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人之术探析刘邦、项羽的成败(系列3)

为什么学历史 2024-08-04 01:10:14

古往今来,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一帆风顺,也也能遭遇挫折,面临困厄时,有人会坚定信念,也有人会动摇,俗语说:“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这时,非常考验领导者的智慧,处理得当,能转为危机,处理不当,会遭致失败甚至灭顶之灾。

刘邦与项羽

刘邦、项羽带领各自的团队一路打拼,过程中就遭遇过各种情形,因认知、思想的差异,他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造成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的结果。人心隔肚皮,“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本篇重点分析刘、项对团队成员不同的态度、举措,一窥他们成败的原因。

一、对叛徒

提到叛徒,很多人都很痛恨。在鸿门宴上就出现了两位,一位是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他向项羽密告说刘邦要做关中王,项羽听后大怒要率军攻打刘邦。

这时项羽军中也出了个叛徒,他的叔叔项伯,他晚上跑到刘邦大营,将此事泄露给张良,叫他逃走。刘邦获悉后赶紧拉拢项伯,并约定为儿女亲家,“糊涂虫”项伯满口答应。鸿门宴上,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项伯拼命保护刘邦。

鸿门宴

对于两位叛徒的态度,刘、项二人处理截然不同。

1. 先说项羽,当鸿门宴上听到刘邦的一帆申辩后,他毫无心机地脱口而出,把曹无伤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主动送上门来的内应,就被他一句话轻易葬送了性命。

对于走漏风声的项伯,项羽毫无责怪,继续任用。鸿沟议和时,项伯还劝说项羽放了刘太公和吕雉,失去了唯一的筹码。项伯不知不觉中一直在坑侄子。

2. 再看看刘邦的态度。他知道曹无伤出卖他后,回到军营,毫不手软地立刻杀了曹无伤,消除后患。

他知道项伯泄露机密后,百般拉拢,让他帮助自己。项羽战死后,刘邦赦免了项伯,并赐姓为刘,但绝口不提儿女亲家之约。

项伯

一比较,可见项羽缺乏大是大非的观念,纵容内奸,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刘邦做事待人非常果断,除恶务尽,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还有一事可佐证。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赦免了曾几次紧紧追杀他的季布,丁公知道后也来投降,以为自己以前放过刘邦一马,会受到重赏,刘邦却杀了丁公,理由是“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他在向臣僚倡导忠义的理念。

二、对大将

战争年代,武将就像“双刃剑”,既能协助杀敌制胜,又可能会尾大不掉,既要任用,又要防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后人总结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刘、项二人是如何面对武将呢?

1. 先说项羽

项羽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担心秦军人心有变,人员又众多,存在很大隐患,为杜绝风险,他留下了章邯等三位将领,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可见这一处理,简单粗暴,虽解决了风险,但伤及无辜,关中父老对此甚为不满,为今后带来不良影响。刘邦还定三秦时,关中就很快失守。

荥阳之战时,陈平献策使反间计,结果项羽不加辨别轻易上当,猜忌钟离眛、周殷等大将。结果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导致南方战线失守,钟离眛遭猜忌不被重用后,在垓下之战时逃离楚军,项羽很快在垓下被围剿。

2. 再看刘邦

刘邦

对于军事才能杰出的韩信,刘邦是任用与防范并重。刘邦沐浴斋戒,登坛拜将,仪式感很足,韩信很感激。但刘邦对他还是有不少防范措施,如:①安排心腹曹参、灌婴等人在韩信手下,相互牵制;②自己还留有不少军队,另外还有彭越并不受韩信节制;③当韩信在成皋之战、垓下之战按兵不动、讨价还价时,刘邦直接闯入他营中夺了兵权。可见刘邦在重用韩信的同时,也时刻在警惕、防范他。

楚汉战争结束后,两次改封,为防止他在齐地做大,把他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来又把他抓到身边降为淮阴侯,收回他对军队的掌控权。

韩信

刘邦确实“善将将”,对武将恩威并重、奖惩并用,收放自如。项羽行事则考虑欠周全,鲁莽行事,胡乱猜忌,把多位大将推向了敌对的刘邦阵营。

三、对文臣

1. 项羽对谋士范增缺乏足够的信任与重视。从鸿门宴到荥阳之战,老奸巨猾的范增多次献计策,但项羽不予采纳,错失多次良机。到了陈平使反间计时,不加甄别,胡乱猜忌,范增知道后大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愤然离去。

2. 刘邦对萧何给予适度授权,让他负责大后方,将张良、陈平等带在身边,倾心请教问计。如采纳了封韩信为真齐王、使反间计、鸿沟议和等建议,数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刘邦与张良等

四、小结

其实刘邦的猜忌心不亚于项羽,对丰沛集团、对投奔人员都有过猜忌。但他授权有度,防人有术。既大胆任用,不动声色地加以防范。

项羽之所以在人才上失败,是对该防备的没有采取措施,对该任用的却是猜忌。

峰顶君认为,“人心隔肚皮”,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为了利益、为了生存,背叛时有发生。如何选人、用人、防人值得深思,毫无疑问,刘邦胜出一筹。

声明:原创文章,头条首发,侵权必究。
0 阅读:0

为什么学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