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人生有多么倒霉?

邓海春 2021-05-17 19:06:45

苏轼是我国北宋年间著名的大文豪,也身居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列,他精于诗词、文章和书画,且拥有着乐观豁达的心胸,许多思想都值得借鉴学习。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大才子之一,苏轼将自己过人的才华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作品之外,苏轼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曲折,甚至可以用“命途多舛”来形容。

在朝堂上,苏轼屡遭贬谪,从未来可期的政坛新人逐渐沦为了四处漂泊的“闲散人员”。当他自叙平生为官的功绩时,只能无奈表示:“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点分别位于今湖北、广东和海南,任职地点离京城越来越远,这正是苏轼官运渐衰的一大体现。而生活方面,苏轼经历了丧母、丧父、丧妻和丧子,可谓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苦楚。那么,具体来说,苏轼的一生到底有多么倒霉呢?

北宋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四川眉山一带。在父亲苏洵的熏陶下,他从小便接受了十分优良的教育,不但学识渊博,还心性纯良、率真开朗。嘉祐元年(1056),在父亲的带领下,虚岁二十一的苏轼启程前往京城,参加当时读书人们趋之若鹜的科举考试。

面对“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题目,苏轼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风格清新、见解独到的佳作。然而,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欧阳修却误以为此文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他故意将这篇本该夺魁的作品评为第二,结果苏轼就这样阴差阳错丢掉了本该获得的头名。

虽然没能考中第一,但苏轼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的称赞,一时间也算名声大噪。然而,就在他准备在京城大展身手之时,母亲去世的噩耗却让他不得不即刻动身返乡,且需要丁忧三年不得出仕。等到嘉祐四年(1059)沉寂三年的苏轼再度返回京城,但此时的他已经错过了出仕的最佳机会,只能是先参加了选拔特殊人才的制科考试。

在这次考试中,苏轼再次发挥出色,入第三等,而在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制科入第三等的只有四位。就这样,苏轼以“百年第一”的身份被封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之后,苏轼回到京城,担任了登闻鼓院的判官,此时,宋英宗对他十分关注,打算将其升迁为翰林,但韩琦却表示:“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主张让其继续历练。

然而,就在苏轼事业看上去有起色时,他的结发妻子王弗却不幸逝世。王弗十六岁便嫁给了苏轼,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淑,和苏轼感情十分深厚,她死后苏轼的悲伤程度可想而知。回到京城的第二年,苏轼又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按照规矩,他只得再度动身返乡,将父亲、妻子安葬在眉州,并为父亲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再度怀揣热血回到京城,但此时原本对他颇为赏识的英宗已经去世,在位的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变法运动。由于政见不合,曾经对苏轼有提携之恩的欧阳修等人也被王安石打压,被迫离开了京城。此时的苏轼在朝中俨然成为了孤家寡人,而命运的捉弄现在只不过刚刚开始。

熙宁四年(1071),苏轼直抒胸臆,上书指出了自己对新法的一些批评意见。对此,王安石颇感不满,于是派御史弹劾,逼得苏轼只好主动请求离开京城,前往杭州担任了通判。三年之后,苏轼改任密州知州,再过三年,他又前往徐州担任了知州。

元丰二年(1079),苏轼担任湖州知州期间,著名的“乌台诗案”事发,一大批变法派人士指控苏轼在诗作中表达对朝廷的讥讽。就这样,上任仅仅三个月的苏轼便被押解到了京师等候发落,等待他的似乎就只有斩首这一条路。不过,此时许多朝中元老甚至变法人士都站出来为苏轼求情,甚至王安石也认为不能诛杀苏轼这样的“才士”。

乌台诗案被视为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他尽管得到从轻发落,但还是被贬到黄州担任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苏轼在调职前往汝州过程中承受了幼子夭折之痛。哲宗即位后,新党遭到打压,苏轼则一度得到重用,但他秉持自己的原则,对守旧派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批判。

元祐四年(1089),苏轼因不被守旧派接纳只得自请外任,这次,他又前往了杭州,并担任知州。从元祐六年(1091)起,他前后前往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和儋州任职,宛如浮萍一般四处飘荡。直到徽宗即位,苏轼才终于趁着大赦被封为朝奉郎,但他返回京城时病逝在了途中,享年六十五岁。

综上所述,苏轼着实才华横溢,但也确实命运坎坷。他原本的人生剧本或许应该是年少成名、平步青云、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然而,命运却让他数次被阻拦住脚步,承担了难以承受的苦痛,且最终一生流离漂泊。当然,或许也正是这些痛苦才磨砺了苏轼,让他的作品不但拥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还融入了极为深刻的思想。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 2021-05-18 23:43

    那高俅给苏东坡当书童是什么时候的事?

邓海春

简介:热爱传统,思考历史,热衷文艺,品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