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家蒲松龄先生,其文究竟是在反讽官场,还是柠檬酸?

邓海春 2021-06-05 14:14:01

明崇祯十三年(1640)农历四月的一天,蒲槃的夫人董氏为三槐庄的蒲氏家族诞下一个小儿子,他便是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

蒲松龄呱呱坠地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即将崩溃之际,政治腐败阴暗,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难以调和。幼年之时的蒲松龄经历了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进京推翻明朝统治、吴三桂率领清兵入关一系列重大事件。到了他开始努力求取功名之际,又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国的时代。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蒲松龄独特的思想和人生哲学,在历史和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蒲松龄出生之际,蒲氏家族已经是四里八乡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蒲松龄的父亲蒲槃,为人忠厚耿直、虽弃学从商但也学识渊博,《淄川县志》记载:“蒲槃,字敏吾。器识超远,淹贯经史,行善于乡,不求仕进。”注重教育的蒲槃还特意亲自教自己的三个儿子读书,尤其是三子蒲松龄天资聪慧,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对其给予其厚望。

蒲松龄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遵守父意与自幼有婚约的刘国鼎次女刘孺人完婚,第二年又秉承父志参加童子试,开始求取功名的一生。不得不说,蒲松龄确实是一位大才子,十九岁的他一连闯过了县、府、道三道考试关口,并且他成功以“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这样的好文章夺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被选上了秀才。就连阅卷官,时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也赞叹蒲松龄的文章:“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蒲松龄也将施闰章视作了一生的知己。

俗话说人生中有三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蒲松龄在这两年可谓三喜临门,不幸的是,失意也在此时悄然绊上了他的人生。

清朝沿袭了明代的“八股”科举取士,但是形式却越来越固化,文章只可以循规蹈矩的作样式,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文章无异于自掘坟墓。而蒲松龄的首篇科举文就是一篇讽世事又不拘一格的小品文。若非遇到了爱才惜贤、公正无私的施闰章,怕是早已名落孙山。有此一遭,蒲松龄却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风格平步青云,于是信心满满地参加了清顺治十七年(1660)的第一次乡试,结果未中。从此,蒲松龄一生都坚持奔赴参加考试,从未因名落孙山而放弃科举。长达将近五十年科举人生,因独特的个性始终难以被考官所接受,直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七十二岁的他终于排队挨号,从廪生挨上了贡生,获得了一个安慰的名号挨贡,而此时的他生命中所剩的时间不过短短四年。

蒲松龄因自己科举之路的艰辛,不止一次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表达。《考弊司》、《司文郎》、《胡四娘》都是非常著名的篇目。《胡四娘》里,将胡四娘在丈夫程孝思落第时遭受的屈辱谩骂与其中第后得到的风光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对比,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相信不仅仅是对清朝八股取士的讽刺,也是蒲松龄对自己一生科举的的深刻表现。

《聊斋志异》中还有非常著名的一篇《叶生》,有被世人称之为蒲松龄自画像的写作。文中的淮阳叶生有“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的称号,但却被困于场屋。新任的丁县令看到叶生的文章连连称奇,并且向学政大人表达了取中的愿望。可是叶生依然榜上无名,因此抑郁而死。但在死后的叶生幻形入世,重返故里,教丁公子读书,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待其奔赴科举考场后,中了亚魁。叶生在最后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想必也是蒲松龄借笔下的叶生之口诉说心中所想——自己科举不顺并非是自己的文章不好,而是时运不济。

蒲松龄的一生不仅仅在科举路上举步维艰,同样还有伴随他一生的孤独与世人的不认可。在他在世之时,我们现在妇孺皆知的《聊斋志异》也并不是那么的好评如潮,相反他的知心好友张历友认为他钻研鬼怪是本末倒置、不求上进,还将晋代的张华写《博物志》对比蒲松龄,“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意思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更是毫无益处,并且认为这就是他屡次落第的原因。作为知己的大诗人王士禛虽然几番阅览并且夸赞《聊斋志异》,最后依然还是磨磨蹭蹭、遮遮掩掩地拒绝了蒲松龄邀请他为《聊斋志异》作序的请求,辜负了蒲松龄的期望。

可以说虽然《聊斋志异》在蒲松龄生前刊行后,有所风靡天下的趋势,但大体还是不太被接受。但是在他去世后《聊斋志异》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小说、戏曲创作,还走向了世界,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发展。为中国和世界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0 阅读:66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