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奈何现在人有病急忙去医院?(二)

鸿朗说健康 2024-10-08 15:12:39

《千金食治》共分五篇,序论说:“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慨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将本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部类中有关条文摘录出来,并将食忌的内容增补其中。比如茗叶条说:“茗叶,味苦、咸、酸,温,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黄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茗叶即茶叶,据《茶经》引《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又引壶居士《食忌》云:“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些文献都可能为孙思邈参考,转录入《千金食治》。

孟诜(621—713)是孙思邈的弟子,善于摄生,常以药饵为事,亦享遐龄,卒年九十三。《旧唐书》本传载其格言云:“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两《唐书》皆言孟诜撰有《补养方》《必效方》各三卷,另据《嘉祐本草》引书解题,提到《食疗本草》云:“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凡三卷。”故一般认为,孟诜所著原书名“补养方”,经张鼎增补而改名“食疗本草”。因为称作“本草”,此书遂从为数众多的方书中脱颖而出,《食疗本草》的书名也大显于世。

所谓“食疗”,其实与“食治”同义,应该是为避高宗李治之讳,改用“疗”字。就内容来看,延续《千金食治》而有发展。仍以茗叶条为例,《食疗本草》云:“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其中“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乃是根据《新修本草》增补;而“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应该是针对《千金食治》说茗叶“微动气”的补充说明。

除《食疗本草》外,重要的食疗著作还有唐昝殷《食医心镜》、五代陈士良《食性本草》、北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元贾铭《饮食须知》,以及明代几部分别题名为卢和、汪颖、薛己、姚可成、孟笨的《食物本草》,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等,皆各有特点,但内容上总不超出食养、食禁、食治三个方面。

先说“食养”,这与现代营养学有一定联系,也是古代食疗表现特出的地方。如利用海藻、昆布以及动物的甲状腺(羊靥、鹿靥)之类含碘丰富的物质,治疗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瘿瘤);以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改善夜盲症(雀盲)病人的视力。此人所共知者,毋庸赘言。

过度滥用药物,很可能导致药物逐渐不起作用,从而使得我们在真正需要治疗的时候无法快速见效。唐代药王孙思邈曾经说过“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是说,医生看病,应当明确病因,并以食疗的方法为首要方法,食疗不能凑效,再选择用药物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药王对首选食物而不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原因给出了解释,即“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意思是说药性峻猛,用药不当,易损伤身体,或药性偏颇,容易打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状态,诱发疾病。

可见古代先哲看病是不随便给病人开药的,而食物比药物的效用更为缓和而作用持久,若运用得当,可长期食用而不伤正。而且食物也和中药材一样,同样具有“四气”、“五味”的特性,即“食药同源”、“食药同理”。

食物和药物性能相通,皆具有形、色、气、味、质等特性;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受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医生开具食疗配方同样需要按照患者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进行药食同源中药材的选择和配伍。通过选用可以作为食物食用的中药材,经过合理的调配,同样也能起到补充营养、补益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调整人体的机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这种“药食同源,以食为先”思想理念来源于我们祖先几千年的医药实践,是与大自然、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结晶,理应该被广大民众所熟知,更应该被广大中医师在医疗实践中遵循和应用。根据患者体质寒热所偏,推荐可以纠偏的食物,以其偏性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使之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以达到预防疾病、治愈疾病的目的。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食疗不愈。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 哈。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好历害呀医者父母心呀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