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专家是否具备评价影视剧的资格|李玫瑾与《繁花》的争议

一杯醽醁 2024-02-09 17:32:50

△李玫瑾教授评电视剧《繁花》的争议

前些时候,退休的李玫瑾教授评论电视剧《繁花》的过激言论被网友怼得不得不低头道歉,不再咄咄逼人说是动了别人的奶酪了,不再强调每个人都有评论影视剧的自由,各说各的,有理就启发她,让她提高观剧的水平。

但她后来却改口了,低下了她高贵的头颅,作了一番深刻的反省,说:

自己没有看原著是情绪感受,而非认知层次上的理解;没有感觉出文学与社会价值,是肤浅的初级鉴赏水平;是外行无知无畏的批评,是忘了隔行如隔山的警言

她态度的转变不能说不深刻。

△李玫瑾教授评《繁花》的言论和道歉

我们知道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就是对她的本行也会有出言不逊的情况,何况是她不熟悉的电影行业。有人披露2011年3月23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杀人案”开庭,当晚李玫瑾在央视点评称,之所以会在瞬间完成连扎六刀的动作和他长期以来的钢琴训练有关。她的这一说法被网友称为“钢琴强迫杀人法”,也被认为是在为药家鑫开脱罪行,是对被害人的羞辱和不敬。

△胡歌被王家卫拍得太帅太酷了

李玫瑾教授这次对王家卫花了三年时间拍摄的电视剧《繁花》连发了好几条措辞不恭甚至比较尖刻的评论,她否定了王家卫的导演水平,说不如孔笛和李雪,其实每个导演拍摄的风格都不太一样,很难类比。

她认为剧情乱七八糟,话太多,一句可以说完的话为什么要说十遍,剧情反复拍摄折腾让演员失去了灵性和判断力。她对演员的演技也提出了批评,认为是用力过猛,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像个夸张的舞台剧。

让人觉得她带有挖苦嘲讽味的是她说王家卫导演把辛芷蕾的演绎提升了一大截美感,意思是说王家卫只注重画面而非演技和情节的拍摄,还说宝总对爷叔的态度有不敬之感,没有绅士风度,缺乏真实感。

△马伊琍扮演的角色表现出的小资情调

有网民对李玫瑾教授的话就反驳导演反复拍摄就是为了追求细节上的完美,精益求精,把最好的画面留在镜头里,就像奥运射击手不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射击训练,谁上来就是神枪手一样,李玫瑾教授让60多岁王导改风格,难道还要改成王宝强导演的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能包罗万象,一个领域出名了不等于所有方面都成了专家,隔行如隔山。还有的网友说如果过分去纠缠故事情节中的逻辑关系就不成戏了,影视剧肯定有人意外的亮点,否则怎么吸引人?

△辛芷蕾演绎角色中的性感和迷人

那么是不是跨界的专家或者不是专业的影视评论人员就不懂剧?不能评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评论的自由,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虽然李玫瑾教授的专业背景与电影评论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她对影视剧进行评价。

评价影视剧并不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影经验。只要她能够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就可以。不会炒菜的人对厨师的炒出来的菜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品出味道来,人的味觉,视觉和感觉大多是相通的,看了影视剧也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这次李玫瑾教授的评论为什么会遭到很多网民的反感和嘲讽,她自己也反思过,她说《繁花》的演员用力过猛,浮于表面,其实是她的评论过猛,认识浮于表面才遭到网民的批评。

△戴眼镜的唐嫣也有另一番风情

电视剧《繁花》的意义在于通过讲述20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年阿宝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和自己的打拼跻身成为商界后起之秀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上海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呈现了人物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电视剧通过阿宝等人的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对普通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同时也突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魅力。还通过对上海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呈现,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

评论这部电视剧首先要抓住这个鲜明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主题来评论,表面看来是灯红酒绿,饮食男女,其实表现的是上海的时代变迁和上海弄潮儿奋发努力的无畏精神。

王家卫导演在谈到拍摄《繁花》的感受时说: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繁花》。我跟你们一样,只是一个读者,我的解读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对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这个剧集只是蛋糕中的一块,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我建议你们去看原著。

如果李玫瑾看了王家卫导演的这段话,也看了金宇澄的原著小说,也许评论不会那么尖刻而不留余地。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作为读者,观众和导演都是在寻找一个闪光点去切入和感受,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王家卫独特的导演风格和拍摄手法

我觉得王家卫对原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通常会从原著中提取核心情感和主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诠释和表达。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仅在影像上追求极致的美感和画面感,而且在叙事上也非常独特,常常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悬念和惊喜。

王家卫在处理原著时,通常不会完全忠实于原著的情节和细节,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故事进行重构。他注重情感和人物关系的表现,常常会通过长时间的镜头、精致的画面构图和独特的色调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他还会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诠释,更是对人生和情感的独特表达。

所以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表现手法和对人物故事的取舍,个人风格和特色就是一个导演的优点,而失去了特色也许就没有优越可言。李玫瑾把这部电视剧看成画报和舞台剧确实有一种外行非专业的认知,没有理解王家卫导演的良苦用心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李玫瑾教授演讲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评论不是完全错误,有些观点也是事实,值得回味和思考。比如一个镜头拍摄几十遍,让演员有挫败的感觉,觉得自己拍了这么多年电影,受到那么多肯定,难道一个镜头都要反复折腾吗?马伊琍和其他演员都谈到这个问题,马伊琍说一个镜头从十一点拍到两点,几个小时拍一个镜头确实会让人崩溃。我觉得导演也要充分相信演员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演。其实不仅导演做足了功课,演员也同样是吃透了剧本,而且请来的这些演员也是实力派明星,都是一点就通的人。

李玫瑾教授提到的一句话说十来遍也是事实,比如说宝总来不来“至真园”,演员就反复说,重三遍四,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让人看起来累。另外在剪辑上也比较混乱,节奏过于意识流化,情节也不连贯,跳跃比较快,开头故意制造悬念造成神秘感,让人觉得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在刻意玩酷耍帅,突出画面而非故事情节。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王家卫固有的风格,他就喜欢这样拍,像《花样年华》就是制造精致而有意识流的美感。

△电视剧《繁花》主演的海报

电视剧《繁花》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但看起来却像民国时期的样子,而那种纸醉金迷的场景又好像回到了香港的花花世界,没有特定时代的沧桑感。虽然说上海有时像一杯味道不同的鸡尾酒,有质朴有浮华,但似乎让人产生错觉,这也是王家卫玩得模糊的地域概念,其实不需要去记住某个场景,而记住你的感觉和印象就可以,这也许是他对场景拍摄的认知。

李玫瑾教授在反思自己评论这部电视剧时说要谨言慎评,我觉得也不需要过分克制自己,做性情中人未尝不可。但评论言语要中肯,不要认为自己是名人,有话语权就可以无所顾忌,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那才是用力过猛,得不偿失。

如果她开始采取肯定的态度,先扬后抑,先说可取之处,然后指出不足,也许网民不会猛烈批评反驳他,说他晚节不保,是装神弄鬼的专家,搞得她很尴尬而没有面子。现在无论是业内还是跨界,专家还是普通人士,在网络上都没有什么优越感可言,乱评乱说都会招致骂声,客观理性比武断主观更会让人接受。

0 阅读:0

一杯醽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