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3】5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可不是什么“南蛮”

傲芙聊宇宙 2024-09-21 13:48:34

至少从先秦开始,人们就把中原(晋南豫西)当作天下之中,认为北方是妥妥高人一等的文明中心。四周的那些族群,被他们叫作“西戎”“东夷”“南蛮”“北狄”,属于不入流的未开化人群。

直到几十年前,最顶级的考古学家如张光直等,还仍然把中原文明作为自古以来的中心。

不过,最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学走向深入,长江领域史前文明逐渐露出水面。人们逐渐意识到,四五千年前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的人群,原来并非是想象中的南蛮,更不是文明荒漠。四五千年以前,中国境内的远古文明犹如满天星斗一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满天星斗”是考古学家对四五千年前中国境内文明格局的概括。这种概括摆脱了传统 的“中原中心论”,自然是一个巨大观念进步。但是,我读了很多考古学研究后,觉得仅仅止步于“满天星斗”还不够。因为,在当时的“满天星斗”里,并非所有星星是一个亮度,而是有两三颗最亮的星。

只不过,那两三颗最亮的星,都不在传统的中原地区,而是在长期被视为南蛮之地的长江中下游。进而言之,从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民领先一步,创造了比北方更惊人的史前文明。

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后,北方气候不可能立刻转暖,适合人群定居还得过一段时间。南方纬度低、气温高,所以更能催生早期文明。再说,四五千年前,中国南方与中南半岛长期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南来的北方的,不绝如缕,可谓中国境内人群对外交往的最大风口。

一个族群对外交往的风口在哪里,哪里就能享受到人群碰撞和融合的红利,从而实现文化积累,乃至文明突破。从几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中南半岛与黄河流域的连接地带,也是百越、苗瑶和东夷人群的碰撞融合地带,属于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文明风口。

这样的地方,自然会率先出现文明曙光。

人类从旧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两个重要标志,是在磨制细石器之外,学会了制陶和农业培育技术。在那个时代,制陶和农业培育技术让农耕成为可能,算得上现代人类的两大必杀技。农耕人群就是靠着这两项必杀技,将狩猎-采集人群快速挤出大陆核心区域,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在中国境内,制陶和农业培育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地方呢?不是黄河流域,而是长江流域。

江西上饶万年县,有一个仙人洞遗址,洞穴中出土的陶片,距今1.9万到2万年。湖南玉蟾岩遗址的陶器,距今1.7万到1.8万年。广东英德清塘遗址出土的陶器,则是距今1万到2.5万年。这意味着,1万到2万年前,中国境内南方人群,已经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技术。

北方各地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比如于家沟、转年、东胡林、南庄头、李家沟、灵井遗址,大约都距今万年左右,明显比南方晚了一个时代。换句话说,南方陶器的出现时间可能比北方早了几千年,甚至万年左右。北方陶器即使不是南方传过去的,也是受了一点灵感启发。

相对来说,农业培育技术更能代表文明的进展。目前的考古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南方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1.2万年前,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的远古人类,开始在洞穴中食用野生稻。1.1万到8.5千前,浙江浦江县上山人群更进一步,学会了人工栽培水稻。从考古来看,当地人群知道如何加工和使用,也知道如何种植和收割,形成了完备的稻作生产链条。

更让人震惊的是,1万多年前的浙江上山人群,学会了用彩陶酿造原始曲酒。他们把发霉的谷物和植物茎叶谷壳,放到太阳一般鲜红的彩陶中,培养出有益的发酵菌群,再加入水稻、薏米和块根作物,发酵若干天后,就变成了曲酒。

与南方倾心大米不同,北方先民培育的是小米。他们将野生的狗尾巴草,驯化成了可以种植的稳定食物。不过,时间上似乎比南方又晚了一些。根据考古研究,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和河北磁山遗址的小米,是目前发现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工粟黍颗粒,距今大约8000年,比上山人工水稻晚了2000年。

兴隆洼遗址粟黍出现之际,也是北半球气候开始真正温暖湿润的时候。接下来两三千年,黄河中游地区生齿快速增加,人群互动频繁,文化积累提速,在长江流域出现河姆渡文化时,也酝酿出了仰韶文化。

不过,长江流域的文化积累毕竟远比北方长久,率先实现文明突破的,仍然是长江领域。5300年前,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上,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先后相继,发展出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环壕聚落、水利系统、灌溉稻田;同时期长江下游的良渚,出现了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城、水坝、稻作以及精美玉器等。这几个遗址充分说明,5000多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已经形成了复杂的水利社会结构、政治动员组织和初级国家形态。

郭静云根据多年考古研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而又难以反驳的观点。她认为,在殷商之前,甚至在青铜时代到来之前,南方江汉平原就以屈家岭、石家河为中心,形成了城邦国家形态。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北方文明,不是江汉文明的源头,而是江汉文明在北方的扩展。

同时期的北方呢?只有牛梁河遗址、焦家遗址等,尚可以与之媲美。不过,良渚古国玉器、稻作、水利、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文明程度,明显更胜北方一筹。用戴向明的话来说,5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的中国境内,良渚古国的社会文明鹤立鸡群,可以说是最发达的。

那时候的良渚古城和石家河古城,恐怕相当于现在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是可以引领中国境内文明潮流的地方。东西南北的其他人群,都是或多或少向屈家岭、良渚取经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也确实向北扩展到了中原地区。

考古学家许宏说过,他不相信文明单线进化论,不相信中原从一开始就很兴盛,很强大。他提出一种说法,叫“东南先亮、西风东渐、月明星稀”,意思是中华文明是先从东方开始的,具体来说就是良渚古国,等到西亚的文明之风出进来,北方中原地区才迅速崛起,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主干。

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明白烈山氏传说为何来自南方,才能明白作为中华文明核心源头的道家思想为何来自楚地,才能明白先秦楚国为何能够逆流而上雄霸一方。这都是长江中下游曾经强大的余绪。

既然如此,为何4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灯火日趋暗淡,中原地区取而代之成为文明核心,长久引领中华文明潮流呢?这就是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

2 阅读:158

傲芙聊宇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