本、注本提供了比較可靠的材料。這一時期,柳宗元認爲《國語》“文勝而言尨,好詭以反倫,其道舛逆”,乃作《非國語》,開啟了《國語》評點的先河。此外,這一時期的官方目録著作對《國語》著述進行了較爲系統的著録。

宋元時期的《國語》研究在繼承前代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社會相對繁榮穩定,經濟發達,出版業昌盛,《國語》開始出現了刊本,而且成爲後世《國語》刊刻的版本依據。這一時期,後世《國語》兩大版本系統的祖本相繼産生,進而引領了一千多年的《國語》本文形態,也成爲後世《國語》校勘的基本依據。這一時期的一些學者開始對《國語》文風、韋昭注特徵有所揭示。這一時期,出現了選録且評點《國語》的古文選本。這一時期,學者對柳宗元《非國語》之説多有批評,《非國語》研究成爲《國語》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這一時期,《國語》的著録方式由原來的條列目録發展爲提要式。

明代是《國語》刊刻最爲繁榮的時代,也是《國語》注釋繼續低迷的時代,還是《國語》評點的鼎盛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多種《國語》公序本系統的刊本,大抵源流有序。尤其張一鯤打散《補音》匯入《國語》,使用更爲方便,開啟了明清時期《國語》刊刻的新風尚,而且波及東亞諸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國語》刊刻與傳播。這一時期没有專門的《國語》注釋著作,楊慎、公鼐、李元吉等人對《國語》部分條目進行了探討。學者對《國語》的著録以及分類越發精細,在黄震雜史歸屬的基礎上,一些書目開始列《國語》入史部,且進行二級分類。尤其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國語》評點獨擅勝場,不但對中國本土的《國語》評點産生了深遠影響,還波及域外,尤其對日本江户時期的研究影響至鉅。

清代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總結時期,《國語》校勘、輯佚、注釋、評點、著录以及相關研究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而且在研究軌跡上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民國時期是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的重要時期,《國語》研究在繼承前代研究的基礎上,也有新的動向。比如陳小松等結合考古學、金石學和古文字研究成果對伶州鳩論樂的研究,江紹原等結合神話學等對《國語》中罔象的研究等。在高本漢的引領下,民國時期的《國語》《左傳》關係考訂出現了以歷史語言比較方法爲基礎的考證,和今文學家的考證、史學的考證交相輝映。

近七十年來,《國語》研究在完成向現代學術轉型的基礎上,研究内容更加細密。《國語》語言研究、文學研究、思想研究、版本文獻研究、訓詁考據研究、史學研究、典章制度研究等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學者們在繼承舊有方法基礎上,依託各自的學科和學術背景,吸取相應學科方法,把《國語》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國語》研究史的基本撰述思路

本書在對《國語》研究史進行階段性劃分之後,採取專題的方式進行二級分類。因爲每個時代大致都有《國語》作者、性質、與《左傳》關係等相關問題的研究,都有《國語》注釋或訓詁考據,都有《國語》的文本形態問題以及《國語》的徵引問題,故以此類專題爲二級分類。無論哪種專題,都有具體的學者觀點、具體的專著研究、以及下位專題研究,故以專人、專著或下位專題研究作爲三級分類。實質上,學術史往往是由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者推動、發展起來的。在《國語》研究和傳播史上,也有這樣的一批學者。左丘明在《國語》的成書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遷對左丘明和《國語》關係首次進行了確定,劉歆、班固首次確立了《國語》的經學性質,韋昭《國語解》自唐代以後成爲傳世完整的唯一注本,柳宗元從思想和文風角度對《國語》進行了較爲全面的評點且爲《國語》篇章首次標目,宋庠對《國語》音義問題進行了集中整理且爲後世提供了可參據之本,真德秀《文章正宗》第一次對《國語》篇章進行比較完整的標目,張一鯤把《補音》散入《國語》正文之下爲後世提供實用之本,黄丕烈刊刻明道本爲後世提供了明道本的固定形態,陳樹華首次對公序本、明道本進行了較爲全面的勘校,汪遠孫《國語》舊注輯佚全面且考辨精審,高本漢爲探討《國》《左》關係引入新的方法且引領了近代中國學術,張以仁在《國語》史學、人物、語言、訓詁考據、校勘等諸多方面都有比較精到的研究。這些學者在《國語》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學者在《國語》具體研究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故以專人、專著、專題進行下位分類。

涉及專人者,必梳理其生平著述,或及其相關研究。綜述其《國語》方面觀點,評述其學術價值及影響。對《國語》注釋,則梳理總結其内容分類,並進行舉例辨析,梳理歷代研究簡況及其得失。對《國語》專題研究,則進行歷時梳理並進行方法、内容、價值總結。

(三)《國語》研究史撰述的基本方法方式

《國語》是一部先秦典籍,《國語》的注解涉及很多典章制度、地理風物等相關的歷史文化内容,《國語》研究也包括《國語》的歷史研究、《國語》的思想研究等諸多方面。另外,《國語》研究史本身即是歷時性的考察與總結。因此,總要借鑒思想史和社會史的既有成果,需要借鑒和使用社會文化史、思想史以及學術史的相關方式和方法。其次,《國語》版本衆多,《國語》注解也林林總總,而且多以刻本主,整理出來的很少。即便已經整理出來的《國語》及其相關研究著作的點校本,恐怕也還存在各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運用文獻學的校勘方法首先進行文獻的勘校、比對以及版本的確定工作。再次,無論是《國語》古注還是今人的商榷文章,其間涉及比較多的問題還是《國語》的語言問題,包括字的正假、讀音以及詞的訓詁、詞法和句法等相關問題,這就需要運用傳統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探討總結,判定是非。另外,對《國語》某一問題的研究肯定不止一人,對《國語》某一詞的定性肯定非止一家,在進行總結分析時,肯定需要數量統計。如對《國語》某一問題不同觀點的統計,《國語》不同版本某一個字應用數量的統計,《國語》某一版本某一具體文字不同字形應用的統計,等等。這就需要運用計量分析和統計的方式和方法。此外,在涉及《國語》評點學的分析以及《國語》文學敘事等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的時候,需要借鑒文學或文章學的相關方式方法進行分析。因此,本課題採取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1)社會文化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的方法;(2)古典文獻學中版本學、校勘學、目録學的方式方法;(3)語言學中詞彙學、語法學、文字學、訓詁學的方式方法;(4)計量和統計的方式方法;(5)文學或文章學的方式方法。又,本書所引文獻,有影印本文字不清者,有刻本文字有缺失者,率以“囗”出之。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现代应用实验室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姜可心

0 阅读:0

章黄国学有深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