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独守的孤影,没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一代词宗

北街老酒 2024-10-11 15:34:20

他是古往今来众多让后世一生长叹的仁人之一,更是那个在满眼火树银花中独坐阑珊的孤影。

后世学子,大多震撼于他文字中的浑然天成与情真意切,膜拜于他多种流派切换自如、妙笔生花的才情。有时豪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比起苏东坡,更多了一分真刀真枪的磅礴气势;有诗婉曰“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比起柳永,又多了一份报国无门的委屈。他时而愤愤难平,“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时而闲情雅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他在文学上留下了无数华美的篇章,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政治上的才干。

绍兴十年,在岳家军获得郾城大捷的两个月前,岳飞含冤而死的两年前,辛弃疾降生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济南,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或许是希望他不像父亲那样因病早逝,又或许是期望他能如西汉猛将霍去病一般,以少年脊梁挑起国家重担,祖父为他取了这个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的名字。辛赞当时是金朝亳州县令,实则是一位“伪装者”。迫于形势与家族命运,他当了这个官,但金人对宋民的蹂躏,他看在眼里,怒在心里。某种意义上,这些在敌战区生活的人,比那些高高在上、甘心偏安的大臣皇帝,有着更坚定的抵抗外敌、收复失地的信念。

绍兴三十一年,金朝再次入侵南宋。百姓组织起的起义军,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影响着宋金战局。那一年,22 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山区拉起了两千人马。当时山东最大的一支民间武装由耿京掌控,号称天平节度使,集结山东、河北两地义军。辛弃疾成为了他的掌书记。不久,一端和尚集结一千多人,辛弃疾大喜过望,说服他前来投奔。然而,一端却是个野心家,偷走大印远遁。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而辛弃疾请求宽限三天补救。最终,他单枪匹马追上一端,带着大印和异端的首级回去复命。耿京对他更加信任有加,起义军在两人的带领下日渐壮大,一度扩张至 25 万人马。

同一年,金朝政局巨变,宋金之间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淮南地区被宋朝趁势收复,金朝继任者金世宗一改大举进攻南京的做派,重点关注内政,实行汉官制度,推行汉人礼法。这正中宋高宗赵构下怀,他又开始偏安享乐。某种意义上,岳飞和辛弃疾的悲剧色彩相似,他们的卓越抱负和才能,都成了赵构之流私心的牺牲品,令人扼腕叹息。

绍兴三十二年,金兵回撤,金世宗宣布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起义军生存空间岌岌可危。辛弃疾敏锐地觉察到南归时机,耿京同意了他的南归计划。辛弃疾带着十个人和奏表拜见赵构,赵构正在东南重镇建康。赵构听闻义军壮大之势,大为欢欣,耿京被正式任命为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也成为官方认可的掌书记。他火速北归报喜,却不料途中得知耿京已被手下张安国杀死。辛弃疾点了五十骑兵,效仿甘宁,直驱五万敌营,擒住张安国。这一年,辛弃疾 23 岁,他的壮举让赵构赞叹不已。

虽实现南归,但辛弃疾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同一年,赵构退位,宋孝宗赵昚继位,他平反了岳飞冤案,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张浚主持北伐,结局却是臭名昭著的符离大败。主和派再次走到台前,辛弃疾虽不断上书献策,提出极具可行性的战略构想,却未被采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府,减轻百姓赋税,操练民兵,改善当地状况。淳熙二年,辛弃疾被启用平息茶商叛乱,他指出这些“盗贼”是在官吏豪绅逼迫下不得已的农民。淳熙七年,他组建了湖南飞虎军,在南宋战乱抗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淳熙八年,辛弃疾赈灾江西,稳定粮价,却遭弹劾被革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嘉泰三年,63 岁的辛弃疾被再次启用,他老来踌躇满怀,募兵抗金,却又被弹劾搁置。开禧三年,辛弃疾在遗憾中逝去,享年 67 岁,临终遗言“杀贼!杀贼!”。

辛弃疾,这位出身行伍的豪杰,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却以一代词宗的身份后世留名。他就像那个在灯火阑珊处独守的孤影,心中怀揣着国土完整、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宋梦。尽管赵构给不了,孝宗给不了,单纯依靠他个人位卑力薄的努力也无法实现,但他依然坚守着这份梦想,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人生,充满了壮阔与唏嘘,他的精神,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让后人在骄傲的文化自信中,永远铭记这位孤影阑珊处的英雄。

0 阅读:0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